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56|回复: 19
收起左侧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06-29 2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joseffu在 2002/06/29 09:01pm 编辑]


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里,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流放远东的不得志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住在仅有的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的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浮过海谋生的贫民。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的人听的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们喜欢的古典乐;普通的民众则为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就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
  三十年代开始,因为时局的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到了香港,同时,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的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更带来了内地的流行文化。比如说,这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很大程度受上海影响,卖座的是周璇、胡蝶的电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
  五、六十年代开始,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几乎完全被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
  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们只把眼光放在文学的本土化上面,电台里面播放的歌曲几乎是摇滚乐的天下——那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倔起、发展的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的。他们觉得适合听的只有那些激情洋溢的英文歌曲,本地的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的腔调,唱着陈旧的故事,是属于过去的。
  进入六十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比如莲花、玉石、温拿等等。他们唱的其实也大多是欧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没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的声音。
  这些乐队没有多久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的歌曲支持。不过乐队潮流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贡献是为香港乐坛留下了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的歌手。
  而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温拿乐队,五个长发青年组成的青春组合红极一时,除了出唱片,还泊电视专题片、电影,真的是老少皆知。它的成员谭咏麟、钟镇涛、彭健新等等后来的个人成就也都很不错。
  进入七十年代,台湾的流行乐在香港很有市场,比如说邓丽君就拥有大批的崇拜者。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许冠杰。他独创了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潮流,使人们发现,原来粤语并不是只能用来唱那种老故事和老戏剧,还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觉,唱出小市民的心声。同时,许冠杰的小市民歌曲开辟了流行音乐的一个新题材:下里巴人的生活也是可以进入音乐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冠杰应该是本世纪最有价值的香港歌手。
  就这样,因为电视剧文化的掘起和许冠杰的天才创举,香港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流行音乐文化。
   同时,香港的电视连续剧正好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楚留香》、《小李飞刀》等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等华人粤语方言地区得到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也成了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曲。曾经一度,香港的艺员只要到外地演出,不唱一遍《小李飞刀》是绝对下不了舞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2-06-29 2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2.天皇巨星时代
许冠杰之后,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了,因为他唱红了无数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曲,并且形成了略带一点点戏曲腔的独特个人风格。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他和甄妮合唱的佳作。
  许冠杰让人们知道了歌手的个人魅力,罗文让大众开始为一个人和他的歌曲而关注,他们是最初意义上的大明星。但是,谭咏麟的成功才是香港流行神话的真正开始:所有的人为一个歌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喝彩,关心他的女朋友、他的生曰、血型、体重,在他的演唱会上献花、大声尖叫。
  和谭咏麟同时期也有一大批杰出的歌手,像前卫、西化的林子祥,雍容华贵的徐小凤,动态、性感的张国荣,既像冰又像火的梅艳芳,忧郁感伤的陈百强……他们的魅力交相辉映,一同托起香港流行乐坛最有市场、也最热闹的天皇巨星时代。
  可以当之无愧地也称为天皇巨星、与谭咏麟齐名的歌坛大人物当然是梅艳芳。
  以坏女孩、妖女和中性形象成名的百变女皇梅艳芳一贯霸气十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大家风范,激情中有冰冷,舞台上的光彩更是一时无两。
  梅艳芳不是甘心平庸而按部就班地发展的天生艺人,以男性扮相出镜,《坏女孩》使她顿时成了最耀眼的女歌手。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演艺界一贯的女性形象,虽然林忆莲的声音比她精彩、格调比她高雅,但梅艳芳是独一无二的。
  1987年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谭咏麟宣布正式退出评奖的队伍。于是,人们的目光落在了当时排名第二的张国荣身上,他毫不困难的成为新一代王中王。巨星们的光辉都还在,新一代歌手如张学友、杜德伟、林忆莲早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叶倩文、陈慧娴等歌手都有了自己稳定的拥戴歌迷,这时期的香港歌坛是空前的繁华与稳定。
  但是,不知道是张国荣的风格不像谭咏麟那么有皇者气派,还是个人的事务困扰太多,才风光了短短的两年,张国荣在1989年宣布从此不再唱歌——走得比谭咏麟还彻底。
  但是,一个杰出歌手的退出并没有让歌坛变得寥落。因为,一个崭新的乐队潮流正好在这个时候峨起:RAIDAS乐队一曲《吸烟的女人》引来了一场乐队革命,太极、达明一派、BEYOND、风云、小岛、凡风等等乐队先后浮出海面,为渐渐定型和商业化的粤语流行歌曲带来了一场立足于香港本身特点的革命,使歌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久以后,这些乐队除了BEYOND先后都解散了,但是在这个天皇巨星的时代,这些以团体姿态出现的歌唱者影响极其深远:直到现在,很多乐队成员还活跃在香港乐坛,他们的革命创举使得如今的主流与非主流界限不再分明。
  略略沉寂之后,香港乐坛开始了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时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位被称作“四大天王”的原因至今不清楚,但以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确实领乐坛风骚五年之久,无论商业的成功、歌迷的拥戴程度、专辑的销呈都是另外男歌手无法企及的。
  这四个商业成功者当中,刘德华歌影双栖、游刃有余,黎明高大威猛、斯文有型,郭富城英俊过人、舞姿漂亮,但说到唱歌,毕竟是张学友第一。尽管相貌平平,他是难得的商业与口碑都不错的歌手。
