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122066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5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4-18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继续吹---多则哥哥相关报道(1)
直击金像奖颁奖典礼 香港电影转变之年 2006年04月17日 外滩画报
4 月8 日, 香港电影金像奖25 周岁生日在一片毫无悬念的欢呼声中结束了狂欢。这是华语电影百年后的第一年,对于历经了中国电影百年中四分之一的香港金像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的庆功仪式,更是一个全新征战的开始。诚如侯孝贤所言,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
本届金像奖的结果给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度、投资渠道和市场都指出了新的方向。
“多谢金像奖,每一次听到‘如果·爱’,看到‘如果·爱’三个字,都会想到在北京、上海拍摄的点点滴滴。我很感谢导演陈可辛,感谢每一位的努力付出。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大齐,在拍《如果·爱》的时候,他忍受我的坏脾气。”
周迅握着郑秀文的手,走上领奖台, 含泪举起最佳女主角奖时,说出以上这番获奖感言。未到现场的梁家辉通过连线得知自己成为本届金像奖影帝时,在舞台剧后台兴奋得跌倒在地。杜琪峰依旧我行我素,未出现在金像现场领取最受瞩目的最佳电影奖。
本届金像奖依然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有大牌明星的闪耀,然而获奖名单却没有“黑马”和“冷门”的出现。这样的结果缘于一贯的金像标准,而其背后体现的华语电影新气象不再是几年前的冰山一角,而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005 年的香港电影依然没有摆脱困境,一贯香港特色的喜剧片和武侠片均有缺失,然而今届“救市”之话不再是句虚言,《黑社会》、《如果·爱》是本届金像的两大赢家,前者发扬香港传统,后者完全开拓新市场,共同点均是在类型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当然明星制度的有序、电影投资的复苏和电影市场的振兴将是未来几年香港电影重新上路的关键所在。
新偶像时代
当周杰伦一瘸一拐拉着黄秋生走上紫色地毯时,身后FANS 震天的欢呼声预示着最佳新人演员的诞生。这个来自台湾的天王歌手,第一次参演电影便获得了肯定,如今他更忙于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拍摄。演技的优劣对于周杰伦在两岸三地乃至亚洲地区的巨大影响力来说实在不值一提,更何况在香港这个具有复合型偶像传统的地方,[color=#DC143C]唱而优则演的影帝、影后多得不胜枚举,故去的张国荣、梅艳芳如是,当年的四大天王如是,如今新人提名中梁络施、薛凯琪亦如是。
香港电影一向是男人戏的天下,除了张曼玉之外,真正能够叫好叫座的女演员极少。当身怀六甲的吴君如和如今几乎不拍电影的刘嘉玲上台颁奖之时,女主角们的乏善可陈可见一斑。
继去年章子怡获得最佳女主角之后, 周迅,又一个大陆制造的金像影后诞生了。从演技角度来说,这是一个丝毫没有悬念的结果。相较郑秀文在《长恨歌》中的格格不入、林嘉欣在多部鬼片中一再出现的单一形象,周迅的获胜关键不在演技好坏,而是她出演的角色的国际化和可接受度都较之香港女演员的局限性要来得更令人信服。
再看看今年缓缓步入金像红地毯的明星们,全智贤可谓是去年被多部华语电影选中的韩国女演员中的代表,而内地的张静初(blog)、范冰冰(blog)、李冰冰(blog)、秦海璐(blog)也备受瞩目。而当章子怡围着羽毛披肩摇曳身姿出现时,闪光灯频闪,着实令人感受到国际影星的耀眼星光。香港电影频频向亚洲各地的明星伸出橄榄枝,对亚洲市场的考虑可谓动足脑筋,亚洲新偶像时代呼之欲出。但找外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传统的港式造星工业不复苏,那香港电影的未来也岌岌可危。而更多明星介入一部电影的前提则是更大的资本介入。
新资本时代
