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17|回复: 6
收起左侧

潘迪华:岁月无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01-11 15: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来自<新民晚报>◆周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管潘迪华叫潘姐姐,实在是因为她的弟弟潘胜华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其实要论年龄,她正好和我母亲同岁。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潘胜华时,就知道他有个姐姐叫潘迪华,在香港,是比当时在内地已很有名气的徐小凤、奚秀兰等出道还要早得多的香港歌星。但一直到今年7月她为自己的新唱片来上海,其弟潘胜华做东为她接风时,我才第一次见到她。或许因为潘迪华在王家卫导演的电影《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中的表演,很多人会想象她应该是个厉害势利的海派女人。其实近距离接触下,拥有上海女人雍容风华的潘迪华,更像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辈。芳华虽然已逝,但心境依然青春得很。11月初,香港著名时尚杂志《号外》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一场大型时尚秀,潘迪华应邀专程来沪出席并演唱了6首歌,抽空还去电视台的《可凡倾听》做了一档节目。前两天她特意从香港赶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法国印象画展览开幕式,还进行了演唱……她忙碌,因为她充实,尽管已73岁高龄。潘迪华属于那种“优雅地老去”的女人。
    拍电影只是玩票
    人们总对过去及失去的人或事存有一种凄美的幻想和感觉,似乎过去总是美好的,怀旧只是给逝去的年华抹上一层如雾似画的气氛——这是王家卫的电影最撩人的地方。在《阿飞正传》中,潘迪华扮演张国荣的养母——一个上海女人。穿着旗袍的她常常只有几句家常独白,但没有人比她更有那种老上海的感觉。那口音、那姿态,举手投足活脱一个优雅典型的上海女人,酷又带点高贵的气质。
    说起这两部电影,潘迪华说她更喜欢《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房东孙太,因为那角色和她自己的性格完全不同,而《阿飞正传》中的角色则跟自己的性情太接近。潘迪华说,王家卫最初找她演《阿飞正传》时她不肯,后来了解到影片中那个与儿子有剧烈冲突的母亲和自己的一段经历很相像。从前自己忙于事业,和儿子聚少离多,一度关系也很不好。这个角色深深打动了她,这才接受王家卫的盛情邀请。“我不是专业电影演员,大家说我演得很自然,因为我内心充满感情。拍《阿飞正传》我不需要演,这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从1988年许鞍华邀请她拍摄《今夜星光灿烂》,到其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以及侯孝贤的《海上花》,潘迪华拍的电影并不算多,但她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1年,潘迪华凭借在《阿飞正传》中的出色表演而荣获“金马奖”和“亚太影展”的最佳女配角奖。那年,她是60岁。
    不过对潘迪华来说拍电影仅仅是玩票而已,即便那“金马奖”,在老人眼里也只是无心插柳,并不重要。“我其实是歌手,我希望大家记得我的音乐。”
    72岁举办演唱会
    或许,一部分上海人还能记得20年前的那场演出。
    1984年,为了庆祝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上海要搞一场国庆晚会。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牵线搭桥,潘迪华作为唯一一个和上海有点渊源的香港歌手被邀请参加。演出在当时的上体馆(现在的上海大舞台),她带了3首歌的伴奏带,其中一首是准备加唱的。那时候,中国内地的歌唱演员演出时除了唱,是不说话的,报幕都有专门的报幕员(那时也不叫主持人)。曾经到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的潘迪华给上海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演唱形式,她连说带唱,插科打诨,把现场气氛搞得十分热烈。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让她不得不一首接一首唱下去。没有伴奏带,干脆清唱,一连唱了9首歌,创下了上海滩有史以来综合晚会上个人演唱的纪录。
    1931年,潘迪华生于上海一个中产家庭。就读上海女子中学时,就迷恋上音乐,曾偷偷报考电台,因遭到父亲反对而作罢。18岁随家人南下香港,昔日的上海小姐变成了新移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开始了歌唱生涯。“我自小喜欢音乐、电影,深爱唱歌,8岁时已会唱很多歌。当时正好一家夜总会的歌手因结婚要辞职,于是我就顶上去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听英文歌是“时髦”,会唱英文歌的潘迪华很快就崭露头角,并经常应邀到欧美国家演出。从1959年到1965年,她上美国之音唱爵士,在特拉维夫为以色列电视台演唱,在贝鲁特用中文唱中东歌曲,在英国与披头士做同事……潘迪华把中国小调、民歌和国语时代曲带到世界各地,成为当时极受欢迎的华籍国际歌手。她至今还记得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夜总会演唱,当地华侨大多是中国台湾去的,听说来了个“中国上海女子”,几乎倾城出动前来捧场。潘迪华用中英文演唱了一曲《绿岛小夜曲》,让那些身在异乡的同胞潸然泪下。“我对他们说,我是上海出生的香港人,他们说都是中国人,一样是同胞。”