  如果说四大天王用非常主流的方式赢得了人缘,那么王菲的成功似乎得益干不按牌理出牌:作为很容易被人瞧不起的大陆妹,一曲《容易受伤的女人》成名之后,她没有努力靠近香港的审美口味,而是独树一帜,用自己的个性面对挑剔的歌迷和传媒。以后的专辑里面,她越走越远。
  幸运的是,王菲赌赢了。
  因为王菲的成功,人们才发现,流行本身其实并没有定型,不一定只有迎合它才会成功。而天才的音乐人雷颂德的风光更证明了这一点:音乐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好听。于是,有了出位的郑秀文,有了英伦风味的陈慧琳,有了敢于改变的黎明……香港乐坛的主流明星开始大胆尝试不同于谭咏麟、张国荣创造的那种主流风格,市场的反馈和专业人士的口碑使这次尝试得到了不错的结果。
  所有这些努力之中,最成功的就是郭富城的转变:从一个典型的偶像变成今天的大家风范,给了所有的人一个惊喜。
 楼主| 发表于 2002-06-29 2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二.香港乐坛世纪大事年表:
1.国语流行曲时代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之前,香港还说不上什么流行。不过,那时候有不少内地的人为了躲避战乱,陆陆续续到达香港,他们带来很多流行的讯息,最重要的就是上海的电影和歌曲。其中,最受香港人欢迎的不是周旋或胡蝶,而是白光:一个眼神温柔、笑容甜美的漂亮女演员,有时候,她也唱歌。所以,上了年纪的人们最记得起来的事件,是那一年白光刚刚到香港:人们第一次领略什么叫交通堵塞。
  在真正现代意义的流行歌曲盛行之前,香港本土也有一种很受欢迎的音乐形式:粤剧。像我们熟悉的黄梅调一样,粤剧也是用传统的曲调慢悠悠的唱着,讲述一个个古老而已悲哀的故事。当然,用的语言原来是广东话,后来,在香港经过很多艺术家的加工,变成了发音比较有香港特色的语言。
  在几十年前的香港,粤剧的大明星像现在的歌坛天皇巨星一样,拥有众多的崇拜者。马师曾、任剑辉、梅雪诗都是曾经光芒四射的名字。
  香港人并不是只听粤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思思演的那部电影《三笑》,唐伯虎、秋香等唱的歌都是一些江南小调,被填上了恢谐的词。在七十年代,不仅香港人喜欢《三笑》,内地很多人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可以从头唱到尾。
  另一个巨大的冲击来自台湾: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激起热烈的旋风,公映场面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香港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的东西,可贵的是,他们善于从传统的艺术形式里面找到它受欢迎的原因,并为它创造出一个更时尚的外壳。
 楼主| 发表于 2002-06-29 21: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二.香港乐坛世纪大事年表:2.香港本土流行乐的起步
作为一种潮流,香港电视剧曾经是东南亚华人最喜欢的娱乐产品。所以电视剧主题曲流行起来是必然的:那时候的电视剧动不动就是好几十集,人们看多了,也就自然会唱了。
  电视剧的盛行使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出名。其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当然是卢田沾、顾嘉辉、黎小田这些名字——他们写的《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出行》、《上海滩》、《大地恩情》等等电视剧主题歌曾经也是我们耳边熟悉的。
  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经济的起飞是同步的,基本上都是在七十年代初。那时候国内的局势正逐渐由动荡转向安定,香港以旅游、贸易、金融、远洋运输为主的产业规模正在渐渐走上正轨。
  那时候,最流行的当然是喜剧电影,光头麦嘉、冷面笑匠许冠文齐名当世。作为许家“文、武、英、杰”中最小最英俊的弟弟,许冠杰并不满足于跟在哥哥的后面得到一些喝彩,拍电影的同时,他开始寻找自己的才华的发挥方式:写歌、唱歌。当时的唱片销量都很小,但是许冠杰唱的粤语歌曲和白雪仙的粤剧、罗文的电视剧主题曲完全不一样,不再唱古典、优雅的文言词汇,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语写进歌词,开创了一个时代。
  作为偶像,当年温拿乐队在香港的知名度和披头士在欧美的风光没有什么区别——温拿乐队拥有自己的周末专场电视节目,拍了几部歌曲电影,改变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也有一些原创的代表作。谭咏麟、钟镇涛后来个人发展的风光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不过,温拿乐队最大的意义在于:他们使唱片公司看见了流行音乐的商业潜力,开始吸引很多资金,唱片公司开始完整的商业运作。从此,香港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大众娱乐,更是一种被认真规划了的产品。
  对于香港乐坛来说,林子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非常会唱歌的人,也不在于他独特的阳刚之气和雅皮士风范。从小受西洋教育的他当年回到香港,本来是想寻找本民族的根,所以他唱过很多古典味道的歌曲。但是,教育使他的思维终究比较洋派,这也反映在他的歌曲里面。
  林子祥价值在于他使人们终于相信,粤语歌曲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不论什么语言,只要有好的歌 ,就可以和任何国际潮流接轨。
  能体现林子祥的价值的歌曲很多,最有趣的也许是这首《每一个晚上》:主旋律是意大利民歌,副歌是中国小调,但一切结合得天衣无缝。
  1982年,香港乐坛的重要人物梅艳芳走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她得到了首届歌唱大赛的冠军。
  作为香港乐坛第一个“大姐大”,梅艳芳的风华、气势、歌声、成就都前无古人。这个从小就开始赶场卖艺的歌手懂得怎样把歌唱得好听,懂得怎样使自己的形象光彩夺目,也懂得女人的烦恼。她的出现,改变了以前乐坛只有男性风光的格局。
  随着香港这个城市渐渐繁华,娱乐业的昌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注日。一种新的电影潮流开始风行:歌舞片。经过岁月的洗礼,这种载歌载舞的电影渐渐被人们遗忘,包括风靡一时的《霹需情》和《鼓手》。
  可是有一部电影有纪念的价值——陈百强、张国荣合演的电影《喝彩》。他说的是几个青春男孩为理想奋斗的经历,穿插一大堆可有可无的好听歌曲。在陈百强已经离去、张国荣面目全非的今天,透过歌声回想当年,真的令人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02-06-29 21: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这个贴子最后由joseffu在 2002/10/24 09:22pm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香港乐坛世纪大事年表:3.粤语歌曲的金盛时期来临
七十年代末,香港电台开始举办著名的“十大中文金曲”的评奖活动,选出当年最有影响的十首歌颁奖。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具有权威意味。
  没过多久,无线电视台也开始举办“十大劲歌金曲”活动,评出十首歌之余,还多了年度最受欢迎男、女歌手和单曲、专辑的奖项。从此,香港歌手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获奖。
  最先从这些奖项中受益的歌曲大概是谭咏麟:他在1984年一个颁奖的夜晚,凭《爱的根源》得到六项大奖,成为香港第一个天皇巨星。
  自从有了这两个权威奖项,因为得奖的基本上是粤语歌曲,香港人开始热情关注本地歌手的成绩,乐坛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台湾歌手的影响力渐渐减弱。邓丽君时代过去之后,刘文正等台湾歌手的专辑在香港销量都不再风光。
  但是,齐豫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电影《欢颜》的主题曲《橄榄树》首次以国语歌曲入选十大中文金曲——“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流浪女人的期待如此凄凉而美丽,感动了所有理性的香港人。
  因为齐豫天使一样的歌声,语言、地域都不再是疆界。
  在八十年代中期的香港歌坛上,关正杰、林珊珊、叶丽仪、汪明荃等歌手还拥有影响力,罗文、甄妮、许冠杰、徐小凤的地位已经稳固,谭咏麟、梅艳芳、林子祥、钟镇涛、张国荣正在开创一片更灿烂的局面。
  这样的热闹局势中,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那段时间里,最有明星像的是张学友,他在1985年以大热门新人姿态走上歌坛,1986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众多名曲。其中,《遥远的她》、《月半弯》、《情已逝》都是一流作品。
  1986年的香港嘉士伯音乐节上,乐队RAIDlS以歌曲《吸烟的女人》得到大奖。顿时,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是:在第一波乐队解散之后,乐队潮流趋向低迷。RAIDIS是温拿引起的乐队潮流冷下来之后,十年来第一个浮出海面的乐队。
  从此以后,很多一直在地下活动的乐队开始大规模露面,公开演出或出专辑,香港的第二次乐队潮流开始了。这一次的乐队几乎全部是演唱自己的作品,虽然风格还是受欧美影响,但已经非常本上化。所以,说起这一次乐队潮流,BEYOND的黄家驹非常自豪:“这一次不是模仿,不是乐队潮流复兴,而是真正的革命!”
