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我想你
收起左侧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想你在 2004/05/13 05:45pm 第 1 次编辑]

本來是說讓讓尊龍演
  
  是啊,最初看到报道说要让尊龍来演的,只是他要价太高,而且不大看得上国内电影,反而成就了张国荣,他开始后悔自组班底拍了《蝴蝶君》,可是却不太理想,知名度也不高。不知道他就为什么耍大牌,也没多少作品让人记住他。
小豆子近况
  
  
   拍完《霸王别姬》一片后,一直有人找尹志拍戏,但他还是选择了上学,并顺利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他又与黄建中导演合作主演了电影《中国妈妈》。去年陈家林导演的《台岛英雄传》中好象演一皇帝。
  
  
    提起合作排过戏的张国荣,尹志难忘他对演艺入木三分的把握力度,说到有一段戏,就是他和小癞子逃跑又回来,被打那场,拍了一半,张国荣看完过来说,不能这样,虽然屁股垫了东西,被痛打的时,面部应该有表情,脸要抽抽,手要抽抽。

上照摄于2003年6月,十年过去了,小豆子已经长成了一个俊逸清秀的大小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如果虞姬泉下有知的话,真要好好感谢这个叫张国荣的男人。是他让让虞姬又多了一份千年后的风情,而这份风情又是如此的完美妖娆。
  实际上《霸王别姬》是先找张国荣演出,尊龍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他非常想演,还自动降低身价。曾经有人问起哥哥有关《霸王别姬》的事,他说已经到了on turn地步。既然尊龍想演,他不愿与人争。后来因为尊龍的狗的原因没有谈成。陈凯歌后来还得找回哥哥来演。这就叫做峰回路转。也应了佛教地一句话:“是你的就事你的,不是你的不要强求”。
  
  而《蝴蝶君》也是先找的哥哥,他认为角色与《霸王别姬》雷同,所以辞掉。庆幸他没有演。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陈凯歌访谈:
  全文很长,节选了一部分。全文在http://ent.sina.com.cn/m/c/2002-05-09/82520.html
  
  记:如果您给您的电影总结一个共性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陈:(笑)其实在我的电影里面我是希望要描绘壮丽的人生的。包括[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包括《刺秦》里的荆轲和秦王。人生是什么呀?人生就是一瓷瓶(指着身边的景泰蓝),摔到地上马上碎了,但有的瓷瓶碎是碎了,一点动静都没;可有的瓷瓶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让周围的人回了一下头。毛主席就是这样哪个让人频频回头的人,回头率很高的人,他的哪个瓶子摔碎的声音至今回响在耳畔,(记:恐怕还碎片横飞,扎了不少人)碎片横飞!我觉得人生应刚有很壮丽的瞬间。所以我的电影一贯之有类似的主题存在,不管它的故事怎么千变万化,其实无非就是这么一回事。
  
  记:您认为[霸王别姬]的成功,里面有没有特殊的经验可以总结?
  
  陈: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但首先我要感谢合作者,比如小说的原作者李碧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人物关系。拍这部片子花了很多功夫和时间,是很认真地拍的,当然这里头也有很多世俗性的关系在里面,各种机缘都凑巧同时出现在这儿了。
  
  记:[霸王别姬]有关于历史、国家、艺术乃至人性的诸多命题,以您看,它主要是讲什么?
  
  陈:王安忆当年看到这片子时说:这电影讲了什么?我说你看,这两个男人是多么不同啊!这电影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当祭品放到了艺术和梦想的祭坛上,他周围的世界都在旋转变化,而他不变。但他所深痴爱的男人却总是随着旋转的世界而旋转的人。这就是悲剧的根源。它是把艺术、梦想与现实的残酷反差放在一段动荡的历史中考察和验证。
  
  这里面的主题还包括什么呢?“文革“的时候,我们批判资产阶级文艺观,资产阶级有两个永恒的主题,就是“爱”与“死”。我当初没有向到爱与死的主题,我只想到爱,没想到死。但我发现程蝶衣这个人死定了!(小说中不是这样,程蝶衣的自杀,“姬别霸王”是这部电影对小说最令人震撼、也最完美的改造之一,且由于这一改,使影片险些不能在国内上映)我想这应该是个规律性的东西,而且唯有死,才会让爱变得更有力度。现在看,片子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记:我们有这种感觉,您的多数作品,相较于画面和主题,角色是很弱的,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几乎是唯一的例外。您对这个角色有特别的感觉和塑造吗?
  
  陈:(笑,高声)那是因为我就是程蝶衣,程蝶衣就是我呀!
  
  记:哦,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为什么这么说——意思是我这样的人有寄托,你可以看出我爱这样的人物。你认为程蝶衣是个什么人物?
  
  记:非常纯真,非常天真。
  
  陈:他一直没长大,他的成长在科班时就停了,他永远用那时的个人标准去衡量这个世界。不唱戏了,就把戏服烧了。从此跟京剧断绝关系。咱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田壮壮就是一个,一个很优秀的导演,可以七八年不拍片,可以看出我们幼时所受的理想主义影响仍在他身上起作用。这样的话,田壮壮就有点壮丽了。(笑)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想你在 2004/05/13 05:46pm 第 1 次编辑]

中国最后一个男旦---温如华(张国荣的配音主唱)
  
    谈起京剧中的男旦艺术,温如华有着说不完的话:“在我国,男旦的地位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梅兰芳先生、张君秋先生这些男旦演员的地位很高;一方面,戏校里又不让学习男旦.现在,有的人怠慢男旦,鄙视男旦这门艺术,是不太符合客观规律,起码是不合理的。”
   话到此处,温先生有些激动地道:“在京剧中,女小生、女花脸全有。可为什么男的演女的,就不太光彩了呢?我们总不能够说,曹雪芹写活了林黛玉,托尔斯泰写活了安娜·卡列尼娜,就不正常,就变态了吧?男旦是艺术创作,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它。”
   然而作为一名国家一级演员,温如华过去两年一直没有演出。说到京剧男旦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他一脸无奈。他说,由于思想观念等多种原因,人们对男演员唱旦角始终不太理解,甚至有一些人将演员的舞台表演与现实生活等同起来,认为男旦演员在生活中也大多脂粉气过重。
   他认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完全可以区分艺术与生活。据他讲,他在海外演出非常受欢迎,而在国内却几乎无戏可演。

温先生这番话让我想起了网易红版关于<<浅论张国荣的悲剧性与颠覆性>>精彩讨论中的一段文字: "当张先生的好友梅艳芳去世时我看了一些纪念文章才有所领悟,他们都是超越性别的美丽,但梅女士去世时人们大赞她的豪爽阳刚,换句话说就是她男性化的一面,而其实梅女士在世时是深受其苦的,一般来说女强人都不大容易嫁出去,但社会还可以包容她们;这同张先生去世时人们谨慎的惋惜他的风华绝代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开放的西方影人的第一个印象也是张先生是不是怕自己不再美丽了才自杀的?美丽的后面是什么?理念是什么,追求是什么?没有人问。可以说如果张先生不是以如此不美丽的方式自行结束,对他的误读将更加严重。如果让我痛快的说一句,归根到底还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那句话:女人是第二性,是属於屈从地位的,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男人的。所以女子男性化是可以的甚至被推崇的,连乒乓球不都提倡女子打法男性化吗?而男子女性化是万万要不得的,一丝一毫都不可以,不然就不是男人了,就是变态,就是大逆不道,温柔细腻是不是女性的专利?每个男性都必须旗帜鲜明的告诉大家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就象火与水一样是截然不同的,而忘记了在世上人首先是人,才分性别,不是说有发达的肌肉,粗豪的嗓音,阳刚的皮相就是男人了,做人有没有担当,做事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爱,敢不敢付出,有没有力量和爱心去帮助照顾别人,这才是重要的。"
  