    潘迪华的嗓音略有点沙哑,因而演唱爵士别具一格。而她的语言天赋更是令人叫绝,先后用国语、英语、泰语、阿拉伯语、法语、马来语、柬埔寨语、西班牙语、上海话等灌录唱片。更曾与多位国际巨星合作,包括1963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Louis Armstrong演唱会上与这位爵士乐天王同台献歌。1964年,潘迪华成为第一位签约英国EMI的香港歌手,也是香港第一位有歌友会的歌星。由于她在海外影响巨大,1965年被香港旅游业协会委任为“香港女大使”。
    40多年来,潘迪华录了30张唱片,有“香港夜莺”之称。2003年3月,她以72岁的高龄在香港举行个人演唱会,连演5场,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
    把爱分给身边的人
    那回吃饭时在座的还有几个跟潘胜华学唱歌的学生、如今小有名气的青年影视演员陈龙、黄奕等,服务员认出后,一次次借送菜的机会请他们签名。那些服务员哪里知道,旁边这位才是真正的大明星哪!潘迪华淡淡地笑着,用那口已不能算太纯正的上海话说,自己是过气的明星,上海又很少回来,别人不认识很正常,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偶像。
    不倚老卖老,不怕被冷落,是潘迪华至今在香港娱乐圈仍被人敬重的原因。有一次,她在香港和黎明同台演出,等到记者拍完潘迪华的照片准备访谈时,黎明突然到了,记者一拥而上,竟把她遗忘在一边,让她十分尴尬。潘迪华后来回忆道:我当时马上告诉自己,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毕竟我现在是真的前辈了。于是潘迪华走到黎明身边用调侃的口吻对他说:“你可不可以晚一点来,好让我把话讲完嘛。”潘迪华并不否认当时自己确实有点难过,但事后一想,反正自己以前也红过,现在何不好好享受一下“冷眼旁观”的感觉?于是心情也就调整过来了。
    音乐为潘迪华带来一个精彩的人生,但早年的婚变,儿子的英年早逝,让她早就荣辱不惊,把人生已看得很淡。唯一的牵挂,就是90多岁、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潘迪华说现在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只可进食流质食物。她再忙,也常常会抽空陪伴在母亲身边,让母亲感受到女儿对她的爱。潘迪华说,老年痴呆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连已故美国总统里根也一样受这个病的折磨。如果可以,她愿意死后捐出自己的脑部,供医学界更深入地研究这个病。
    潘迪华一直说自己是个知足快乐的人,“上天对我的确不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将我的爱分给身边的人。”
    80岁还能灌唱片
    关于上海,张爱玲听不见夜班电车铛铛的铃声会睡不着觉,潘迪华则最想念街头巷尾的小贩叫卖声“卤汁心肠肚子耶——”尽管在香港成名,但她始终眷恋霞飞路(今淮海路)的法国梧桐、大光明戏院李丽华、周曼华和白光的巨型着色照片、跳舞音乐永不凋零的仙乐斯……不过,上海真正令她着迷的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行十里洋场的爵士曲风,那是陪伴她长大的音乐。为了使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爵士中文歌曲不致消失,前不久潘迪华请来三位流行音乐界的高人,将一批老歌重新编曲、配器,在一支由13位菲律宾乐师组成的大乐队的配合下,录制了自己最新的中文专辑《潘迪华——我的路》。从小时候在上海听“海派留声机”,到前两年在香港电台主持老歌专栏节目,爵士始终是潘迪华的最爱。“因为唱爵士比任何曲风都要有感人的情绪,是随性情绪化的表达。你不需要天籁之音,味道至重,哪怕是破嗓子依然感人。”这张专辑最近已由EMI出版,不过潘迪华并不认为这是她的最后一张唱片,她说希望能像自己的偶像、美国黑人爵士女伶Lena Home一样,在80岁时还能灌唱片。
    潘迪华一直认为,好的中国歌曲应当保存,推介到外国的同时,也留给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为此,除了最新录制的唱片,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一场演唱会。七十多岁的女人,那风华不是年轻后辈所能比拟的,潘迪华的风华是从生命历练中沉淀出来的颜色,那是70岁的极品。“其实活到这把年纪,人生没什么追求的话,就好像等死一样。”她这么说。
   
  ●青春如花潘迪华
    ●潘迪华是第一位签约英国EMI的香港歌手
发表于 2005-01-11 18: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看了《可凡倾听》
很喜欢她在<啊飞正传>和<海上花>里的演出
发表于 2005-01-11 22: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我喜歡她在<阿飛正傳>裡的演出
发表于 2005-01-13 16: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一直觉得她气质很特别!
