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40114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50
|
稿件来源:申江服务导报(2005.1.24)
把空旷的舞台,白纸黑字的剧本,变魔术一般变出一幕幕立体的戏;把一张张清涩的面孔,磨砺出天王巨星的光彩,“好像医生那样,对症下药。”1950年起,在舞台边站立了整整55年,钟先生最大的满足,源于这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
钟景辉先生说:“我很幸运,我的爱好就是我的工作。只要舞台还需要我,只要双腿还支撑我,我愿意一直站在舞台边。”
享誉世界的英国闹剧《糊涂戏班》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公演半月有余,已创造了单场484次“爆笑”的纪录。剧组承诺:“观看该剧笑不满50次,全额退票。”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观众“如愿”退成票。
还记得首演那天的场景:享有“香港话剧教父”美名的该剧导演钟景辉先生,一脸微笑地坐在观众中,特意从香港赶来的学生们,捧着鲜花,笑出眼泪,谢幕时集体起立,向恩师致敬……感人至深。
几天后,跟钟先生聊天,才得知,当年正是这个低调的“话剧教父”,把几近“出局”的张国荣、周润发牵上舞台,把郁郁不得志的黄秋生磨成“戏精”,把郑少秋引向古装剧……
张国荣 一笑撑起信心
“张国荣天生属于舞台!”回想当年,钟先生感慨万千。
1977年,香港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前身)举办一年一度的“亚洲新人歌唱大赛”,各国新人汇聚一方。
初赛时,刚从英国回香港的张国荣报了一首英文歌,一亮相,一开嗓,就博得了身为评委的钟先生的好感。才唱了没几句,被另一位评委叫停。张国荣不服:“我还没有唱完呢!”被轻描淡写的一句“可以了,初赛都是这样的”弹回去。张国荣据理力争。“下一个。”张国荣心灰意冷地走出赛场,又恋恋不舍地转过头:其他人都扳着一副铁皮面孔,只有钟先生对他微微一笑,让他一下子重燃起信心。果不其然,在香港区选拔赛中,只获得亚军的张国荣,在亚洲总决赛中,力压香港冠军,夺得第四。
事后,张国荣对钟先生的那个微笑进行了一番阿Q式的理解———钟先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肯定他:“这靓仔一定得的。”
“只需一个眼神,我就知道张国荣很聪明,是一个难得的演员,他对人也很真诚,多么好的一个孩子……”
周润发 一票挽救一个影帝
可以说,周润发可是钟先生从“Out”边缘挽救回来的“孩子”。
中学毕业后,周润发的第一份职业是酒店前台。有一天,别出心裁去报考“无线(电视台)艺员培训班”。走进考场的时候,周润发个子高高,已经颇有“老大”风范。1分钟唱歌,1页台词,1场默剧……还没考完所有的项目,其他考官已经坐不住了,只剩钟先生在仔细观察着周润发一个人在台前神情款款。钟先生用唯一一票“通过”说服了其他人:“这是一个表演天才,只是他现在还不懂得如何收放自如。”
因为“无线艺员培训班”只是一类“夜校”,周润发白天要上班,晚上来上课,再趁周末排戏,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还辛苦,周润发是所有学员中最勤奋的。培训班排演话剧《花心大丈夫》,钟先生有意分了一个小配角给他,周润发兴奋得飞起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走上舞台中央。
带完周润发这一期学员,钟先生便离开“无线”,跳槽去了“亚视”。所以,周润发也算钟先生在“无线”的“关门弟子”。“我想过他会红,但绝没有料到,他能红成这样。”
数年后,在电视剧《千王群英会》中,师徒二人还意外相逢,同台飙戏,以特别的方式再续前缘。
黄秋生 一个大鼻子赢回主角
“2001年,黄秋生获得第十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男主角’,领奖台上,他说:‘感谢我的启蒙老师,钟景辉’;2004年,已经贵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的黄秋生来到上海,接受《申》报访问时,又提到了‘恩师钟景辉’……”
听记者说完,钟先生笑了,黄秋生是他的得意门生。
1985年,已经在外打拼数年的黄秋生,重新拾起课本,考入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专业,成为首届学员,同班的还有谢君豪﹑刘雅丽等,当时,钟先生是该院院长。
黄秋生平时不爱说话,读书很多。
钟先生一直想排《大鼻子情圣》,可迟迟挑不到合适人选———男主角的特征太明显。黄秋生的出现,不仅带来一个有内涵的演员,更带来一个“大鼻子”。钟先生窃喜,心里盘算着:“如果等他毕业了再排呢,恐怕老早就被别人抢走,不如趁他还在学校,先下手为强。”于是,1987年,黄秋生还没毕业,就被掳进了剧组。
“一个男演员,35到45岁才是他的成熟期,黄秋生现在正好落在这个区间里。”钟先生对爱徒充满了信心。
郑少秋 一套古装改戏路
严格意义上来说,郑少秋不能算作钟先生的“弟子”,因为早在相识之前,他已经是一个电视剧演员。但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钟景辉先生教会我演戏。”
钟先生认定郑少秋“古装扮相更好”,在拍摄电视剧《洛神》时,有意挑他。
接了钟先生的绣球,郑少秋第一次穿上了古装,结果好评如潮。有了《洛神》里的“曹子健”,才有了后来的“楚留香”,有了“乾隆”,有了“唐伯虎”,有了“张无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