  京剧男旦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大抵也是因为人类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吧,即使男旦们只是在艺术表演的时刻女性化,也为社会不容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想你在 2004/05/13 05:49pm 第 1 次编辑]

  <霸>有一个小疏漏,保证你们谁也没看出来
  
  
  程蝶衣准备去日本人哪儿救他师哥的时候,巩利跑
  来瞎叨叨,程一生气进屋歇着去了,那场。
  程把斗篷和一白围巾搭在椅子背儿上,匆忙之中没搭好,围巾滑到地上了。
  可后来菊仙拿过椅子坐下时,围巾在椅背上挂的好好的
  
  要不就是原来有个镜头,是英达嬉皮笑脸地给捡起来的,后来叫陈凯歌给cut掉了。

   关于尊龙接片前事大家已说了许多,我还看过片子大获成功之后对他的访问,问他有无看片,他讲无有,还称Leslie为“那个香港小弟弟”。一股酸气直喷屋顶。我好象到现在也不能谅解他这说法。
  
   顺便八卦一句,拍《霸王别姬》的时候,陈凯歌的妻还是猛女洪晃,戛纳领奖已经不是了;《风月》片场有了“我媳妇儿”陈红。当中以倪萍为过渡,这位大姐在其《日子》一书里回忆这段大涨小回的恋情,只说“肠子都悔青了”——汗, 这颜色儿的用词我还是从这儿学到的。

  春光不是寂寞而是卫道士的禁忌才对,何宝荣的演绎比虞姬更混淆视听,汗,发现越来越喜欢用反面成语,有多少人看了春光后不误会现实中的张国荣的,即使是荣迷有时候也恍惚一阵子,这是他演技的境界也是悲哀。

看大家说了那么半天,好象没有提到哥哥的《游园惊梦》的造型嘛~~~~~~~~~
  偶自己以为,虽然哥哥在《霸》片里,杜丽娘的扮相只有几秒钟,但是也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哦!!偶也通过这个开始喜欢听昆曲了。
  
  在给日本人唱戏的那段里,蝶衣一身长衫,没有上妆。偶个人认为这种表演更考较表演者的表演能力的说……
  
  太佩服哥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前些日子看过几眼黄磊演的《风雪夜归人》,他在里面也饰演一个戏班的男旦。依黄磊的相貌和气质,在演日常的戏时,确实温柔干净,但一旦扮上戏装,那张脸却显得棱角分明,缺了柔和妩媚,让我十分失望。当然,没有请化妆高手是一个原因,但究其所以,还是面部珑括,五官比例比不上张国荣。
  再有,就是在《榴莲飘飘》里,秦海璐在影片最后有一场戏,登台演天女散花,那扮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京剧化妆涂那么浓的一脸油彩,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称得上那些油彩,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得了舞台,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喝采。

    对对对,很多荣迷都赞扬哥哥的戏装扮相如何艳绝人寰,但我还是喜欢他在片子里面那些淡色长袍打扮的镜头。给日本人唱戏那一段,还有在一个什么铺子门口抽烟咳嗽那一段,不动声色地散发出一种清冷的美感。

我昨天说过要把哥哥在日本的英文采访记录下来。我已经把英文全文贴到了网易红的“《霸王别姬》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记者招待会”贴下。链接地址:
  
  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boardthread.php?forumcode=34&postid=127098&all_threadpage=&pageid=1
  
  里面还有“站在时间的岸边”MM的中文翻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关于蝶衣在台上天真烂漫地畅谈如何发展京剧那段,据红版高手VANILLA介绍,是梅兰芳先生当年的实景,连那句:“让我说两句,我就说两句……”都是梅先生的原话。
  
  梅先生显然并不是蝶衣的原型,但是李碧华在创作《霸王别姬》时,也没少借鉴梅先生的生平,比如袁四爷赞蝶衣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据VANILLA介绍,是当年一个叫张聚鼎的清朝遗老写给梅先生的。
  
  再比如梅先生曾经“搭班”(就是带艺加入一个班底)到“喜连成”,跟蝶衣的科班名字只差一个字。
  
  再比如,关于“姬别霸王”:“梅先生1921年开始表演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合作者是比他大了16岁的杨小楼。那时的梅先生37岁,和哥哥演出《霸王别姬》的年龄差不多。他们把这出曾经是需要两天演完的大戏压缩成了一天,不过仍然没有今天看到的那么精简,虞姬死后还有霸王的一段打戏等等,可是到了后来,观众们看完虞姬自刎就离场,搞得杨小楼挺没面子的说:‘这哪里是霸王别姬,简直是姬别霸王。’”
  
  再比如:1956年,梅先生到达日本演出,在剧场有人散发反华传单。传单从天而降,而他依旧歌舞……
  
  红版相关的帖子《看梅兰芳传记并忆哥哥》我给踢上来了,方便各位同道中人学习,真正好帖,吐血推荐啊,链接如下:
  
  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boardthread.php?forumcode=34&postid=117857&pageid=1&all_threadpage=5&threadpageid=2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敬他?爱他?——看梅兰芳先生传记并忆哥哥