  从1986初开始,香港乐坛非常热闹:早已成名的谭咏麟和气势越来越盛的张国荣在各种场合势成水火。有时候,双方的歌迷只是互相撕对方偶像的海报。冲突激烈的时候,双方甚至会真的打起来,每次都会有人受伤。颁奖典礼上,只要一个人得奖,另一个人的歌迷一定会大声地喝倒彩。这样的冲突一直延续到1987年,谭咏麟宣布以后不再领奖。
  事后很多人探讨:为什么歌迷会如此冲动?答案其实很简单——歌迷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映射在偶像身上,他们在闹事的时候,为的不仅仅是偶像的声誉,更是自已的光荣与梦想。对这样的局势,身在其中的歌手也是有苦难言。所以,张国荣能唱的只有《有谁共鸣》了!
  1987年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谭咏麟突然宣布从此告别领奖台。台上顿时炸了窝,所有的谭咏鳞歌迷一起大叫:都是张国荣逼的!当时张国荣极其尴尬。两年以后,张国荣也非常突然的宣布退出歌坛,而且比谭咏麟还彻底——他说从此连歌都不唱了(五年后,张国荣复出歌坛,加盟了台湾大开的滚石公司)。
  宣布从此不领奖的那一天,谭咏麟万般感慨的唱起了《无言感激》:“岁月无声消逝……讲一声真爱你,得到了我会继续进取……”
  很多权威的乐评人说,1987年的乐坛上真正值得关注的只有三首歌:林子祥的《千亿个夜晚》,张学友的《太阳星辰》,和达明一派乐队的《石头记》。
  《石头记》是同名话剧的主题歌,取材于《红楼梦》,把中国古典文学的感伤、失落、空灵都表现得极其高明。在拿到了当年的“十大中文金曲奖”之后,达明一派成为乐队潮流里最成功的一个,开始出版一系列探讨本地人情、政治、情感的精彩专辑,留下无数的精彩作品。达明一派是把歌曲内涵、音乐形式、歌声处理和商业成功结合的最好的一支乐队,他们的成就已经载入香港流行乐的史册。
  八十年代初,一个精彩的声音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林忆莲因为长得像演阿信的日本演员田中裕子,有了机会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林忆莲出版《都市触觉》之前,香港只是多了一个长相比较有特点、歌声不错的叛逆少女。但是这个演绎都市感觉的专辑实在太精彩,释放出了林忆莲全部的魅力,连她那单眼皮的小眼睛都显示出无限的风情。后来,《逃离钢筋森林》、《前生》等同一个系列的专辑连续出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香港这个商业文化都市的风情。
  从此,香港的流行音乐多了一种可能性,林忆莲也因此成为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得最好的典范。
  在谭咏麟、张国荣先后告别歌坛以后,香港的男明星阵容虽然还有陈百强、林子样撑着门面,但是他们一向占据不了市场的主流,新一代的男歌手又不能真正支持场面,于是,大批有创作能力的台湾歌手开始在香港拥有了一席之地。像童安格、庾澄庆、齐秦等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香港的主流市场的。
  这些台湾歌手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齐秦:因为他的女朋友是王祖贤,因为他的姐姐是当年风靡香港的齐豫,更因为他的歌声不但好听,还流露出有个人特色的淡淡忧耶。1988年,他的歌曲《大约在冬季》不仅引来包括天皇巨星张国荣在内的三个翻唱版本,而且还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奖,成为那一年娱乐圈的大新闻!
  1988年,罗大佑从美国搬到了香港,网罗了像填词高手林夕这样一批有才华、有想法的人,开办了一个“音乐工厂”。罗大佑的理想,是要身临其境的体会中国人世界格局的变化,用音乐来见证大时代的变迁。
  音乐工厂成立以后,出了两张特别棒的合辑《皇后大道东》和《首都》,用崭新的作品形式给了香港乐坛不小的冲击。另外,音乐工厂致力于把台湾滚石唱片的优秀歌曲以《东方之珠》合辑的形式介绍到香港,为国语歌曲打开香港市场作了不少工作。
  1989年出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同一首歌在港台两地有三个翻唱版本,而且每一个版本都很红——台湾版是李翊君《风中的承诺》,香港则有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和陈慧娴的《千千阙歌》。但是最受重视的还是陈慧娴唱的《千千阙歌》,陈慧娴如泣如诉的美丽歌声、林振强写的精彩歌词当然是重要原因。
  那一年,正好陈慧娴要暂时告别歌坛,离开香港去英国圆她的大学梦。当她在告别演唱会上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哭了。
  因为同一辈的歌手纷纷告别或者退出领奖台,梅艳芳也宣布离开领奖台。
  和男歌手位置空缺的情况不同,当时有三个女歌手都站在天后的替补席上:漂亮的叶倩文、有内涵的林忆莲和清纯的陈慧娴。但是林忆莲的风格毕竟前卫,无法占据主流市场,陈慧娴又到英国读书去了,叶倩文顺理成章地凭一首好听的歌曲《祝福》,占据了第一女歌手位置。
  对于叶倩文来说,《祝福》绝对比《潇洒走一回》、《真心真意过一生》重要。
  有一段时间,很多香港歌手纷纷进军日本歌坛,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新的销量增长点。这些歌手当中,成功的不多。林忆莲有不错的知名度,但是专辑销量一般,而且因此损失了香港本土歌迷的拥护。


  更掺的是BEYOND乐队,因为参加一个无聊的日本现场节目,乐队的灵魂人物黄家驹从滑溜溜的高处摔下来,几乎是当场死亡。黄家驹的死令香港乐坛震动,歌手和创作人都在怀念他,并且为他生前“香港歌坛没有歌曲”的预言而震惊。

    人们在悲哀和追忆中抬起头来,从此,轰轰烈烈的原创音乐运动拉开了序幕。很多优秀的音乐人以此为契机,拥有了出头的机会。
  1989年底,三场人们期待已久的《达明一派我爱你》演唱会如期举行,演吧会有进念剧团助阵,视觉、听觉效果都不错。可是,就在这场演唱会排练的时候,黄耀明和刘以达因为在舞台上露面的机会等等无聊问题而吵得一塌糊涂,而且两个人的音乐理念也越来越不同:刘以达趋向于用真乐器寻找中国人的灵魂,黄耀明更喜欢用电子乐感受世纪末的荒芜。于是,1990年初,出版了一张精选以后,达明一派正式解散。
  他们已经是乐队大潮中最后解散的一支(除了BEYOND一直坚持到今天,当时出道的乐队已经全部解散)。
  作为偶像明星的代表,陈百强一向给人们以忧郁、优雅的感觉,他唯美的歌声也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可是,因为酒后吃了太多的安眠药,成为一个植物人躺在医院里,靠现代医术维持一年后,他永远闭上了双眼 其实,他的灵魂早已在昏迷的那一天远去。
   
    所以,当他已经真正离开世界的消息传来肘,人们已经感觉不到意外,只是无尽的悲哀:一个追求美丽、追求精致的流行时代已经和他一起过去,即使在音乐中,人们也不再寻找美丽的幻觉。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二.香港乐坛世纪大事年表:4.“四大天王”的格局形成
  
当年的张学友一出道就成为非常受瞩目的新秀,但是在1987、88年的时候,他因为酗酒,一度被人们淡忘。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利处境的时候,开始努力戒酒,并且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只愿一生爱一人》专辑为他塑造了大众情人形象,紧接着的《情不禁》专辑成绩更精彩:主打歌曲《每天爱你多一些》登上了香港所有排行榜的冠军,而且延续时间都很长。在没有巨星的真空地带,张学友用实力奠定了歌坛地位。从此,他的名字成了销量和高素质的保证。