尽管金像现场主持人曾志伟、毛舜筠、杜汶泽以及香港喜剧明星张达民平均主义地调侃着各部影片的提名明星,但随着金像奖最后一个奖项最佳电影授予杜琪峰的《黑社会》之后,《长恨歌》和《七剑》的颗粒无收打破了以往金像奖的“平均主义”,更预示着金像奖新标准的确立。当典礼结束前,现场大屏幕给了徐克一个大特写,虽然金像奖一直有些忽视徐克的作品,他的作品从未获过一次最佳电影奖,但失望的表情很难在他的脸上看出来。《七剑》人物庞杂、故事铺陈不开, 这是近几年大制作武侠电影的通病,徐克的新尝试显得有些本末倒置,而关锦鹏的《长恨歌》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部影片的方向也是如今香港电影的大方向: 大制作、合拍片、多明星、多卖点。这些是与《黑社会》、《如果·爱》和《头文字D》的共同点所在。
小成本、小众化、多元化的电影应当存在,但是撼动市场主流的模式越来越趋同。这个模式是香港电影不断摸索出来的,在《无间道》之前,香港大投资的影片开始萎缩,《无间道》三部曲的成功, 给了香港电影投资一个新的契机。之后的《功夫》、《2046》,到今年成功的几部电影无一不是多元化投资的结果。如果没有国际大制作、大投资的参与,东方电影公司的黄百鸣说《七剑》在威尼斯作为开幕影片的风光场景将不复存在。
当然最好的例子还是陈可辛和安德鲁·摩根共同担任制片的《如果·爱》。影片在未公映前就在戛纳卖得了好价钱。这部电影是一种全新的歌舞片尝试,不是单纯建立在小打小闹的类型片创新基础上的,而是基于国际主流对好的音乐的共识上。刚获得两项技术奖杯的陈可辛坐在金像现场还偷偷从座位下捧出奖杯来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国际化的幕后制作团队的胜利,《如果·爱》这次包揽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奖项,服装、美术指导、原创音乐、摄影,均是香港本土出身的电影人担纲,并打造出国际化效果,特别是金培达的音乐创作,很好地体现了香港电影人融合本土和国际的能力,这是资本国际化可以有效运作的创作基础。正如梁家辉接受访问时说的:“香港要培养的不仅是新演员还有各方面的电影人才。”当然资本永远是向着有发展的市场而来,如今香港电影的市场是可以预见的。
新市场时代
牵涉奖项中的导演和演员永远对评奖讳莫如深,反倒是置身事外的人士一语中的。侯孝贤诊断香港电影的一句话一针见血—“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 因为香港电影的市场就在内地。
这次香港电影有所提名的影片几乎都在大陆上映,捧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三项重量级奖项的《黑社会》, 为了获得在内地上映的许可不惜对影片内容和名字进行更改。
今年恰逢杜琪峰率领的“银河映像” 10 周年,杜琪峰和刘青云说起当初《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拍摄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当年为了个性和风格放弃了市场, 结果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杜琪峰可以依然保持个性,冒险不来金像奖领奖, 但他绝不会冒险选择放弃市场。这是他和王家卫诸多惊人相似之处中的一个。
《如果·爱》、《七剑》、《长恨歌》除了大量启用大陆演员,更是选择了普通话作为电影的对白语言,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各地的票房和影响力。而《头文字D》和《情癫大圣》更是将宣传重点放在了大陆, 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带来的效果绝对比拿几座金像来得更实惠。倒是尔冬升(blog)的《早熟》显得私人化和小品化,彭浩翔的《伊莎贝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好在后者借柏林之机在内地展开宣传攻势, 至于能否收到效果还要拭目以待。
正如甄子丹(blog)在获得最佳武术指导后接受采访时所说:“我拍的电影永远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给观众看着喜欢。” 这几乎是华语电影要走出困境的最朴素的、必须要坚持的宗旨。最后又回到最初,市场要靠明星的支撑,如今一个明星已经不够支撑一部市场欢迎的电影。金像奖的结果给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度、投资渠道和市场都指引了新的方向。文/ 张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