今天去新华书店,看见了一本买相极佳的梅兰芳先生的传记,于是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作者是一个言不见经传的中年学者,作为不同时代的人物来写梅先生,难度可想而知。
最近一直很喜欢看传记,先后阅读了关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生平的作品,不过这一次我会选择梅兰芳先生的传记,其用意当然是很“昭然若揭”的。
现在我已经读了三百多页了,书的基调我也看得差不多了。很多话还是想说出来。
作者的搜罗功夫不可谓不大,他把梅先生的生平上过什么学,拜过什么师,和谁住一个胡同,排了什么戏……描写得十分详尽。我从中还真是了解了不少知识。比如催促台上的演员动作快点叫“马前”,反之呢——我终于知道《霸王别姬》里面的“马后”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是让台上的演员慢着点演,段老板“还没扮上呢”。再比如梅先生曾经“搭班”(就是带艺加入一个班底),戏班子的名字叫“喜连成”,跟“程老板”的“科班”名字只差一个字。再比如,梅先生1921年开始表演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合作者是比他大了16岁的杨小楼。那时的梅先生37岁,和哥哥演出〈霸王别姬〉的年龄差不多。他们把这出曾经是需要两天演完的大戏压缩成了一天,不过仍然没有今天看到的那么精简,虞姬死后还有霸王的一段打戏等等,可是到了后来,观众们看完虞姬自刎就离场,搞得杨小楼挺没面子的说:“这哪里是霸王别姬,简直是姬别霸王。”1956年,梅先生到达日本演出,在剧场有人散发反华传单。传单从天而降,而他依旧歌舞……我真怀疑李碧华到底借鉴了人家多少情节!
据说当时的梅先生真是“大热”啊,从北京热到上海,从上海热到日本,从日本热到香港,众多戏迷追星捧月,文人墨客交相赠诗送画……很多人看着有“梅兰芳”三个字的海报都愿意站在原地发呆,还有痴心的青年天天晚上等在戏院门口,就为了看梅先生和其他角出来的匆匆身影。梅先生演他的新戏的时候,座位往往是“汪洋汪海”,有人愿意买站票去看,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两三人挤一个座位的情况。
一个字:红。
梅先生还有些地方与哥哥很有些共同之处。两个人都爱好不断进取,不断突破。梅先生亲自设计自己的行头,〈霸王别姬〉里面的造型就是他不断发展得来的(早先虞姬是不穿“鱼鳞甲”的),〈天女散花〉里面的水袖也是他的构思……哥哥对自己的舞台造型也是亲力亲为,还记得热情之前他认真地对灯光师说:“……开始……蓝,蓝……”两个人也都待人温文尔雅,没有明星的架子。不过我想,梅家的子孙会因为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而认为是影射他父亲,应该不是因为这些戏外的因素,而是上面所说的细节的相似。毕竟,梅先生的虞姬当年红极一时,“独入纯青之境”。提到这部戏,即使没有上面所说的相象 ,人们也会作出联想。
不过提到这些我为梅先生感到不平。他当年之所以红到如此,有很大的因素是,他让即使是京剧的门外汉“看到了漂亮的东西”。不可否认梅先生是不大可能有哥哥那么帅绝人寰,不过看他的照片,他是一个清秀俊雅的男子。小的时候不算好看,还有一双金鱼眼和过宽过丰的下巴。不过随着年级增加和阅历修养的增长,他的轮廓比以前深了,精神气韵也非常出众。看过他的剧照,发现他演林黛玉,就有清高孤傲的楚楚风姿;演红娘,就是天真烂漫的一团活泼。据作者说,他演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洛神,就真有“欲笑还颦,最断人肠”的心动。
说得好!
可是,作者的笔下为什么没有表现出来呢?
也许大家会问,作者如果没说,我怎么知道梅先生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是,他说了,我就能感觉到了?我是看过哥哥的表演,结合作者干巴巴的文字叙述,我猜想的。
这不能不说是梅先生的身后知己的悲哀。而我,我为他不平。
作者的来头不是不大的,梅家的后人为他的书作序。可是,得到后人认可的传记往往不优秀,因为,作者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把梅先生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而为“尊者”讳,是写不出真实的感觉和挚爱的魅力的。
太过尊敬,就不能爱他。
爱是需要有一点狎昵的成份在的。就算你视他为天人,内心里也希望变成他的……什么?内裤?这么极端的例子就不要举了吧?变成他的枕头啊,鞋垫啊,都可以呀。 或者说,再不济,也要像《天是红河岸》里面的那个忠实的卫队长,爱他的王后爱得死去活来,心里最大愿望就是亲她的……脚背。
我想,梅先生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为什么那么万众宠爱?当然首先是他的美,他的才艺,引起了观众的热情;而非是隔着时光的长河看过去,任由这个不解风情的作者把他描述成一个孜孜不倦的京剧改革家,而非一个京剧偶像(这是他最初的也是最本源的身份)。但是就连这样的作者,他都不能回避引用当时的报章评价梅先生所用的“姣丽”、“妩媚”等含糊的词语。它们说明了当时观众所疯魔的关键。
当时的一位文坛宿将,曾为梅先生题梅花诗一首:“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春晓试新装。皤皤国老多情甚,嚼墨犹矜肺腑香。”作者说这是这位文学家对梅先生的敬仰。我是看不出来。且不说当时戏子的地位能不能让这位学者如此“尊敬”他,就端看这首诗,也都是一片“爱怜”才是。在当时这位文人心目中,梅先生显然不是“大师”,而是“尤物”。
这一点,恰恰是作者在传记中最回避的。锣鼓点一响,绣帘一挑,他的笔马上干涩起来。我只有凭借剧照来观摩——其中有梅先生的示范的“造手”数张,那手真是美不胜收,宛如独立的生命体。可怜他满口对梅先生的称颂,却对他的美质传达得这样少。而梅家子孙认为是影射本家大师的电影《霸王别姬》,却因为哥哥的传神表演,让年轻一代对京剧产生了好感,兼及对梅先生的怀想。
吸引门外汉的,应该是美丽。让艺术升华的,最终是美丽。如果引来诟病,那么大抵是“怪你过分美丽”吧。
倒是作者转引了梅先生在美国的演出后,一位美国老太太对他的说话,很让人觉得温馨而且熟悉。老太太是刚看了关于薛仁贵和柳迎春故事的《汾河湾》,对扮演柳迎春的梅先生说:“你生得这样好看,薛仁贵一定很爱你。现在你对他冷淡,他以后也还是会来求你回心转意。那时候你可不要一下子就答应了——要好好难为难为他!”
我笑了……想起来有好朋友说,他希望飞去阿根廷,找到抱着毯子哭泣的何宝荣,对他说:“你这样好看,黎耀辉……”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想你在 2004/05/15 03:36pm 第 1 次编辑]

  选角风波
  段小楼---成龙
  
  徐枫最初曾考虑请成龙演出。因为成龙是戏班出身,身手灵活,而且成龙一向以动作片为主,如果此次能演霸王,对他的演艺生涯也是一个大突破。但经过与成龙经理人接触,成龙的片酬是两千五百万港币,且居高不下,徐枫觉得无法负担,只好另寻扮演霸王的人选。
  
  后又据与成龙较接近的人透露,成龙实际上是基于影片中有同性恋倾向,担心有损自己形象,故婉拒。富与戏剧性的是,陈凯歌后来赴台北探亲时,恰值成龙抵台参加金马奖颁奖活动,徐枫、陈凯歌、成龙在酒会上见面,素以快人快语着称的徐枫拿话向成龙旁敲侧击,成龙则只是嘻嘻笑着,把所有的事都往经理人身上推,这是后话。

  张国荣拍<霸>是他三十多岁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后来采访中他提到"刚来的时候是有些不安的,因为以前觉的大陆人都挺爷的,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大陆人都很淳朴,善良"
  
  我发现十几年前港台人对大陆的印象很是奇妙,张国荣的不安是一种普遍现象,据说张明敏第一次受邀来春节联欢晚会唱歌时,第一个星期没敢出宾馆,后来听见外面有放烟火,按耐不住好奇心才走出房门
  
  
  混熟之后他的鬼马就藏不住了,一次他一连休息三天,不用拍戏,放假数天,他反而心思思入片场,看见了陈凯歌就说:『几时轮到我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看见了摄影师顾长卫,张国荣又说:『有没有挂念我?』

  张国荣说自己的扮像与梅兰芳最大分别就是“人们常指梅兰芳的花旦成功于一对凤眼,令我上了妆后亦不会有这种凤眼的效果,而梅兰芳的眼给人有点单眼皮的感觉,如何看自己也不像;再加土梅兰芳的面型较我饱满,总括而言,我并不觉自己像梅兰芳”
  
  “我反而觉得毛毛(毛舜筠)十分像梅兰芳。”
  
  “老爷子(对陈凯歌的父亲陈怀凯尊称)提议我以梅派为主,但内地已很少梅派艺人。梅派细腻,难演。尚小云便是学梅派的,他的艺术也少人学,梅先生的东西爱看的人多,学的人少。所以我只好自学,梅先生的珍贵录像带成了课本,也有三位老师教我,他们是史老师、刁丽和张曼玲(程砚秋弟子)。”
  
  四大名旦
  
  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程砚秋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伊沙评论张国荣
  
  (文:伊沙)
  。。。。。。
  
  
  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可谓明星荟萃,也是第五代导演固有风格的一次“收敛”。明星多,自然就有一番较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演就是竞技。这部电影成全了陈凯歌,也成全了张国荣。张国荣给大陆众星上了一堂生动的表演课。如果不是葛优露了两手,我们的颜面将尽失。多为科班出生的大陆影星一般都看不起香港演员,可就算别人在商业片中瞎闹过一百次,可一部正剧就把你看呆了——不知尔等的“斯坦尼”是怎么念的?看了张国荣的演出后,我曾想,不管怎么说“追星族”们还是有点眼光的。并非都瞎追。
  。。。。。。
  
  xx为首的大陆演员在港台影视片中呆子一般的表演,恐怕不仅应当对大陆的艺术学院教育进行反思,对文化上的“大陆沙文主义”者也是一针清心济,别一看别人有钱,就造出一些诸如“文化沙漠”之类的破词儿找平衡,这是叫花子心态。
  