  离开无线电视台之后,刘德华经历过一生事业的低谷。但是没有多久,他就从《投奔怒海》开始翻身,《法外情》、《赌神》等电影使他成为全香港票房最高、可塑性最大的电影明星。在九十年代初混乱的的香港影坛,刘德华常常被人用枪顶着脑袋拍戏,他怕了。
  所以,他开始有意识地从电影中抽出精力,进攻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的歌坛。凭着强大的影迷队伍,他有了很不错的开始;因为他的努力进步,这些年来他干得一直不错。
  参加一个歌手大赛并且得奖的黎明没有机会出专辑,而是去演了电视剧。他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眼神、很帅的长腿、诚恳的笑容都很出色,所以《人在边缘》、《今生无悔》两部连续剧使他拥有了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随者。
  黎明一开始就想做一个歌手,当他唱的《对不起,我爱你》流传在大街小巷的时候,他如愿以偿的可以不再拍电视,开始了当红歌星的生涯。
  靠一个广告在台湾大红大紫的郭富城不喜欢从此说国语,所以他千方百计的从台湾回香港发展。偶然的,他碰上了愿意花很多时间栽培、支持他的小美,也就渐渐在香港拥有了一席之地。
  有一次,一家非常有影响的娱乐杂志把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合称为“四大天王”,不过是想造成一个宣传上的嘘头。可是,无数的媒体都认可了这种叫法。从此,香港乐坛影响深远的四大天王时代开始了 尽管对于音乐本身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妙的格局。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二.香港乐坛世纪大事年表:5.主流与非主流互相融合的新时代
形成以四大天王为主的歌坛格局之后,香港歌坛非常热闹,但实质变得很无聊,一些有个性、有特色的男歌手很难冒出头来。
  幸运之神眷顾的是一个从北京去香港的女孩王菲。当时她改了个名字叫王靖雯,跑到美国念了一段时间的书。偶然回到香港,把中岛美雪的《口红》翻唱成了《容易受伤的女人》,一下子流行遍了大街小巷。从此,王靖雯这个名字在香港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声音开始冲击逐渐变得铁板一块的歌坛。
  1989年退出歌坛以后,张国荣隐居在外国,过着落寞的日子。偶然的,有人请他出来拍电影。当香港的繁华一点点侵人心灵,张国荣知道自己是属于灯光、掌声和欢呼的人,隐居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决定回到香港这个充满矛盾与痛苦、荣耀与回忆的大都市。但是他厌倦了香港唱片公司的运作方式,签约在滚石旗下。
  复出后的第一张唱片是把很多电影主题曲放在一起,令很多歌迷失望;但是专辑《红》改变了人们的看法:这张非常有创意的专辑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张国荣,他的懒散、他的厌倦、他的萎靡都显得格外优难而迷人。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乐坛最出风头的人物似乎就不是张学友了,而是换成了雷颂德。那时候,很多有前卫意识的音乐人陆续开始发表作品,带来崭新的非主流风格的冲击。其中优秀的有C.Y.KONG、李瑞娴、梁基爵等等,而雷颂德是这一代音乐人中的佼佼者。
  自从1995年为刚出道的陈慧琳担任唱片监制开始,三年内雷颂德在香港迅速走红,使郭富城、黎明等天王咸鱼翻身,一手捧红陈慧琳,28岁就成为红牌监制,两年内,拿到41个音乐奖项!
  雷颂德的走红带来了一种潮流:主流与非主流开始有了互相借鉴、逐渐合流的倾向,整个乐坛的风格为之一变。不管喜欢那一类歌曲的人都有了更多的选择。
  分手多年之后,终于听见消息,达明一派会重新在一起出唱片,并且开一场《万岁万岁万万岁》演唱会。对于香港乐坛来说,这是一件没有太多商业意义的盛举:很多人有机会在一起高声唱歌,这些熟悉的歌曲曾经陪伴他们度过苦恼、困惑的青春。大家终于可以站在一起,说一句:“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就音乐意义来说,达明一派的复合并不重要,但是他们在歌曲题材上的开拓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大胆和前卫性。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1.许冠杰:香港流行乐走向大众的里程碑
作为香港乐坛的元老,我们熟悉许冠杰可能是从《沉默是金》开始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有张国荣参加演唱。
  事实上,许冠杰成名比张国荣早十余年,对香港歌坛的影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许冠杰开创了粤语歌曲的新天地,让流行歌曲可以表达小市民的心声,可以唱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受。\\\"沉默是金\\\"就体现了这种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许冠杰成为公众人物的原因很有意思。因为他的大哥许冠英是香港著名的喜剧电影导演兼演员,许家四兄弟文、武、英、杰都有机会在电影里表演。小弟许冠杰是长得最漂亮的一个,非常受欢迎。
  当时流行在电影里面加主题歌,可是粤语流行曲只有电视主题曲,老唱一些半文言半白话的歌词。许冠杰为了配合电影的搞笑气氛,就试着自己写全新的旋律,填上接近口语的粤语歌词。因为这亲切又新鲜的主题歌,许家兄弟电影的卖座率节节上升,许冠杰很快就成为大众喜欢的公众人物。
  在许冠杰开始出唱片的时候,香港乐坛还没有真正的明星制度,老百姓家里也还没有普及唱机,喜欢某位歌手也只是看他的电影、在电台里听歌等等,很少想到买唱片。甚至运作完善的唱片公司也不多,所有的事情都得许冠杰自己摸索着做。他的名声非常响亮,但是一张新唱片最多只卖几千张。
  许冠杰并没有气馁,他相信只要唱出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人喜欢。
  94年,许冠杰开告别歌坛演唱会的时候,全香港都轰动了。回顾许冠杰十几年来的歌曲,正描绘了香港从一个普通小岛飞跃成亚洲金融中心的历程。因为贴近生活,他的歌曲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唱起悲凉豪放的《沧海一声笑》,许冠杰自己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感慨?
  许冠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是粤语歌曲的开路先锋,还因为他音乐、唱腔都有一定的特色。
  如果有很多歌手一起唱,大家能很轻易地把许冠杰的声音分辨出来,因为他的发音方式比较特殊,吐字比较轻飘,气声稍微重一些,和粤语这种发音刚劲简洁的方言相映成趣,总让人觉得他是带着微笑在唱。
  也许正因为许冠杰有这样英俊又温柔的公众形象,他才能拥有如此惊人的亲和力,成为香港乐坛的象征人物吧!
