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1
收起左侧

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谈“后梅艳芳时代” (2004/03/0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03-09 17: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午夜星空在 2004/11/13 10:35am 第 1 次编辑]


                     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谈“后梅艳芳时代”
                            2004年03月09日16:14 南方都市报
      4月1日已经不远,那是纪念张国荣逝世一年的日子。可以想象,到时候又会有无数的fans在全球各地纪念他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这将会是个特殊的时间,不仅因为离去的张国荣,还有梅艳芳、罗文……有人说,几位巨星的逝世标志着香港一个辉煌的娱乐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巨星时代的结束。所以,这同样是个再度审视的日子,审视“后梅艳芳时代”的香港演艺人协会,审视“后巨星时间”的香港娱乐界。为此,本报于近日特派记者赴香港进行采访,并将陆续推出“香港.后巨星时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梅艳芳过世后,成龙说:“阿梅不属于香港演艺圈,她是整个香港的。”而在梅艳芳刚刚离去的当天晚上——2003年12月30日,香港演艺人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在成龙公司举行,曾志伟当选新一届会长,张学友、唐季礼等担任副会长。2004年2月16日晚,香港演艺人协会举行春茗兼庆祝成立十周年,出席艺人众多。成龙表示,希望香港可以再度成为“东方好莱坞”。
    近日,本报特派记者赴香港访问了新一届会长曾志伟,听他谈起香港演艺人协会与香港演艺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后梅艳芳时代”的香港演艺人协会,肩负着香港娱乐界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作用。 ——编者