  
  (伊沙,1966年生于成都,历任《文友》杂志策划、主编。已出版有诗集《饿死诗人》、《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长篇小说《江山美人》,与人合著随笔集《亵渎偶像》、《时尚杀手》、《十诗人批判书》、诗集《一行乘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关于他的电影顺序,我以前写过一个买碟参考是按照出品顺序排的,顺手贴过来(完完全全是个人意见,不代表电影的真实水平;而且只指哥哥的戏份,不代表电影的整体价值),有点跑题,楼主宽恕则个:
  
  1978年《红楼春上春》——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1,演技指数0,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2。
  1978年《狗咬狗骨》——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1,演技指数0,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1。
  1980年《喝彩》——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3。
  1981年《失业生》——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82年《柠檬可乐》——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82年《冲击21》——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3。
  1982年《烈火青春》——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3。
  1982年《杨过与小龙女》——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3。
  1983年《鼓手》——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3。
  1983年《第一次》——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3。
  1984年《圣诞快乐》——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4,美丽指数3。
  1984年《三文治》——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1,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3。
  1984年《缘分》——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3。
  1985年《龙凤智多星》——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1,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2。
  1985年《求爱反斗星》——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1,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2。
  1985年《为你钟情》——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2。
  1986年《偶然》——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3。
  1986年《英雄本色》——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4。
  1987年《胭脂扣》——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5。
  1987年《倩女幽魂》——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4,美丽指数5。
  1987年《英雄本色II》——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88年《杀之恋》——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3。
  1989年《新最佳拍档》——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3。
  1989年《倩女幽魂II》——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4。
  1990年《阿飞正传》——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5。
  1991年《纵横四海》——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4。
  1991年《豪门夜宴》——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3。
  1992年《家有喜事》——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4。
  1992年《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3。
  1993年《霸王别姬》——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5。
  1993年《花田喜事》——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5。
  1993年《东成西就》——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3。
  1993年《白发魔女传》——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5。
  1993年《白发魔女传II》——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4。
  1994年《大富之家》——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4,美丽指数4。
  1994年《金枝玉叶》——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4,美丽指数4。
  1994年《锦绣前程》——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2。
  1994年《记得香蕉成熟时之初恋情人》——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2。
  1994年《东邪西毒》——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5。
  1995年《金玉满堂》——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5,美丽指数3。
  1995年《夜半歌声》——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96年《大三元》——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4。
  1996年《风月》——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3。
  1996年《金枝玉叶II》——收藏指数2,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3。
  1996年《新上海滩》——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2,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96年《色情男女》——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3。
  1997年《春光乍泄》——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4。
  1997年《九七家有喜事》——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2,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2,美丽指数4。
  1998年《九星报喜》——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0,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4。
  1998年《安娜玛丽莲娜》——收藏指数1,观赏指数2,演技指数3,感动指数3,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2。
  1998年《红色恋人》——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2。
  1999年《星月童话》——收藏指数4,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4,开心指数1,美丽指数5。
  1999年《流星语》——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2。
  1999年《摄氏零度·春光再现》——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美丽指数4。
  2000年《枪王》——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2。
  2000年《恋战冲绳》——收藏指数3,观赏指数4,演技指数4,感动指数1,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3。
  2000年《烟飞烟灭》——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5,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3,美丽指数2。
  2002年《异度空间》——收藏指数5,观赏指数3,演技指数5,感动指数5,开心指数0,美丽指数3。
  