  许冠杰的歌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主流的情歌,贴近大众风格;另一类是很有许冠杰个人特色的粤语幽默歌曲,嘻笑怒骂中可以看见小人物的辛酸,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香港的大时代变迁和市民阶层的悲哀。这一类的著名歌曲很多,像七十年代初的《涨价》,1987年乐队风潮兴起时候的《潮流兴夹BAND》,八十年代末的《做人要识DO》,都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而《我未惊过》是许冠杰与张国荣合唱的歌曲,把少年的狂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搞笑。
  在许冠杰退出歌坛演唱会前后,香港宝丽金、华纳等等好几家唱片公司不约而同,出版了旗下歌手向许冠杰致敬的台辑,用崭新的心态演绎当年名作。不过,所有\\\"致敬\\\"性质的作品中,翻唱得最有味道、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冠杰的老朋友张国荣翻唱他的《纸船》。尽管张国荣技艺不凡,乐评人还是忍不住说出\\\"珠玉在前\\\"这四个字。
  作为香港乐坛原创风气的开路先锋,许冠杰不仅仅用歌声影响后辈,有时还故意给他们很多合作机会。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在乐队大多籍籍无名的时候,主动与BEYOND合作,唱他们的歌曲《交织千个心》,使更多的人认识了BEYOND的价值。
  因为许冠杰艺术创新的勇气,他成为香港流行乐走向大众的里程碑。也因为他对原创音乐的重视,便香港音乐能够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他的成就虽然有很强的地域性质,但是不仅仅香港人,所有关心华人流行文化的人都会记得许冠杰的功绩。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2.谭咏麟:浪漫的天皇巨星
如果说许冠杰开创了香港流行乐的新潮流,那么谭咏麟就是一个集大成的继承与发展者。从温拿乐队里面不是特别受重视的成员开始,谭咏赁终于奋斗到了“王中王”的位置上,成为香港一个没有人可以超越的歌坛神话人物。
  从七十年代的长发叛逆青年,到八十年代的主流温柔好男人,和现在历尽沧桑的稳重前辈,谭咏麟从来笑傲群雄,光芒四射。
  在1984年,谭咏麟在台湾拍电影发展得不顺利,回到香港开始唱歌。那时候,香港中文电台颁发“十大中文金曲奖”没多长时间。可是他凭着一曲《爱的根源》,居然拿了最佳歌曲、最佳专辑、最佳词、曲、制作等等六项大奖,轰动了整个香港乐坛。
  从此,每一届颁奖的舞台上都不可能缺少谭咏麟风光的身影,每年他都有两到三首作品入选,直到他1987年正式宣布退出领奖台。香港从来没有一个明星能得到他这么多荣誉,也没有人能得到他这样广泛的支持。
  八十年代初,香港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可就像现在的内地一样,在大环境急剧变动的时候,旧有的价值观不再起作用,人们的内心难免有一些失落。谭咏麟的《爱情陷阱》中有“狂呼我空虚、空虚”这样的句子,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在近二十年后的世纪末回想当年,他高呼空虚的形象正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而他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唱的《和平之歌》、1988年为香港回归唱的《根》等歌曲里面都有时代的背景。
  谭咏麟能够这样走红,和他总是敏感地契合大时代有一定的关系。
  “如何喜欢你,如何结识你,我已是一一的忘记,唯独情深一片……谁令我今生不变,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忘不了您。”现在的流行歌曲里面,已经很难看见这样多情得有点儿肉麻的句子了。谭咏麟最擅长的,正式把这样几乎不可能的多情唱得款款情深、真切感人。
  正是有了谭咏麟,香港人的心中有了固定的印象,做首席交椅的男歌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像一个大家庭的长子,温情、正统、主流,老少皆宜。
  在谭咏麟以前,情歌是有一定的路数的:要不就像许冠杰那样,笑嘻嘻地拿一切开玩笑,要不就像关正杰、罗文他们,家国情、故国梦什么的大题材总往歌曲里面掺和,感觉到是很大气,总少了那么一点点人情味。
  谭咏麟对香港歌坛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开始唱小品式的情歌。这种情歌的特点是抓住一瞬间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温情表达得很迷人。这一类风格之中,《半梦半醒》这首歌曲的国语版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由于谭咏麟的语言水平所眼,还是粤语版比较有味道。
  现在的人也许已经不清楚,为什么谭咏麟能够在强手林立的状态下胜出,成为香港近十年的天皇巨星。
  要知道,除了风格上与众不同的大气之外,谭咏麟的歌声也非常有特点:有时候高音部分好象有点吃力,但是在中音区非常温暖,只能用浪漫、温柔、抒情这样的词来描述,似乎显得很俗气,但是这些感觉都是人们心中最渴望的东西,不像所谓的个性,是没有可比性的。要把这几个词真正表达到位,也许比什么性格、另类都困难得多——画鬼容易,画人难。不信,你就好好品味一下谭咏麟的温柔!
  印象中,歌名叫《朋友》的歌曲非常多,比较有名的就有臧天朔、齐奏、周华健等等不同版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谭咏麟的版本是所有同名歌曲里面风行年代最早的一首。
  之所以是谭咏麟唱这种歌,和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谭咏麟是一个极其正统的人,把家庭、事业、朋友、等等传统意义上的东西都看得很重。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是他们的尺度是不一样的。道的一尺比魔的一丈有用得多。所以,似乎只有这样心态的人,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娱乐圈里保持传统大家长的形象,并且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吧?
