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40114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5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01-01 2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影像海上花
# O& X w6 e4 K" ^- W+ L
5 I( C5 l; J$ [( R5 k% e' f
花样年华
! D* Z( [& t& @2 e# w这座咖啡馆,多少是奢靡的风格。座在了街角上,周围是忙碌的生计,此起彼伏的争和退,它就像一个舞台,等着上演戏剧。它那艳丽的情调,一般来说,比较合适上演言情剧。它的门也装饰起来了,墨绿的宽边,中间的玻璃,围着黑色金属的曼陀罗花叶,把手是金灿灿的一个铜球,里面挂一个牌子,写着英文字母:CLOSED。于是,人们便等着有一天,这牌子翻过来,上面的字母变成:OPENED。
" M1 B1 A' i/ @0 N2 m 又有多少车流人流过去。有一日,下午四五点时分,路人看见,临窗的桌前,左右挽起的幕帏之下,面对面坐了一双男女。面前放了高脚玻璃杯,杯边卡了一粒樱桃,杯里是不知名的色泽清冽的液体,两人颔首默坐。不知什么时候,正剧拉开了帷幕。——王安忆,《角落》: c0 O5 L: x5 ~( n
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附近,有一些街角,两、三层的老房子,却在横剖面上呈尖利的锐角形,像船头、像一把利刃直插向街口。这正好突显了"街角"的意象:从这里来来回回路过的人,一转身,一拐弯,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向。$ d& K; ?% o. G- J* l |
擦肩而过之后,彼此便都消失。& u) {0 v) J- p
在1962年的香港,影片《花样年华》的开篇用了这样一段话: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 y+ q. f" J |, a5 K; W8 y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是在上海,这样的转身之后会有什么。7 t" v1 `. M6 P) W! |" U8 @/ r
一个,中年分头男子,中等身材,紧了紧衣领,埋头消失在暮气沉沉的、迷茫的天色里。街灯昏昏黄黄,给我们以一个有着油画般质感的背影。
8 h: B8 _. j4 H. I& k 一个,身材修长,高跟鞋。上楼的时候,小心地绕过煤炉和堆满了杂物的楼梯间,也绕过各种角落里的眼神,老旧的木地板被踩出一连串有节奏的脚步声。
5 E5 u3 H% B0 B2 m. f 一部以香港为背景的影片却拍出上海味道,这不是偶然。最初被迫迁居香港的上海人,大部分还固执地延续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影片最深层的韵味,正是源于王家卫的儿时记忆。同时这也构成一种怀旧,作为离去的人对于永远一成不变的记忆的怀恋:那是世事变迁中饱尝人生羁旅之苦以后的伤感。
- @+ ]; [# _: i% N" T& u1 b. i: T0 } 影片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残留于人们心中的逝去的上海,那些已经被重复拼贴无数次的影像断章。斜风细雨的窄巷中,男女各怀心事擦肩而过;烟障密布的麻将桌上,心照不宣的眼色;拥挤局促的邻里之间,不动声色的探询……旧上海特有的市民生活、世俗道德,像一道密密匝匝的屏障,悄无声息地纠缠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头。
8 Q( I6 z1 |, N! O! w% I 可是,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回望过去,正是这点精心营造的上海式的压抑和隐忍的氛围,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最大魅力。& l W7 R b% u2 v: w
人心对于放肆情爱的望而却步,是畏惧人言,但说到底,是爱自己永远多于爱别人。永远都不敢、不信任、也不舍得抛开一切,将自己完全托付于人--这种骨子里的自私,无处不在地烙印在上海人的灵魂里。 E, i* M0 i, Q9 L3 E. P* j* J' [* |( J
) w: o7 s: U# g0 g/ z, V. i$ @9 }3 r1 D# V0 s0 x9 g0 g, t/ ~
王家卫所勾勒的海上旧梦,最纯正的上海味道,来自于作为一个配角的老演员潘迪华。这个讲话慢条斯理的女人,把那种"老上海"的精致和优越感,浸透于她的神情和肢体语言中。周身洋溢着一种好时光一去不返的苍凉气质,暗合着整个时代在逝去时的无奈心声。
/ @( |) S6 d, Z( L+ b0 ^ 和那个时代一同在影像里消逝的,还有张国荣。联想影片《新上海滩》里的他,以及从《阿飞正传》到《春光乍泻》里的他,那种眉眼间无可抑制的孑然独立的贵族般的神彩,越来越清晰可辨。梁朝伟在《阿飞正传》的最后数分钟出场,像是张国荣的继任者。但是,他的眼眸太过于消沉,不再有张国荣式的桀骜不驯。
0 H$ Z1 D% T/ m$ m* `. T7 x8 p 从《花样年华》到《2046》,周慕云的形象永远那么隐忍--而苏丽珍,却活在对那个逝去的上海的记忆中。5 d" l& N; ?; e1 n1 j'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