  其它还有三部音乐电影没有包括在内,按照时间排列分别是:《惊情》1985年;《日落巴黎》1989年;《左右情缘》1999年。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站在时间的岸边
——我看《霸王别姬》
一 虞姬与霸王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千百年后,同样的剑光过处,虞姬仍似一道华美的虹彩,片片碎裂在霸王惊诧的眼前。“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一生一旦的执著,一辈子的相依相随,霸王别姬的故事逃不出它既定的宿命。
陈凯歌这部影片中,霸王和虞姬各有两重指代。程蝶衣是虞姬,菊仙也是虞姬;段小楼是霸王,京剧艺术也是霸王。在纷纷沓沓的虞姬和霸王的情感纠葛世事变迁中,影片用三个小时的时间构筑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激荡的世界,一首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一场亘古不变的英雄气短的人生困境。
——程蝶衣之为虞姬
程蝶衣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所要着力凸显的人物,就我的看法,更愿意认为他的霸王从根本上来讲,是他执著了一辈子的京剧艺术,他沉浸了一辈子的“从一而终”的人生与文化理想。
在影片开始时小豆子被母亲生生剁下一只六指,此后又因为唱错《思凡》被师哥用棍杆捣了满口鲜血,这两个场景连同其后被张公公凌辱一节,通常被认为是促使小豆子成为程蝶衣的三次或精神或肉体的阉割,是种种外在的暴力在年少的主人公身上的肆虐,小豆子因此而屈服,被迫实现了意识上的性别指认的转换,从而写就了程蝶衣这一段影片中美丽的诗行。
而我认为,事实上小豆子的转变并不完全是屈服于种种外来的暴力,小豆子是一个倔强的小豆子,一如程蝶衣也是一个倔强的程蝶衣。在种种表面上的暴力压迫下,小豆子的主观意志不应被忽视。从影片中来看,师傅的多番责打,甚至所谓“打通堂”都没有在小豆子身上起到真正的作用,这可以从影片中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回来后的那段情节中看出。小豆子一声不吭,既不向师傅讨饶,也不听师哥的劝告,倔强至此。事实上他第一次真正的转变并不是被割去六指或是被师哥在口中捣出血来,而是逃出喜福成科班以后见到了当时名嘈一时的“角儿”。看台中的小豆子,引颈而望,目光迷离,完全被舞台上的名角风采所征服,被叱咤英武的霸王所征服,被京剧艺术所征服,被一个绚烂华丽的苦孩子的梦想所征服。他“选择”了京剧,而不是被逼着走向京剧。正是这种强烈的向往和独立的自主意愿使小豆子自己重回科班。可以说,是从这个时候起,小豆子为自己选择了京剧这一条路,并用一生坚定地走下去。
其后的一切则几乎是预设好般的顺理成章:由于长得面目俊美骨架清秀,他成了科班里唯一的旦角人才。既已认定,便只有走下去。当师哥的棍杆在小豆子的口中一阵乱捣之时,他终于看清只有这样一条前路,于是,镜头前失魂地坐在太师椅里的小豆子也就只有仪态万方地站起身来,行云流水般,面带一丝微笑地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至此,小豆子的性别指认转换完成。
在这里,我想插上一点似乎经常被忽略的信息,影片中小豆子年少求艺一章中,不应该仅仅关注其性别指认的转变,在小豆子的少年生活中,导演跟我们讲述了两件大事,除了性别转换之外,便是他从一而终的信念的确认。这两件大事同样重要,并且在理解程蝶衣这一人物时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小豆子从一而终最早的诱因是低贱的身世和师兄的情谊。低贱的身世平添了小豆子的无助感,而师兄的处处关怀恰好给了他一个爱和保护的归宿。直到后来师傅讲述霸王别姬的故事时,说“人要自个成全自个”,说到了虞姬的“从一而终”,可以说对小豆子而言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它把小豆子同师哥间长久以来的情感完全定义化,概念化了。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小豆子一边哭,一边打自己的耳光,“从一而终”这个做人的道理从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从”艺术,“从”京剧,“从”师哥,这几个概念在“从一而终”四个字中得到了最好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注释。
再回到性别转换上来。在唱对了《思凡》之后,小豆子已经大致确定了他作为程蝶衣的人生道路,其后的张公公一节,我认为与其说是强调性别指认的最后变换与确立,不如说是导演在向我们昭示小豆子成为程蝶衣后的苦难人生的开始。张公公,代表着那个时代已经没落的势力,而这个没落的势力在这新出生的生命上犹能纵情肆虐,由此,程蝶衣一生的悲苦也冉冉拉开序幕。在那个欲曙还阴的凌晨,脸上还带着油彩的小豆子从张府默默出来,他此后的人生历程在那一刻已经基本定下了格调。
“虞姬怎么演,也都有个一死”,正是程蝶衣一生的伏笔和注脚。
但是,我们看到,此时的小豆子依然倔强,在他发现了襁褓中的小四时,他置师傅的那一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于不理,固执地把小四抱了回来。仿佛那襁褓中的婴儿正是他自己,仿佛一言不发负气般的收养是力所能及的最激烈的反抗,对一个人宿命的反抗。
影片进行到这里,充满了内心世界同外来强力的激烈争斗的童年和少年学艺经历告一终结,镜头中出现了科班小子们合影留念的场景,昭示着一个阶段过去,和一个新的阶段的来临,闪光灯响过,程蝶衣登场了。
果真是名旦风流,程蝶衣一登场,便给人惊艳之感。小豆子年少时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风华绝代的虞姬,满堂喝彩的舞台,灯一亮起来,音乐一响起来,踩着鼓点他就成了故事中不死的美人。可以说从一而终贯穿了程蝶衣的一生,他属于京剧,属于霸王别姬这个古老传说。恰恰是这个倔强的小豆子,或者程蝶衣,把自己认定的、师傅教导的那个信条,最当真地、最彻底地内在化了。这种内在化中,我们依然能窥看到程蝶衣或者小豆子对自己人生的强烈的自主意识。而同时,这种内在化也使程蝶衣的人生历程完全走上了英雄气短的永恒困境。
我比较赞同近来一期《看电影》中关于霸王别姬的一则短评,在这里,这个英雄末路式的困境可以衍生为文化与个体的历史性困境。没有文化归属的个体是单薄混沌缺少价值底蕴的无自觉性的个体,而属于某一文化的个体又逃不出其所依存的文化的生命。程蝶衣是被文化所化了的个体,是京剧艺术在人间的一个化身,他的光华依附于京剧文化的光华,他的命运也必将随着京剧文化的没落而没落。延伸开来,历史上种种文化不停地吞噬一个个原本单薄而无知的个体,在这些个体上彰显自己的光华,而后自己又在新文化的淹没中迅速腐朽,其陪葬品便是一个个被文化化了的个体。越是这种文化的精英代言人越是迅速地同这一文化一起腐坏。
同时,从一而终的强烈意愿与不断变化迁延的历史也形成了相互抗击的困境,外来的种种力量施于英雄个体的身上,使其与其信仰和理想或生离,或俱灭,鲜血淋漓。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程蝶衣的人生,是抱定了从一而终信念的个体殉自己的毕生文化理想的一阕悲歌。他坚执着的是艺术,只这两个字使他一生都宁愿孑然一身独立在时间的岸边,不管朝代更迭,不管世事纷扰,是最执著,也是最剥离的边缘性存在。这种存在只与心灵相关,这种存在拒绝和时间对话。
因此,是程蝶衣,而非段小楼,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霸王。
程蝶衣这种自觉的坚执有其原因。如果说作为小豆子时这种朦胧的意识来源于一个微贱的穷孩子对名角风采的向往,那么作为程蝶衣,这种坚执也同时来源于地位卑贱的戏子对惨淡的现实世界的有意识的逃避。
不管如何风华绝代,戏子终究是戏子,在台上光彩无限,落了幕,下了场,卸了妆,还是社会最末层的微贱生命。程蝶衣对母亲和自己身世的记忆一直都没有抹去。他虽然挂念母亲,但心里对母亲的身份和自己出身的耿怀从他刚入戏班时就可以窥出一二:小豆子在众师兄弟面前烧了母亲留下的唯一的一件可足纪念的东西——披风。这种耿耿于怀的记忆即使被他深埋在心底,却不时仍要出来现身,提醒他这现世里的无奈的悲哀。菊仙作为第三者的插入,偏偏也仍然是以一个青楼女子的身份。影片虽未直接表露这层巧合在程蝶衣心里的影响,我们却可以想见这一层微妙的关系在他潜意识里必定也起着若有若无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财阀袁四爷的“红尘知己”,日军统领的座上“贵宾”,国民党军手电筒中的虞姬和高级官员亲赦的“程老板”,都不过是强势人群手中的玩物。袁四爷在片中的一个动作的确颇有神韵:在袁四爷第一次来为段小楼和程蝶衣捧场时,散戏后曾亲自到后台拜见,并以重礼相赠,四爷进门来后,靠椅上还搭了一件戏服,他只伸两个手指,轻轻夹了,随意一带,衣服无声滑落地上,就仿佛他们的主人,尽管光鲜亮丽,仍然如尘般轻贱。
微贱的生命之外,对师哥的情感又无从诉说,程蝶衣似乎注定了要为这现实世界所不容。可以说对段小楼的眷恋,亲情和爱情各占了几分,是一种多少年相依相随的最自然的情感,蕴得深,不必说起,也无从说起。
因此,只有在戏里,只有英雄美人的故事里,程蝶衣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找到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的角色:虞姬。程蝶衣是倔强的,勇敢的,也是脆弱的:说他脆弱,是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理想,不敢也不愿再回到这惨淡现世中来,直面自己真实的人生;说他倔强勇敢,是因为他偏偏又有这样的勇气固执地要把这现实也照了戏来演下去。
别人不同他演,他要演下去,别人不让他演,他还是要演下去,演得戏里戏外都是戏,演得戏里戏外都只有一死。
程蝶衣的这种人生理想,落实到最现实的希望上来,就切实地体现为和师哥好好唱一辈子戏,“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偏偏他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中,偏偏他的师哥并不同他一样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子,于是,他终于悲哀地发现,“你们都骗我”。默默地过了十几年,然后,年华逝去的虞姬,终于在他的霸王面前拔剑一刎,以谢“霸王”,以谢他心中一辈子的理想。光从这个自刎的形式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程蝶衣至死都没有完全认命“你们都骗我”,作为一个被文化所化的人,他割不断这种文化对自己的禁锢。我私意以为,他在自刎时的心灰意冷尚还不是对从一而终的彻底的绝望,否则他不必在霸王面前像一个受了多年委屈的美姬那样自刎“问罪”,他更多的感触应该是生不逢时,满腔的爱无从给予。我完全相信若有来世把一切从头演过,程蝶衣依然是一个理想化的虞姬,哪怕他明知这通向理想的路遍布荆棘,甚至永难超生。由这一点来说,这种执着不完全该算在理想主义的头上,而是一种最彻底的坚执。
影片中的霸王的象征意味在片尾也得到了强调,虞姬和名剑一一跌落,屏幕暗下去之后,字幕打出了庆祝徽班进京的活动消息,而此时佳侣不在,一切已成往事,教人唏嘘不已。
——菊仙之为虞姬
如果说程蝶衣是一个迷失在戏里和戏外、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虞姬,那么菊仙就是一个真正现世的女人,一个形而下意义上的虞姬。这个现世虞姬同样执著,同样“从一而终”,只不过她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稳的家,一个值得依靠的男人,一个最普通的女人所盼望得到的幸福。虽然我总是觉得她的这种愿望不免有功利性的色彩,并且怀疑她的所谓“过日子”究竟有无爱情的因素在内,但仔细想想这些主观意念似乎是无从考证也不必考证的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的是最终的结果,爱或不爱似乎不大值得探讨;又或者是由于导演在影片中疏于对菊仙的塑造,顾而也难以探讨。
菊仙决定为段小楼卸装是在跳楼之后不久去看的那场《霸王别姬》之时。坐在第一排,一边笑着看戏一边嗑着瓜子,在段小楼唱到最出彩的几句时,下定了决心,忽地起身从观众席间走出场去。然后就是为自己赎身,接着忐忑小心而又工于心计的“骗婚”。骗婚一节中我也颇认同一个片友的说法,即围观人群中的那个小丑的一句话是导演最想传达的点评之语:“这妞还真够厉害的!”
于是,谙熟女人最有杀伤力的手段的菊仙,成了段小楼“堂堂正正”的妻,完成了程蝶衣此生永远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而这个现世的虞姬也仍然逃不出自己的宿命。可以说,促使菊仙跟定了段小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身上的那股子霸气,那种敢在众人面前拍板砖说自己已经同花满楼的头牌姑娘定了亲的气概,是戏里凛凛然的霸王风范(又是戏里!又是虞姬!)。然而,菊仙的困境或者说生活悖论,却在于她最初爱上的这几分霸气同她希望婚后过安稳日子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是她,一步一步亲手磨灭了段小楼的霸气,使他慢慢地变成一个怕被“灭亡”,怕被“揭发”,怕被“毙了”的楚霸王。是她,最后使得段小楼在熊熊火光前一狠心,嘶了嗓子喊:“我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是她,自己为自己掘了条去往死地的前路,蓦然到了最后,唯死而已。
——形而下的虞姬,依然身陷苦境,只有自刎以谢。
——段小楼之为霸王
影片中,同时被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所爱的,或者说同时被两个女人所爱的男人,却同时深深地伤害了这两个至亲的人,并直接导致了她们的绝望之死。
就我认为,段小楼对程蝶衣的心思不是不知道,对菊仙所谓被花满楼赶出来的骗辞也不是不明了,但这个假霸王在种种抉择中显得全无立场。或许他生性爱“喝花酒”,对菊仙的求婚心满意得,又或许他不敢接受师弟的这份情感,再或者他根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抱态度。
这个男人在和师弟的嬉戏中,有时候也会恍惚。在后台蝶衣调皮地掐了把他的腰,两人笑余忽又停住,从镜中望去,分分明是最完美的英雄美人。
这个男人在花满楼姑娘的面前,却同样心得意满,花酒喝得有滋有味。
这个男人在妻子给自己描眉时,会忽然说,师弟说,这眉子得勾得立着点才有味。
这个男人在师弟期待的目光中,仍然会拥了菊仙扬长而去,扔下一句“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这是怎样一个男人呢。也许在若无所动的外表下他内心有过激烈的挣扎,也许他只是想在混混沌沌中让一切都能息事宁人,也许他是把亲情和爱情分得泾渭分明。
而无论如何,从影片中来看,段小楼是一个角色意识含糊模棱的男人,他有两个最执著的虞姬,分领了戏梦中和现实中的角色,而他自己,在这两个选择间暧昧难分,束手无措。
周旋在两个“女人”的相互嫉妒和争斗之间的他,难以定位自己的角色。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他爱现实更多些,他不要做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师弟,他要的是现世的快乐,他不要承担太多的梦想,他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是向着妻子的。
——京剧、艺术之为霸王
我对京剧所知甚少,深觉今后实在该多补补这方面的课。因此不妨将片中的京剧扩展开来,在更泛泛的艺术或者理想层面上来谈。
看过这部电影的片友们肯定会觉得这其实并不能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同志电影,尽管它涉及到了两个男人之间千回百转的情感,或者说更多地,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千回百转的情感,然而,程蝶衣对师哥的这种情感却有着很多微妙的特点。首先是亲情,其次是友情,然后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安逸的永恒的依恋,而最主要的,是对艺术执著的习惯。
程蝶衣是一个真正的戏子,真正入戏的戏子,他用了自己整个的心身和整个人生去拥抱满舞台的传说,用自己所有的血泪在谱写一曲只应天上有的世外清歌。
(就影片本身来讲,我并不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师傅“从一而终”的教诲竟会这样直接而坚定地为我们年少的主人公所接受并贯于一生,这最初契合的动机是什么。或许由于电影本身篇幅的限制,并无法深究。——赧然!)
而这里出来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艺术面前,是不是要泯灭性别,在艺术面前,是不是只有美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单从京剧来讲,浓妆之下的是男是女并没有什么意义,只要是顾盼生情,只要是风华绝代,只要是美,便就够了。就好像蝶衣跟小四说的那样,“京剧得好看,得美”,除此以外何必追问过多。在艺术面前个体融化以至消失,个体的存在也无足轻重。同时,在影片中,京剧为所有的人们,而不仅仅是台上的程蝶衣,提供了一个躲避真实生活的舞台。人生已多苦难,世事太多纷扰,关起门来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沉醉,不管外面是旗人坐着天下,还是日军掳了江山,抑或是什么党什么派说话间已经兵临城下,都抵不过此刻的纸醉金迷。艺术在这种特殊的时候,有着这样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功能。谁要去深究艺术是怎样血泪般雕砌出来,谁要去深究艺术背后有谁在牺牲着什么,那又算得什么血泪什么牺牲呢,一切只谈艺术,艺术是美,美便足够。

