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36236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7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09-15 2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在帝王家的悲哀 中国历代横死王子
死的可疑的赵德昭&赵德芳
宋朝这样的事比唐朝少了不少。整个宋朝最著名最有疑问的莫过于宋太祖之死以及这以后发生的一些事。伴随着斧声烛影的迷团,太祖的儿子德昭德芳的死也都成为了赵光义非正常即位的佐证。同为太宗,李世民事情办得干净利落,血溅玄武门,且不论对错,这么做法,却着实有一番铁血男儿的阳刚之气;而赵光义这种天知地知他自己知别人无从知晓的阴谋,倒也反映了宋朝的纤弱阴柔——唐宋两朝的基调似乎从开国就已经定下了。
宋朝这样的事比唐朝少了不少。整个宋朝最著名最有疑问的莫过于宋太祖之死以及这以后发生的一些事。伴随着斧声烛影的迷团,太祖的儿子德昭德芳的死也都成为了赵光义非正常即位的佐证。同为太宗,李世民事情办得干净利落,血溅玄武门,且不论对错,这么做法,却着实有一番铁血男儿的阳刚之气;而赵光义这种天知地知他自己知别人无从知晓的阴谋,倒也反映了宋朝的纤弱阴柔——唐宋两朝的基调似乎从开国就已经定下了。
自然,赵德芳的死更可疑一些,以二十三的年纪,怎么就死了呢?赵光义当然十分可疑,但就算我们把他从陵墓中拉出来讯问,他也会把自己洗脱得干干净净。总之,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也没法说清这件事,就是把赵德芳也拉出来问的话,他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太平兴国六年就死了的赵德芳,当然不可能成为小说中仁宗朝包拯他们的救星八王了,奇怪后人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做文章。比较而言,德昭的死好像更无谓了一些。北征不利,有个晚上连宋太宗都找不着影了,军中拥护德昭为皇帝。事后赵光义当然一肚子气,德昭又谏言不行太原之封的事,放在谁身上能不发火?要说赵光义真无杀机,也把他想的太好了,但是“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句气话,倒未必当真是要德昭的命。而且以赵光义的为人——一向以阴谋行事,这么明目张胆的杀德昭恐怕也是他不乐于采用的方法——怎么也得让他死的不明不白才显太宗手段(呵呵,开个玩笑了,喜欢宋太宗的人可别当真哪),德芳不就是一例吗?还有廷美,德昭德芳的叔父,也算是被赵光义压迫至死的,也有些不明不白。然而那句更像是气话的话却让赵德昭怕极了,想来想去,他一定是觉得以后前途难测,与其这么煎熬的度日子,还不如一死来得畅快。其实想想,本来感觉赵光义对赵德昭还是不错的,终太祖之世都未曾封王的德昭(当然这可与失爱不大一样,“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不排除也有失爱的原因在内,因为受宋后影响,这夫妻二人就是喜欢德芳的)在太宗时得到了王位,“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似乎这位叔叔对这个侄儿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太无力。德昭挥剑自刎,也有其对处。他很清楚这份亲情对他来讲其实是没什么用的,顶多就是那么一点障碍,但是命运已注定,他又能逃脱的掉吗?说不定,以后会死的更惨。就这样,赵光义的一弟二侄中总算是有个死的明白点的了。
一些,以二十三的年纪,怎么就死了呢?赵光义当然十分可疑,但就算我们把他从陵墓中拉出来讯问,他也会把自己洗脱得干干净净。总之,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也没法说清这件事,就是把赵德芳也拉出来问的话,他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太平兴国六年就死了的赵德芳,当然不可能成为小说中仁宗朝包拯他们的救星八王了,奇怪后人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做文章。比较而言,德昭的死好像更无谓了一些。北征不利,有个晚上连宋太宗都找不着影了,军中拥护德昭为皇帝。事后赵光义当然一肚子气,德昭又谏言不行太原之封的事,放在谁身上能不发火?要说赵光义真无杀机,也把他想的太好了,但是“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句气话,倒未必当真是要德昭的命。而且以赵光义的为人——一向以阴谋行事,这么明目张胆的杀德昭恐怕也是他不乐于采用的方法——怎么也得让他死的不明不白才显太宗手段(呵呵,开个玩笑了,喜欢宋太宗的人可别当真哪),德芳不就是一例吗?还有廷美,德昭德芳的叔父,也算是被赵光义压迫至死的,也有些不明不白。然而那句更像是气话的话却让赵德昭怕极了,想来想去,他一定是觉得以后前途难测,与其这么煎熬的度日子,还不如一死来得畅快。其实想想,本来感觉赵光义对赵德昭还是不错的,终太祖之世都未曾封王的德昭(当然这可与失爱不大一样,“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不排除也有失爱的原因在内,因为受宋后影响,这夫妻二人就是喜欢德芳的)在太宗时得到了王位,“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似乎这位叔叔对这个侄儿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太无力。德昭挥剑自刎,也有其对处。他很清楚这份亲情对他来讲其实是没什么用的,顶多就是那么一点障碍,但是命运已注定,他又能逃脱的掉吗?说不定,以后会死的更惨。就这样,赵光义的一弟二侄中总算是有个死的明白点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