 楼主| 发表于 2005-01-18 16: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补充一篇,转自<申江服务导报>
潘迪华 无可替代的沪上淑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个74岁的优雅女人,歌喉绮丽的“香港之莺”,73岁仍请来BigBand出品自己的新版上海爵士唱片《SentimentalJourney》,《阿飞正传》里的养母,《花样年华》里周身洋溢着老上海精致和优越的房东,王家卫时常请教的“音乐顾问”……RebeccaPan潘迪华:一个港人眼中高贵的海派“真迹”,独一无二,永远———矜贵。
  她是世界的。1957年踏上音乐旅程,从夜总会唱起,华语、英语、法语、中东、意大利歌,样样唱得来。在老外搞不清楚中国、日本的年代,她凭美妙的歌声走天涯:在“美国之音”唱爵士,在加尔各答的大酒店玩“Bebop”,上澳洲的“欢乐今宵”推销MadeInHK的旗袍、在特拉维夫为以色列电视台演唱,最后在英国与披头士及CliffRichard做同事,连皇室御用的时装师爷也为她的Single作封面设计。当她唱一首当地人不熟悉的歌前,先用英语解释其内容,然后引吭,又以动作来配合。她的歌声总是让各地歌迷听出耳油来,获得“旅行歌星”的别号。
  她回到香港,用Rebecca独特的豪气唱法,唱绝了《情人桥》。中西合璧的她唱中文一定有英文讲解,或者索性用英文歌词,这些中英文对照的歌曲变成了她歌曲的商标,第一张LP就用了8国语言。
  她骨子里却是上海的。生于上海的她说喜欢和王家卫和张叔平合作,因为都是上海人,所以特别谈得来。就像《花样年华》里房东孙太太和苏丽珍因为都是上海人,很快便谈好了房价。她所执迷的旗袍,包裹着的是永远温热的上海风情。一袭黑底大花图案纺丝长衫,肩上一副湖水蓝丝绸披肩,右手轻按脑后微微蓬松的头发,姗姗细步,活脱是白先勇笔下高贵雍容的上海女人。她永远眷恋着的是霞飞路上法国梧桐、大光明戏院李丽华、白光的巨型着色照片,跳舞音乐永远不凋零的仙乐斯……
  她曾对好友说过:“1951年我初到香港,住在上海人集聚的北角,一到香港,我想怎么香港这么落后,和上海比起来,根本就是乡下的渔港嘛”。那个时候的香港并不懂得怎样繁华。潘迪华激起了香港人对上海的想象,对繁华的想象。在沪上名牌访谈节目《可凡倾听》中,潘迪华用上海话讲到“他们一直问我,一个上海女人是不是这样子的?蛮优雅的,同时呢,蛮凶、蛮厉害的。这纯粹是年代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很多都是欧洲美国引进来的那种文化,上海女性比较幸运,就是有沾染了他们那种时代的那个感觉。”那时的上海女人有着中西合璧的天然条件,所以开放、大胆,却又雅致、精细。这种感觉正是香港人后来追寻、拷贝的。
  Rebecca说:“现在的明星要演绎夜上海很难,因为时代不同了,不是单靠化妆、服装及影像就可以装扮。以前的女人未必都很美,但他们每个都拥有上海女人独特的气质,现在的潮流兴性感瘦身,但不是每个人也有这条件,我觉得这个时代太表面化了。”
  还是最爱那张老照片:潘穿着黑色印度纱旗袍外加玄狐披风,翡翠耳坠子拖到肩上,浅浅地巧笑嫣然,夜巴黎香水散出夹竹桃的气味布满了整个摄影棚。照片背面雕花浮水印分明写着“沪上淑媛”。
发表于 2005-01-18 16: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看到这个报纸就头痛。。。。哎。。。臭氧层又破了一小块。。。
 楼主| 发表于 2005-01-18 17: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迪华:岁月无悔

[这个贴子最后由wuwu在 2005/01/18 05:04pm 第 1 次编辑]

我翻这报纸速度非常快,虽然不喜欢整版整版的广告,但这些广告使我们每次拿起厚厚一达,
还是比较喜欢里面关于海派文化的文章
今天出的有关于夜半歌声的内容 ,自然少不了哥哥95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