二 个体·性别·梦想·美
“尘世间,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呵。”袁四爷这句台词可谓语惊四座,流传深远,而且每每总有人跟我说初听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我当时听到这句台词似乎没有什么不适,至于有无好感倒有些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居然颇觉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心声,尤其是前半句“男子阳污,女子阴秽”之语。
也许与我最近由霸王别姬而关注起张国荣有关,目前我发现我对两性的看法可以基本上这样来概括: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无所谓,因为它们一样美丽或一样丑陋;而真正让人觉得不堪的是人竟然有两性之分。(原谅我言语偏激!)
其实很早以前就这样觉得,人之为人,主要的不是男人或女人二字,而仅仅是一个人字。关于生命、人生的理解和参悟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做的最要紧的事,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基本的使命。若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和意念,便没有资格在这世上立身下去。个人的精神充足和完满是真正的完满,是真正的成就,是真正的生命。而亲情、友情、爱情,快乐、幸福、痛苦,人事、聚合、波折,所有的所有都只是遭遇,都只是展在我们面前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们一边看,一边不时地合上,而后是独坐沉思的剪影。
这沉思,方是正文。
早前看过朱寿桐那本《新月派诗人的绅士风度》,其中有句话颇让人共鸣——不记得是不是他引用的徐志摩的原话——大意说人生只是生命的一个表象,而且是最不重要的一个表象。当时给我的冲击很深,因为心底里很潜在的东西忽然就这样被一针见血地说了出来,真是一触即发,猝不及防。
我喜欢把这话更扩展,或男或女也只是表象。真正活动和存在着的,只是一个中性的人,是隐藏在或男或女或美或丑的皮囊后面,真正应该对话的人。事实上,中性的美是最切中人心,也是最有杀伤力的美,因为那是关乎生命本真的美。
而程蝶衣就能一再用这种美来提醒我们。
导演在这里将一个倾城倾国的男人摆在我们的面前,有意思的是,这个男人所拥有的倾城倾国的色相却偏偏能让人忘却男或女的定义。(说起来仿佛也很有意味,越是美到了极致,越是让人忘了最初的性别。)这个男人所展现出来的中性的人格美,让所有关于性别的定义都显得苍白而多余,让所有旧有的界定都失去了意义。人,美的便是美的,无论是男是女。我们都是躲在自己表象后面的游魂,这游魂本就是中性的。
程蝶衣在这个意义上站在了造物主的安排之外,一种边缘性的中性美,一种直指人心的美,这种美最能穿越时间。
而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呢。程蝶衣的美从最直接的层面上,应着袁四爷那番“集两者之精于一身”的注脚,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性情上的“兼美”。有女性所有的敏感、温柔、聪明、细致、脆弱甚至些许由爱而生的嫉妒和自私,也有男性的刚毅、执著、沉默、内敛、宽容和坚忍。在这种种美丽之间,甚至于连他犯的一些错误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旁人的谅解:他负气地“豁出去”般的堕落,他折磨自己的那些吸鸦片的雾中岁月。
而更进一层地,程蝶衣更本质的美是人格上的美,是对信仰和梦想的执著,对实践这信仰和梦想的勇气。在我们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梦想一不小心就堕为功利的目标,迷失在纷繁的色彩中的人们,不敢触摸心底最空洞的那个位置——你找到你的信仰了么,你有自己一辈子的或至少目前认为应该是一辈子的能称为终极理想的理想么,你找到自己心灵的救赎了么。
蝶衣是幸福的,一如所有找到信仰和归宿的人一般幸福;蝶衣是美的,一如所有作为独立生命存在的性灵那般散着永难磨灭的美的光芒。
最后还想提及,在影片的中后段,导演多次使用了“金鱼”这一意象。
据说金鱼原是鲫鱼的一种,是鲫鱼的变态,正是这种变异造就了金鱼独特的美。在蝶衣将师哥从日本人那里救出而旋即又被师哥抛弃之后,画面中第一次出现了金鱼的形象和鸦片的烟雾。此后,金鱼在戒烟时又重新出现。导演似乎在这里隐喻着程蝶衣如金鱼一般所有的“变异”后的美,一种“病态”的美。(当然,在这里用的两个词依然是中性的,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视常态为理所当然,没有理由认为偏离便不是趋向真正的美丽。)这种美有触目惊心的效果。
而事实上,真正美的事物,无论外表是如何坚强,内里却仍抹不去脆弱。影片在“学艺”章和“从艺”章之后,共产党登上了舞台,从而拉开了最终之“殉艺”篇章。在这一篇章里,我认为又可以大致分出几个子篇章来,一是程蝶衣对母亲的呼唤,主要从戒烟一节来表现;二是同门、知交、至亲间相互揭发的文革子篇章;最后是虞姬自刎作为尾声。而在第一个子篇章里,导演终于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程蝶衣内心的脆弱。
“娘,我冷”,“水都冻冰了”,蝶衣在晕迷中这样喃喃而语。刹那间,将他多年来吞忍的种种痛苦和悲哀呈在了我们的面前。(记得在李碧华的原版小说中有段文革时期发生的细节,说的是革命小将们教戏子们认字时,问到蝶衣,他说“爱”字和“受”字确实很像。李碧华在这时写道,在蝶衣的心里,爱便是无止无尽的忍受。看时心中为之一痛)这个时候的蝶衣,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成了那个无辜的小孩。影片中,菊仙如母亲般,虽有几分不知所措,但马上万般怜爱地抱起蝶衣羸弱的肩,如同无限爱怜地疼惜一个最无助的婴儿。在这个奇特的时刻,两个虞姬终得“和解”。
而事实上,菊仙此时的真情流露,既可以看成是幻想中的“母亲”这个外在意象对蝶衣内心领受的种种悲苦的抚慰,也可以看成是“虞姬”这一形象自身的重叠交汇和对自身人生历程的哀泣,一种顾影自怜式的心痛,别样的无助。
因此,我认为这短短的一段戏,充分而巧妙地流露了一个困境中的英雄的末路悲伤。