  不知道是谁说过,甜蜜蜜的歌曲可以显得很动听,但是只能打动一时;从悲哀心灵发出的声音才能进入到人们灵魂的深处。
  对于谭咏磷这样的歌手来说,早期的甜蜜使他建立了与众不同的情圣形象,拥有了知名度与一批铁杆歌迷,但是他真正得奖作品和人们一直传唱的都是惹人流泪的情歌,比如《爱在深秋》、《爱的根源》、《第一滴泪》、《再见吧!浪漫》和《Don,t Say Goodbye》。
  温拿乐队解散之后,谭咏麟有一段时间和乐队的老拍档钟镇涛学,到台湾去发展,拍了一些不入流的电影。也许他与台湾水土不服,始终没有什么成就。
  八十年代初,他回香港发展,签约宝丽金公司,直到现在。对于公司林立的香港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了。1984年凭一曲《爱的根源》登上天皇巨星的宝座之后,才风光了三年,就宣布退出领奖台。传说中,是因为张国荣给他太大的压力。而事情冷静下来之后,人们推想,应该是那时候他的生意发展非常顺利,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唱歌方面。
  经过1987年的退出风波之后,谭咏麟不再把是否得奖和唱片的销量放在第一位,开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所以,从1988年开始,他的唱片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浪漫情歌,也不再总是翻唱日本的流行歌曲,而是同不一样的本土音乐人合作,包括一向尝试迷幻电子乐的周启生。
 这时候再听谭咏麟的唱片,也许个人风格不再那么鲜明,也许不再像从前那么好听,但是因为有了很多新鲜的尝试,感觉更加诚恳。
  作为香港著名足球运动员的儿子,谭咏麟从来都向往自己能做一个足球运动员,但是他体育上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成为香港明星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同很多不错的亚洲专业队踢过球。
  像他这样的超级球迷,自然不会放过难得过瘾的机会——几次大型的运动会主题曲出来,谭咏旗都在第一时间演唱了歌曲的中文版本。因为自己对体育活动的激情,也因为有香港最优秀的填词人和音乐人与他合作,每次歌曲出来的水准也都令人满意。
  虽然曾经风光无限,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娱乐圈又从来都是无情的地方,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浪尖上。谭咏磷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他在自己最红火的时候没有醉心于名气,而是踏踏实实的发展事业,打下了半生的事业基础。现在他不再是最红的歌手,却是歌手里面最富的几个人之一,有足够的资本把唱歌当作业余爱好,一直玩下去。
  只有这样心态足够成熟的人,才有资格年年25岁——他玩得起。
在四大天王已经渐渐不时髦的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再关注谭咏麟,但是他在香港流行乐坛的地位是永不磨灭的。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这个贴子最后由joseffu在 2002/10/24 09:22pm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3.张国荣:红尘里的哥哥
张国荣的一生是断裂的两部分:一半摇荡在寂寞的奋斗和名声的苦涩中,无辜却一再受伤害;一半是看透了世事无常的自己的需要,不在乎一切外来的评判。
  而如今的哥哥已看惯人间的起起落落、看透人间的真真假假,活得冷漠而洒脱——演能演的戏,唱爱唱的歌,做想做的人。
  1977年,张国荣参加歌唱比赛,居然弄了个亚军。次年,出版了他生平第一张唱片。他相信自己命里注定该干这一行,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前景黯淡的歌手生涯。
  一次在酒吧表演时,唱得兴奋的张国荣把帽子丢向台下的观众,绝料不到那帽子竟被扔回台上!在一片哄笑声中,他坚持唱完了这首歌,然后逃难似的冲回后台——那场面真叫人心酸。大家以为他会放弃了,可第二天居然又准点到后台化妆。寂寞中,张国荣孤独地成长。他的歌声里渐渐有了成熟迷人的光彩。幸运之神终于降临:火辣辣的舞曲《Monica》令张国荣拥有了足够的知名度,从此远离令人沮丧的酒吧舞台。
  1985年的某个夜晚,一曲唱完后,台下奇迹般晌起了热烈的掌声。可张国荣已笑不出来了。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两年过去了,他的歌曲开始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也拥有了年度销量第一的专辑。张国荣唱的是很主流很大路的情歌,有时候伤感、有时候狂野。低沉醇和但高音部分轻松有力的声音,简直是上帝赐予的厚礼。而那种收敛的、一点点渗透出来的性感,不张扬也不霸气。
  张国荣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当红巨星,有希望与谭咏麟争夺第一把交椅。
  Leslie的风光惹恼了铁杆的“伦迷”们。两派歌迷势不两立,不是吵就是闹,互相辱骂,高举自己偶像大幅彩照,撕碎对方偶像的照片,甚至动手打成一团。
  更严重的是,张国荣生日那一天,公司里贴了一张纸条:“张国荣死于艾滋病”。
  1987年的颁奖会上,谭咏麟宣布不再接受任何奖项,当场有歌迷跳起来大骂:“都怪该死的张国荣!”在这场歌迷对垒大战中,Leslie始终处于劣势,深受伤害。
  做一个无名小卒是苦,成名之后更苦。这是一个怪圈。
  谭咏麟刚离去的88、89年,香港歌坛实际成了张国荣和梅艳芳携手纵横的天下,他终于迎来了演唱生涯里最灿烂的时光:歌曲一再获奖,专辑一张卖得比一张好。
  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享尽风光。但他身不由已:新艺宝唱片公司同无线电视台谈判时,张国荣的唱片合约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他觉得自己像一件东西。
  生日晚会上,他突然走到一块牌匾前揭开惟幕,显出“张国荣退出歌坛”七个大字。人们震惊、诧异、惋惜、理解……百感交集。
  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究竟为何执意离去,多少分析多少内幕都代替不了一个答案。
  复出以后,张国荣靠电影重新得到声望。
  1989年以前,张国荣也演电影,但即使是男主角,也没有太多发挥余地,戏里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只有唱主题歌时才显得比较重要。
  离开香港之后,他在海外过着枯寂无聊的日子。既然躲到天涯海角都躲不开流言,他干脆回到香港接拍新片。娱乐圈一片哗然,但也有不少老朋友公然支持他。他很感激老友守望相助,其实他更应该感激的人是王家卫。
  主演《阿飞正传》后,张国荣懂得了演戏的真谛:用眼神、用身体,更用本色。于是,在情歌中小心翼翼性感着的偶像死了,活在银幕上的是已经有点老了、但老得很有味道的男人,眼神意昧深长又带点迷悯。他是哥哥。
