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53781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255
|
香港为何那么香
--------------------------------------------------------------------------------
近年来,各大电台、电视台的歌坛颁奖礼相继粉墨登场,各位歌手也都拿到了自己过去一年的“成绩单”,记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和Channel[V]音乐台首次携手合办的“新千年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从揭晓结果来看,今年的“华语榜中榜”和往年相比没什么太大变化,虽然内地一线歌手也都纷纷亮相,但总的来说仍是香港歌星一枝独秀,当晚的目光也几乎都聚集在了刘德华、王菲、陈慧琳等几位天王天后身上。于是,让人在叹息内地歌坛不景气的同时,也惊讶于香港那么一个弹丸之地居然“产”出了那么多的优秀歌手和音乐人。
从无到有蒸蒸日上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香港的流行音乐史其实比内地的长不了几年,70年代以前,香港也没有自己的流行歌曲,那时的香港人听的要么是欧美英文歌,要么是台湾小调。直至许冠杰、顾嘉辉等人的登台,以及由他们而造就的罗文、徐小凤、关正杰、郑少秋、甄妮等一代巨星的出现,香港的流行音乐才渐次繁荣起来。总结香港流行音乐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之所以能不断成长并日益成熟,关键在于得力于它的乐坛体制、音乐资源和一部分歌手的实力。
“巨星制”带来辉煌
从乐坛体制来看,香港流行乐坛实行的是极为商业化的唱片业制度以及由传媒操纵的“巨星制”。70年代,宝丽金、EMI、华纳、新力等跨国公司陆续登陆香港;而疯狂的商业“造星”与“追星”运动发展到8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谭(咏鳞)——张(国荣)时代”;80年代末叶倩文、林忆莲两位一土一洋的女歌手闪亮登场,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后”;90年代初,香港传媒更是制造了空前耀眼的“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成为新一代偶像巨星,而其中除了张学友是以唱功见长外,其余三人都是靠英俊外形而脱颖而出。可以说,此时的香港歌坛已不再需要创作人了,甚至也不需要歌手了——只要俊男靓女即可。这一时期的香港流行音乐不仅标志着香港歌坛巨星制的彻底成功,也说明以商业为目的的唱片制度已将香港流行音乐彻底庸俗化了。
主流另类相得益彰
从音乐资源看,尽管香港乐坛的“巨星制”直接导致了超级偶像对乐坛的垄断,但它仍具有极大的包容力,很多不同风格的歌手、乐队,如达明一派、Beyond、林子祥等,他们或跟随欧美流行音乐潮流,或秉承许冠杰、顾嘉辉开创的粤语流行曲传统,虽身处乐坛二三线的位置,却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基础。而1994年、1995年原创歌曲、非主流音乐对沉闷的偶像改编歌曲的“反攻”和对世界性另类音乐潮流的回应的全面成功,以及在此基础上脱颖而出的音乐人刘一达、雷颂德、C.Y.Kong,填词人林夕、周耀辉,歌手王菲、莫文蔚、黄耀明等成为香港乐坛的中流砥柱,更证明了香港流行乐坛蒸蒸日上的秘诀在于:站在离奇的东西文化交汇点,在糜烂的商业沼泽孕育出无穷的融合力和创造力。
老将新秀星星相映
从歌手实力看,香港流行乐坛即便是一些二线歌手,都具有在红磡体育馆开个唱的实力和号召力,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内地歌手所不具备的。而四大天王、王菲、陈慧琳等超级偶像明星的号召力也是任何内地歌手无法匹敌的。在香港,乐坛与娱乐圈是不分你我的商业联盟,演艺偶像是唱片公司、大众传媒与歌迷们争相追捧的对象。同时,香港唱片业的纯熟商业操作,唱片公司深谙歌迷们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不断地进行“淘金式”的挖掘,不惜重金包装歌手、发掘新秀,不论是创作高手、唱将,还是20岁左右的新新偶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一夜暴富”是香港歌坛十分常见的现象———谢霆锋、陈冠希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内地虽然有众多的音乐人才,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包装和宣传,大多歌手都处在半红不紫的状态。
当然,内地歌坛也具备自己的优势——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层出不穷的优秀人才资源,这是内地流行乐的″王牌″,也是香港乐坛无论如何怎样制作和宣传都无法企及的。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内地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音乐生产基地。尤其是北京,从最初的摇滚乐中心,到发起严重打击广州乐坛的新民谣运动,近两三年已经成为大腕云集的名副其实的内地流行音乐中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中国的音乐人将在不断的合作中寻求到中国人喜爱的声音,中国乐坛也将实现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梦想。(苏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