三 李氏小说与陈氏电影
看完陈凯歌的电影以后,自然去看了李碧华原版的小说。不能说是失望,但小说的确未必就比电影要好。事实上,我认为霸王别姬的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小说更纯粹地是一部儿女情长的普通的言情小说,而电影却给了你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最直接的心灵冲击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要感谢陈凯歌对小说的拔高和深化。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李碧华开篇就告诉我们她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婊子情长,戏子义深的人情故事。我比较赞同一些网友所说的,看小说中的程蝶衣应该从一个纯粹的女人心的角度去看。事实上,小说中的程蝶衣种种心理同女子也并无二致,你完全可以把他的负气、嫉恨、爱和温柔同女子等价起来。而在电影中,由于承载了关乎历史、艺术、理想的种种因素,爱情故事本身倒是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就好像我第一次看霸王别姬的时候,竟然把程蝶衣跟段小楼的爱情故事基本上抛到了脑后——我们都在电影中寻找契合自己心灵需求的东西,而我在这三个小时里寻找和看到的,只是孑孑然一个程蝶衣,一个执著不已的虞姬的四面楚歌的人生故事。
当然,也不能否认,李碧华的小说可以拿来当电影的注脚来看,毕竟在有些微妙的内心活动上,小说有更多的铺陈。
就好像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蝶衣在师哥的定亲夜那股子“豁出去”的负气和心痛;看到他将披风覆在后台熟睡的小龙套身上时,“仿如覆在自己的身上,仿如覆在过去的身上”;看到他从袁府羞赧地出来,在路边遇见的那个小孩,冷冷用斜眼傲然觑他,而他忽然发现当年的自己早已死去,而现在的自己仅仅是从那时起长大的一只鬼……
用李碧华的女性的细腻曲折,来注解陈凯歌男性的大气慷慨,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想你在 2004/05/15 03:31pm 第 1 次编辑]

这件衣服就是蜡像穿的那一款……不过那蜡像,比起真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想起在好莱坞看“向张国荣致敬”影展时与美国女郎的对话,跟《霸王别姬》有点关系,贴过来备忘:
  
  
  中场休息的时候,观众们三三两两地聚在门口聊天,话题都是“LESLIE”,“LESLIE”。听到这么多美国人同时叫着这个名字,这种感觉真是无法言传。
  
  我与一个美国女人聊了几句,她说她早已看过《春光乍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次来影展是为了看《异度空间》的。刚才在门口的录像里看到了《英雄本色》,也非常精彩,回去后会找来看。我说:“他有很多好电影,你还看过哪部?《霸王别姬》看过了吧?”她点点头:“《霸王别姬》我看过。……喔,《霸王别姬》里有他吗?”我大跌眼镜:“当然有他呀!他是主角呀!”这个可爱的美国女人茫然思索:“他演的是谁?”“是那个‘姬’呀。”她瞪着眼睛看着我:“我的天啊,那是他?!那是他吗?!”

  《末代皇帝》是八七年的电影了,确实使尊龙大红了一阵,这也正是《霸王别姬》要请他来出演的原因之一。但是《末代皇帝》之后,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的代表作了。不过他也是一位不错的演员,张国荣与他的关系也过得去,见面还拥抱呢,至于耍大牌,我个人觉得,尊龙当时国际知名度甚高,身份到了那个级数,提些高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倒是张国荣以香港一线明星的身份,为了艺术不讲任何条件,不惜一切代价,那是演艺圈异数来着,不能拿这标准来要求其他人啊。

  在天涯里一般都是扒窗台看贴子每很少回贴子,(别骂我...呀),但今天看到这个帖子却让人不忍不回。
  拍《霸王别姬》那会,我在上大学,应该是大二。特清楚的记得一天中午,班里几个男生兴冲冲地说要去北影厂看《霸》片的拍摄,其中有一男生是张国荣的超级fans,结果到了现场正好在拍文革揪斗那场戏,他们几个就被安排当了群众演员,这出经历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虽然后来没在电影中看到他们半个身影),从他们口中得知,张国荣特别敬业,特谦和,没半点架子,从不拒绝和影迷拍照的要求,这一点从几天后冲洗出来的照片那得到了验证,当时大家还惊呼那个女同学和张站在一起不分彼此,都很象明星(呵呵,那女孩长的有点象关之琳),想那几张照片现在要再看,心里的感受已经远非喜悦和幸运那么简单了...