  敢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内心时,也就不再只是明星,进入更高的层次了。
  张国荣还是被誓言所困——只能在《金枝玉叶》里委委屈屈地唱主题歌,还再三声明,不会以唱片形式发行。他只能在微醺后唱卡拉OK,直到力竭。
  张国荣一直困惑,直到主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程蝶衣信守关于事业、关于爱的承诺,但他爱的不是段小楼,而是戏里的霸王,是虞姬注定的命运。幕既然已落下,生命就该结束。张国荣不是程蝶衣,但他懂得。
  当一切难言的痛苦都可以表达出来,也就没什么可困扰的了。
  演过程蝶衣之后,他自由了。
  现在,他敢演很“出位”的电影如《色情男女》,《春光乍泄》。而《红色恋人》里面,他也自信可以演好一个说英语的中共地下党员。他也敢公开再唱歌了:《红》、《春天》等专辑里有他如今的坦然心情,也有和生命中一直秘而不宣的颓废和阴郁。
  正因为这心灵的自由,他不再考虑世人的看法。
  但是,眼睁睁看着一个人无悔的奔向血红的无人之境,眼睁睁看着他用一个艳丽而傲岸的笑容抵挡所有的世俗,不是不佩服的,也不是不担心的:现在的张国荣冷漠得有点勇敢,沧桑得叫人心酸。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4.梅艳芳:沧桑的妖艳女郎
以坏女孩、妖女和中性形象成名的百变女皇梅艳芳一贯霸气十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大家风范,激情中有冰冷,舞台上的光彩更是一时无两。于是,人们有意无意间竟把烛光当成了日光,忘记了她还是个柔弱的女人。
  痴情而孤独的女人。
  愿在临死前一分钟把爱意告诉某君的女人。
  所以她辉煌地惆怅着,风光地寂寞着。
  四岁半的时候,梅艳芳的父亲离家出走,姐妹们都上台卖艺,有一天没一天的从四岁半唱到十七岁。梅艳芳下课后忙于练歌、登台,每天睡不到五、六小时,一上课就打磕睡,常常被老师指名骂懒。
  回忆往事,梅艳芳淡淡地说:过着那种生活不觉得苦,根本忙得没有时间去想。我连睡觉都没时间……我其实好向往家庭生活。我没有青春、没有童年,从小就挑担子。梅艳芳一直过着这种日子,华星新秀歌唱比赛的冠军改变了她的道路。
  当时人们都说她像徐小凤,可是她不愿意自己像别人。而且她有实力:那份舞台上历练出来的冶艳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梅艳芳一开始为大众熟悉是演长篇电视剧《香江花月夜》,主题歌专辑里的《蔓珠莎华》入选“十大中文金曲”。但是梅艳芳不是甘心平庸而按部就班地发展的天生艺人,不久尝试以男性扮相出镜,她顿时成了最耀眼的大歌手。
  后来,是《似水流年》、《烈焰红唇》、《似火探戈》、《梦里共醉》、《夕阳之歌》……是每年的无数奖项,是舞台上的风情万种、形象百变的魅力,是香港乐坛永远的最热门话题最被关注最没有自由的女人。
  一代巨星冉冉升起,光芒璀璨。
  因为梅艳芳的歌声和形象,人们终于眼界大开,发现女歌手原来可以不像邓丽君、姚苏蓉、徐小凤,女歌手也可以表现得很放肆,可以中性化得非常帅,可以面无表情。原来,不以柔情、华贵和缠绵标榜的女人也可以很有魅力。
  梅艳芳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动摇,媒体和歌迷渐渐习惯了她的冷漠、她的豪迈、她的妖艳、她的百变,还有她热力四射的性感、她永远空茫永远等待的眼神……
  也许有歌手的演唱会场数开得比她多,也许有歌手的唱片销量更大、赚钱更多,但是梅艳芳只有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一个。
  如果仅仅是中性的形象和妖艳,梅艳芳不过是又一个以色相媚人的女歌手。但是,梅艳芳身上有以往的流行歌手很少见的东西:一种微妙的沧桑感觉。从最早的时候开始,她就唱《似水流年》这样泛着岁月痕迹的歌曲,到后来的《逝去的爱》、《夕阳之歌》等等,已经形成了她风格中很独特的一部分。
  说得简单一点,这就是风尘气息:来自底层苦苦挣扎的孩子,终于得到了想要的华衣美食、珠围翠绕,但是奋斗过程中的种种辛酸再也抹不去,沉淀后就是这种难言的苍凉与苦涩。
  最能体现梅艳芳这种感觉的歌曲,当然是电影《英雄本色Ⅲ》的主题曲《夕阳之歌》。
  除了歌坛上的地位,梅艳芳还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她主演的电影《川岛芳子》、《肥脂扣》、《奇迹》等等都有很不错的口碑与票房,梅艳芳也曾因为主演《肥脂扣》 把那个楚楚动人的痴信女鬼演得话色生香,而得到影后的头衔。
  作为电影的主题曲,《肥脂扣》这首歌唱的岂止是一个无助女鬼的彷徨,更写出了人间所有的悲哀:“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人未灭人面变异……”
  梅艳芳生平第一张国语专辑是《亲密爱人》,这首温柔动听的歌曾经流传一时。音乐大师小虫穿过妖艳、性感的表面光华,发掘出梅艳芳内心作为女人那种温暖、多情的感觉,那种渴望得到爱、也渴望有机会付出爱的感觉,成为她生命中的里程碑。
  在现实生活里,梅艳芳的每一个男朋友是大中最关心的话题。在音乐中,她一向乐于展示自己个性的豪迈与爱情中一再受伤的脆弱。这两者交织出梅艳芳的公众形象:为爱所苦、为名所伤,说不出的惆怅。
  梅艳芳总是这样,用男人一样的大气与豪情,唱着女人的寂寞与心碎。如果她更温柔一点,这些心痛与苦恋也许就会贬值;如果她更无情一点,没有了午夜梦回的歌声将不再有女人的魁力。而两者如此奇妙的结合在她身上,我们才有机会见识这样的世间奇女子,听到这样狂放、寂寞、超脱、痛苦纠结在一起的歌谣。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3 21: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5.林子祥:堕落的雅皮士
在香港,林子祥一直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总是唱着讲究情调、讲究品位的歌曲,用深沉的眼光看着渐渐加速的世界。连他那一撇可以当作商标的小胡子,似乎都能够令他显得更优雅。
  七十年代,刚刚从外国回到香港的时候,林子祥参加了一个叫莲花的乐队,和朋友们一起JAM时髦的英文歌。当乐队风潮过去,林子祥的好声音不会过时。他开始出唱片,开始英文歌居多,后来开始顺应潮流改唱中文歌。
  林子祥的歌声刚劲时像钢丝一样柔韧,婉转处如流水一般松弛。他唱的是带强烈的欧美气息的歌曲,在一片电视剧主题曲和日本歌的风潮中显得佼佼不群。
  于是,人们把林子祥当作高雅的标准。
  作为香港雅皮士的代表人物,林子祥从来乐于让自己成为中产阶级的象征,不管唱歌还是拍电影,人们已经把林子祥这个名字当作品位的保证。
  而他的唱功也确实不一般,他敢把快歌唱得像断了气似的疯狂,敢在《每一个晚上》里面把意大利民歌和中国小调结合在一起,他懂得表现渐渐渗透到人心里去的缥缈低幽,也可以在很重的节拍里表现男儿风采……
  懂得唱歌、爱惜太太儿女的林子祥渐渐变成男子汉的象征。
  问题似乎出在他和叶倩文携手闯台湾市场上面——林子祥居然没有想到,从风格到声音两个人都不配,也没有想到,洋派绅士感觉和台湾的低龄化市场太格格不入!