  一追再追。
  对于这幕后花絮我只有埋头学习的份,我只说一下这部片子给我父女带的影响。
  高中时爸爸对我突然疯狂的喜欢张国荣是非常的不理解和恼怒的。为了哥哥的一张海报能否在家张贴的问题父女之间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冲突(当然在我妈的支持下我还是得偿所愿贴起来了)。当我租来这部片来看时,我爸和我一起看的,当时就把我老爸给震住了(当然还有我)。从此他再也没有对我喜欢张国荣有异议了。去年四月我回家他突然对我说张国荣真是个好人,我想这是一个老人对艺人的最高评价了。

嗯,嗯,好像是里面的这件衣服.那个蜡像馆光线很暗的说,整个伟人馆居然都没一个窗户.
真的没有窗户吗?
晕~~~

  梅葆玖借力张国荣重排“霸王”
  
  经典剧目《霸王别姬》将由梅葆玖领衔改编成大型交响乐京剧。这是。吴迎总经理称,据有关公司调查,在海外演出中,新版京剧《霸王别姬》尚未展示就受国际关注,这得感谢张国荣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表演。
  
  记得梅葆玖当年还曾以<霸>片炒作,声称此影片有"隐射先父之嫌,欲将原书作者告上公堂",最终却也不了了之。想是终于发现这部片子除了使用梅兰芳先生的成名作作为题目外,其它并无任何有关联之处了罢。
 楼主| 发表于 2004-05-13 16: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关于霸王别姬

  说说<霸>中的背景声歌曲
  
   程倒了嗓子,唱不出来,台下的解放军齐唱“向前向前向前--”看的时候觉得很是突兀,顿感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实是一股前所未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菊仙在文化革命中上吊自杀,被段发现时,收音机中一尖利的女声高唱:“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唉,"革命"的可真是悲壮啊,真是讽刺!
   (那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唱段)
  
   看完<霸>片后偶尔会在家里吼上一句"听奶奶讲革命",把我老爸乐坏了,说我终于开窍,样板戏要比流行歌曲好听多了,其实他不明就里,我吼来吼去也就这么一句
  

   N楼文笔夕同学贴了一张四大名旦的合影,大家可能不知这张照片其实是五个人的,搭在前排程砚秋先生肩上的那只手并不来自左一的尚小云先生,尚的左手背在后面,我手头有印刷版,这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从前好几次看过相关考证文章,说出这位影子先生是谁,隐没他的理由又是什么,怎奈看过就忘,忘不得现在都想不起来能到哪里去查。哪位同学知道线索,不妨告诉一下,先谢啦。
  
   的灰转述“梅先生曾经“搭班”(就是带艺加入一个班底)到“喜连成”,跟蝶衣的科班名字只差一个字”,其中不尽然也,更多的事实是这样的:这个科班的名称准确该叫做“喜(富)连成”,前期叫喜连成,后来易主改名叫富连成,电影里顺笔一勾叫了喜福成,不是只差一个字,而是太象一回事儿,当中想来包含有向前辈致敬之意。这也的确是对京剧发展贡献最大的一个科班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入科学生前后达到九百余人,培养出来多位名家,这里就不列出那个太长的单子啦。梅兰芳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这里的学生,较真的话不能叫作“搭班”(这是指毕业“出科”以后正式加入某个剧社做营业性演出,就象签约华星环球),他这是一种“带艺入科”,因为并不是象小豆子同学一样一来就买断在这里从头启蒙,他早前已从别处学了几年,进科班是为借台练戏,边学边演,进步会很大的。梅先生学戏是相对最为舒服的那种,他是梨园世家,请师傅给开的蒙,以后的师傅也多为梅家世交,对他会比较客气。另外三大名旦就比较惨,都是因为家贫“写”给某位师傅的“手把徒弟”,学艺之外,兼为奴仆,碰到师傅脾气不好,打起来也很厉害。豆子石头的科班是另外一种倒霉,兴许不用干那么多杂活儿,但打得是最狠最不讲理的,片子里大家已经领教。
  
   喜(富)连成的创办人是京剧耆宿叶春善,他稍微有点关老爷子的意思,就是去世时京中所有著名演员都去吊祭,电影里挽幛铺天盖地的场面,想是一种写照。“北平大小报刊均争先登载丧葬情况”。“内外行无不深表哀悼和惋惜”——呃,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这是一个熟悉场景,不能继续下去……

  呵呵,再说点私下经历。
  93年末吧,大概11月份,反正记得是初冬,沈阳的初冬,天寒地冻,我第一次看这片子。
  我呢,其实一直都很关注这件事,从这片子选角开始,最初是因为我那个超级荣迷的老乡,但还没等这戏拍完,中途看了个《纵横四海》,然后,我就开始沦陷了。话说回来,当时我们单位有自己的电影院,最开始还是领导级的内部观看(“嘎那”大奖吗,要免费就得排号),一位室友的BF正够级,那天晚上,我在寝室等,就为听听他们的观后感。“好!”,“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名副其实!”,这就是进门后从他们嘴中最先蹦出的一串词儿。“是吗,说说谁演的好?谁演的差?”——“都好,个个都好,主角,配角都好,但演的最好的是张国荣,当然还是张国荣!”,这就是我室友那位聪明能干,博学多才,极少夸人的BF当时激动热切的话语,原装不动(我每每想起他这话,就会想起赫本的那句“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是罗马,当然是罗马!”)。闻此言,我当时的感觉真是欣喜若狂,觉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果真没有让我失望,不枉自己这么关注,喜欢他一场!”。随后,我从床上蹦到地上,兴奋地,手足舞蹈地模仿了一下他《纵横四海》中的那个著名的“舞姿”,惹起笑声一片。
  那一夜,我没有睡好,我迫不及待了,第二天,自掏腰包,去看了那永生难忘的第一场《霸王别姬》。

  喜(富)连成有着严格的内部组织和规约,电影里因豆、癞二人逃跑打通堂时,那位管事大爷拉长腔调念的“在班结党者——罚——”,就是其中一项。另外还有满满两页半文半白的能干嘛不能干嘛,比我们的校规长得多了。
  
  豆子们在祖师爷堂前背的那段,正是喜(富)连成科班训词,全文如下: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
  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若听外人煽惑,终久荒废一生。
  尔等父母朋友,谁不盼尔成名。况值讲求自立,正是寰宇竞争。
  至于交结朋友,亦在五伦之中。皆因尔等年幼,那知世路难行。
  交友稍不慎重,狐群狗党相迎。渐渐吃喝嫖赌,以至无恶不生。
  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
  自己名誉损失,方觉惭愧难容。若到那般时候,后悔也是不成。
  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说破其中利害,望尔日上蒸蒸。
  
  这是押着韵说的。下面还有四页长八大条口语化解释,“要养身体”、“要遵教训”、“要学技艺”、“要保名誉”……写得如闻其声、语重心长,特别特别象位好老爷子正在扯着耳朵告诉。唉,想起蝶衣小楼那一度,正所谓“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关老爷子不打他们干嘛!

   梅兰芳出生于1894年,初演“别姬”一剧是27岁(1921年),与Leslie的36岁无有得比。那年梅与杨小楼先生组班“崇林社”,“林”是取自二人姓氏各有“木”旁(汗!又是所谓“双木”)。梅一向的支持者中国银行老总冯幼伟在旁说:来了一位好的霸王,何妨合排一出《霸王别姬》?于是梅的另外一位知己齐如山主要根据明代老本《千金记》写出剧本,演出之后一炮而红。不过虞姬霸王正式合作并未多久,转年夏天就分开了,原因只是梅兰芳要自组“承华社”,所以只得说句“小楼,从今往后,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不过两人友谊一直正常,若干年后又有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