  两个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是《选择》,至今,这首歌的卡拉OK点唱率还是很不错。从此,他们开始卿卿我我地唱了一堆类似的歌,人们听得麻木,渐渐记不起来为什么居然有人说林子祥优雅。
  之后,天天对唱情歌的两个人顺理成章地发现彼此相爱。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绯闻和第三者阶段,林子祥终于顺利离婚,他和叶倩文成为香港著名的恩爱夫妻。
  在1998年,他们夫妻开了七场演唱会,但是每一场的票都只卖了六、七成。成名多年的两个人近五年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佳作,凭回忆吸引五万人光临,不容易。可是,在演唱会现场,叶倩文的暴露衣服一件接一件,居然还叙述夫妻的私生活、私房话,引得全场大哗。几场下来,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夫妻说黄色笑话太多,拥抱得太多,亲吻得太多。
  想着一向被称为中产阶级表率的林子祥名声毁于一旦,非常可惜。也许,他需要多听听自己早年唱的歌?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6 14: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6.陈百强:水晶的浪漫
在香港的七十年代,所有的歌手都不喜欢以纯偶像的身份出现,所以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等著名偶像在退出领奖台、可以不再受销量影响之后,都开始唱一些比较多种风格的歌曲。只有陈百强的情况特殊:他刚刚开始有转变风格的倾向,就匆匆离开了人间。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永远年轻,永远浪漫凄美。
  陈百强在八十年代初踏上香港歌坛,一曲《眼泪为你流》使他轻松地成为当红的偶像。同时,他也演出一些当时流行的青春歌舞电影,像《喝彩》。因为外形漂亮出众,更因为他好听的歌声与众不同,总带看一种淡淡的忧郁,陈百强成名的路上几乎没有碰到任何挫折。
  陈百强的歌坛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在华纳唱片的时候,他唱的是单纯的青春感慨,即便感伤,总带着活泼的生命力。因为他健康的形象,还被邀请唱了很多鼓励人志向的歌曲。
  后来他签约百代,作为一个红得发紫的偶像,他不希望永远那么灿烂的青春下去,开始唱一些凄美忧伤的歌曲,形象更加成熟。也尝试不特别擅长的快歌,以拓宽歌路。
  因为新的歌路比较适合他的个性,暂新的陈百强形象令人惊喜。在歌坛新人辈出、竞争激烈的八十年代后期,陈百强的巨星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
  陈百强的家庭很复杂,他有两位母亲,而且亲生母亲并不是父亲正式的妻子。从小看了太多家庭纷争,他害怕对任何人投入感情,也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社会、家庭、人生给他建造了孤独的城墙,所以他选择用歌唱来代替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逃避真实的痛苦。但是,童年的阴影伴随他的一生。
  在1987年的时候,有谣言说他死了,给他的打击很大。几年以后,他终于因为酗酒,陷入昏迷状态。无数的歌迷守候在医院外,为他祈祷。但是做了一年的植物人以后,他终于孤独的离开了人间 没有爱人,送灵的人是一些好朋友、无数泪水迷离的歌迷,和他那哭得几乎失去知觉的老母亲。
  所有热爱陈百强的歌迷都知道,他是很情绪化的人,有强烈的自恋倾向,也是唯美主义者。他酷爱紫色、喜欢秋天,清高、忧郁、认真,一生追求浪漫的情调,并且很容易感伤。正因为这种天性,不管唱哪一种歌曲,陈百强的歌声总是包含感情,像透明的紫水晶,散发出迷人的优雅光辉,把无数人带入略微凄凉的美丽境界,哀怨和凄美都来得自然。
  “自己孤单,还要天天唱情歌……”陈百强的内心充满矛盾。岁月在他心中刻下伤痕,流露在歌声中。也许,对于心地清澈的陈百强来说,用歌声来倾诉或掩饰对人生的仿惶与苦闷是最合适的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6 14: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7.徐小凤:金光灿烂的常青树
   在香港,好的歌手决不会昙花一现——只要还有拥护的歌迷,就会有唱片公司为他制作。不仅仅因为香港的歌迷注重大牌效应,也因为香港市场太小,没有太多的钱可以用来培养新人。这些大大小小的“常青树”中,徐小凤是出名最早、红的时间最长的一位。她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唱歌,因为从小说话的声音就很低沉,所以她选择女歌手很难把握的中音区歌曲来唱,独步香江。
  和大多数经历坎坷的歌手相比,徐小凤的歌坛生涯实在很简单:一开口唱歌,她那与众不同的嗓音就为她奠定了谁也不能动摇的地位。
  人们想起徐小凤,除了她是歌坛的常青树之外,印象中并没有太多故事,唯一记得住的,就是她与众不同的低沉歌声。但是,人们始终关切小凤姐的终身大事:这么多年了,她始终生活得很低调,没有任何恋情曝光。
  虽然年纪并不大,作为第一流的大歌手,徐小凤却已经红了二十多年——连梅艳芳当年参加新秀比赛,唱的歌都是徐小凤的《顺流逆流》!
  徐小凤最早唱的歌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盼三年》等等三十年代老上海风格,有一点像早期的蔡琴。很快,人们送她一个“豆沙喉”的美称。唱古典小调出名之后没有多久,成名了的徐小凤发现,香港已经开始流行粤语歌曲。为了让自己跟上时代,徐小凤也尝试看学唱粤语,依然很受欢迎。
  徐小凤有着与众不同的圆脸,和出乎人意料的组腰身。所以在任何场合,她都穿一袭束腰的西式古典长裙,雍容华贵中透出女性的妖媚。而能够流露出这样的气息,最重要的还不是装扮,是她从内心流露的庄严和大气:放眼全港,女歌手之中只有徐小凤能唱家国题材的歌曲,不管是咏叹长江的《生长》,还是悲壮苍凉的《长城》,都有一般男歌手也达不到的豪迈境界。
  “屹立东方,阔步跨于版图上……”徐小凤的长城里面有香港歌坛的另一面。放弃了情思烟花以后,显得深沉凝重的那一面。
  在九十年代初,徐小凤达到“金光灿烂”的顶点以后,也知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所有的繁华热闹、名利富贵,到头来一样是幻影。所以在唱过《留下眼泪前》等歌曲以后,也开始渐渐退出乐坛。但是她并没有做庄重宣布退出领奖之类的姿态,而是把生活的中心转移,渐渐放在从前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事情当中,从普通人的岁月中寻找真正的幸福。
  “不知道在那天边可会有尽头,只知道在这圈中转过顺逆流。”再听她当年的歌曲,真真是百感交集。
 楼主| 发表于 2002-07-06 14: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乐坛世纪回顾!

三.香港乐坛世纪风云人物:8.吕方:沉浮里的真理
有时候,一位好歌手能不能成名,真的也有天意的成分。
  1985年就已经拿到日本人的奖项的吕方是公认的实力派歌手,算起来成名真的也很早——和张学友同一年出道,两个人同样相貌平平,同样拿了当时很有地位的新秀奖,同样靠实力一鸣惊人。而且吕方同无线电视台有合约,演了一些很博人同情的电视剧,成绩不错。
  早在1987年的时候,吕方唱的《每段路》从销量到流行程度,都不比当年张学友的《太阳星辰》逊色太多。现在听《每段路》,依然能感到歌声里的振奋和激情,没有大多数新人摆脱不了的生涩味道。
  1988年的张学友喝酒、颓废,可是一年后却在欧丁玉的扶持下东山再起,凭《每天爱你多一些》成为香港乐坛第一人。但是,吕方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从出第一张专辑开始,他就一直踏踏实实地唱歌,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在许多制作人手里兜兜转转。唱的水准是越来越高了,比如说音乐人伦永亮重新翻唱自己当年的作品,把梅艳芳、林忆莲唱过的歌都演绎出了独特的味道,只要有吕方珠正在前,《不要重播》就显得薄弱。
  每过一段时间,吕方部会有一些好歌推出,使人格外惦记这样一位安静唱好歌的人。《流浪花》、《老情歌》、《不舍得你》等等就是这样不够出众、但是耐回味的好歌。
  有一段时间,人们重新关注吕方,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一段排闻——吕方居然和主演《警花出更》等无数电视剧的无线电视台当家花旦郑裕玲走到一起,个子小小的他和高挑、有气质的郑裕玲成的情侣,是大众眼里不怎么般配的一对儿。
  身为花边新闻的主角,吕方和郑裕玲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从来不在人前说任何有关对方的言论,但是都毫不含糊的为对方说好话,从来共同进退。在人们对这件事情好奇的眼光渐渐疲倦之后,他们不动声色地开始出双入对。就这样,理智的爱情战胜了公众杀伤力很强的窥探欲——君不见,戴安娜就是这样死的!
  现在,听着吕方的精选,歌唱技巧还是不比张学友逊色,但红极一时的歌曲并不多。所以,他时运不济,一直在二线上浮沉,不是没有理由的:仔细想来,这样的结果不是命运,也不是吕方缺乏观众缘,而是他缺少强烈的个人风格,不管歌声多么出色,平凡的相貌加上面目模糊的唱腔,没有理由要求人们牢牢记住。
  想在风起云涌的歌坛出人头地,需要的不仅仅是唱功——吕方就是最好的例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