  谈梅艳芳
  像兄弟一样无事不谈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演艺人协会的创会人之一,当年是怎样成立的?
  曾志伟(以下简称“曾”):演艺人协会最早由梅艳芳、许冠文、谭咏麟和成龙发起。我们看到外国有一些保障演员权益的演员工会,觉得香港电影行业这么发达,也很需要一个这样的组织。于是由成龙牵头,从美国带回一些演员工会的章程给大家研讨。继而我们就成立了第一届协会,会长是许冠文。那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拟一份标准合约,保障会员肖像、版权方面的权益。电影公司给演员签的合约只是保障公司的权益,而我们这份合约是从演员利益的角度出发。协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抗暴力行动,反对一些黑社会力量侵蚀娱乐圈。我们也发起过慈善活动。
  记:梅艳芳是上一届会长,她走后,你当选的经过是怎样的?
  曾:那时正要换届,前四年我也忙,今年答应出来做候选人,我票数最高。
  记:梅艳芳那届的活动主要有哪些?
  曾:“茁壮行动”、“1:99行动”、去年年初的北京拜会、刘嘉玲事件。
  记:你是新一届主席,有什么计划?
  曾:想完成一些梅艳芳一直想做还没做的事。因为我离开了几年,现在的筹委会与我们第一届的人已完全不同。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们创会的主旨,不要偏离我们当年创会的初衷。
  记:梅艳芳未竟的心愿是哪些?
  曾:她想做一个大型的交际舞筹款大会。我们5月份会组织一次,完成她的遗愿。年底时会到上海再办一次。
  记:据你所知,会员对梅艳芳的评价如何?
  曾:非常高。敢言、正直,与圈子里的人打成一片,完全不像超级巨星。她患病时也勇敢站出来宣布病情。
  记:你的评价呢?
  曾:我和她是好友,又合作过多部电影。我从未把她当过女孩,像兄弟一样无事不谈。
  谈唐季礼
  他是一个很好的接班人
  记:春茗那天的情况怎样?
  曾:创会十年了,我们把老朋友都请来,大家联谊一番。畅谈一下大家十年来对协会的想法。让我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记:为什么选张学友做副会长?
  曾:他是创会人之一。我们想找创会的那班人,希望他们能够带着新人工作。全是新人是不行的,如果全是旧人,做这么多年也很累了。我们就找到学友这样新旧合一的人。
  记:新会员里哪些比较突出?
  曾:唐季礼,他是我邀入会的。我觉得他是个好的接班人。其他人像叶童、林建明、张达明、梁家辉等,都是对协会工作比较熟悉的人。
  记:许冠文先生为协会做过哪些事?
  曾:他默默做过很多,包括和政府、律师等的沟通。第一届我们的精力主要是放在章程的制作上。他以前是老师,比较有文学修养,他做会长,我们都佩服。他很认真,做什么都要求高。
  记:《鬼马狂想曲》票房很高,听说许冠文又想再拍一部这样的戏,这个消息是真的吗?
  曾:是真的,他想拍戏很久了,今年觉得时机到了。
  记:成龙在这个协会的作用是什么?
  曾:成龙一直最热心。成龙在美国知道加入工会的重要性,他把美国一些工会的资料带回香港给我们看。当初就是他把香港一百多个大明星聚集到他公司,然后把工会的规章讲给大家听的。
  谈协会
  很多工作都由演员义务来做
  记:在香港从来都没有这样一个组织?
  曾:以前也曾有过规模较小的工会。
  记:这个协会的工作人员有多少?
  曾:受薪的只有一个。他只需负责联络和会议纪录等文秘工作。其他的事,都由演员自己来干。
  记:现在会员有多少人?
  曾:800多人。
  记:会址在哪里?
  曾:成龙的办公室。
  记:经费的方式?
  曾:主要通过筹款。
  记:你们保障会员的具体事例?
  曾:帮他们买保险,收不到工钱帮他们出面。发生意外帮他们追讨赔偿。
  记:反黑社会的活动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曾:曾经有些黑社会组织威胁我们拍戏,又到拍摄现场收保护费。我们希望警方重视这件事,就干脆举行一次大游行,直接与警务署长商谈。
  记:你们和政府关系怎样?
  曾:我们和政府关系很好。我们一直联络政府拨地给我们建会址,希望他们支持我们开班教学。这些事正在进行中。去年我们在研究怎么让政府担保我们向银行借钱拍戏。
  谈电影
  少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香港电影业正值低潮,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变呢?
  曾:电影行业缺乏新人,没新导演和新演员。香港有别于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电影只在本地卖就能赚钱。而我们的电影在香港卖,只能赚回三分之一的成本,主要靠外地市场。外地市场一萎缩,香港电影就举步维艰。
  记:现在香港演员纷纷向内地发展,你也接拍过《外来媳妇本地郎》,你怎么看香港艺人北上?
  曾:我觉得以后不会再区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了。现在的电影里常有男主角是香港人、女主角是北京人的搭配。大家都来自不同地方,不过是聚到一起拍戏罢了。香港拍电影的经验多,现在和内地电影人合作,大家都能共同进步。内地电影对“商业性”的把握还不准,如果能和香港多合作,内地电影走向国际就指日可待了。
  记:今年CEPA出台,内地资金进军香港电影业,你觉得好处在哪?
  曾:香港近年电影业的滑坡,在于没有大公司的参与。50年代的国泰、60年代的邵氏、70年代的嘉禾、80年代的新艺城,这些大公司的财力大到可以不用卖片花,所以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拍,起用演员也比较自由,在捧老演员的同时还推出一些新人。外国的八大公司,都是走这种路线。香港近十年来大公司少见。只能靠一些独立制作公司。片商们看《无间道》大热,就大拍卧底戏,看《英雄》大收,就蜂拥而起拍武侠片。长此以往就少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记:你怎么看《无间道》现象?
  曾:我觉得《无间道》是香港电影的一枚强心针。这代表港产片还是有水准。它将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
  记:你对《江湖》的投资是否受《无间道》的影响?
  曾:这两部电影并不同。《无间道》是警匪片,《江湖》是描写兄弟情谊的电影。《江湖》反而是受了韩片《朋友》的影响。香港人老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我最想拍一部戏,让它代表2004年的香港电影。我希望我能到欧洲到美国,告诉他们,这就是2004年的香港电影。
  谈未来
  完成阿梅遗愿,培养接班人
  记:去年张国荣、梅艳芳的逝世,有人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始。
  曾:这四个人,包括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陈百强都是属于舞台的。他们在舞台上如鱼得水。这四个人的去世,香港娱乐界就再难找到在舞台上拥有如斯魅力的歌手。(他们的离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记:对新时代你有什么展望?
  曾:随着香港回归,大家都很注意在内地的发展。和电影一样,做音乐也需要与内地的沟通。两地交流,让更多内地人接受香港歌曲。让新一代唱出新风格,来代表新纪元。
  记:接替梅艳芳做主席,你有没有一种打开新局面的责任感?
  曾:首先我要把梅艳芳没完成的事情做完,然后培养接班人。今年是我们的筹款年,去年因为SARS很多事情搁置了,今年就要多筹经费。我们也正在和内地一些机构商量制作一些电视电影。
  -独家专访
  查小欣:香港20年内都不会再有巨星了
  记:有人说,去年几个巨星的逝去,是香港一个娱乐时代的结束,你怎么看?
  查:我也这么说。罗文、张国荣、梅艳芳他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星,他们的离去,整个八十年代都失去了。他们的歌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现在就算有人唱也没人听,再不会成为时代金曲。
  记:那时的香港确是一个起飞的年代。
  查:他们花尽心思去钻研歌。而且词作也很有水准。
  记:去年左麟右李的出现,是不是香港人对旧时代辉煌的怀念呢?
  查: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在歌坛缺少人才。像林忆莲、陈慧娴这些能唱之人,现在都出来唱歌。去年SARS期间,最好卖的是精选金曲,环球唱片出版的《爱情蒲公英》卖了12万张,大家都想不到有这么好的成绩。各大唱片公司见出精选能挽救销量,不如把谭咏麟推出来。大家都说谭咏麟成就了李克勤,其实是李克勤帮了谭咏麟。
  记:左麟右李是新旧搭配的典范,也给人很多新启示。
  查:谭咏麟在一般歌迷中被认为是上一辈的歌手。而李克勤虽然出道十年,但他保养得好,让人觉得他是年轻人,年轻人也认同他。年纪大的人买票看演唱会的并不多,如果不是老四大天王,他们是不会买票去看的。而李克勤吸引了一群年轻人去看演唱会,这就结合了两代观众的力量。
  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又有什么新气象?
  查:唉,好像还没什么。香港乐坛都在担心。以前我们听一张碟,可以听三四个月,然后才会有新歌面世。现在大家都跟风出碟,听都来不及,消化不了,音乐人也未必有足够时间去做。不能说歌手不努力,只是唱片公司和市场不给时间去唱自己的歌。以前的歌手早在演唱会前一个月就闭关练气、练跳舞、健身。现在的歌手在开秀前三天,还在做其他事。明星们没时间去进修,很快就江郎才尽了。这样怎能做屹立不倒十几年的巨星呢?所以梅艳芳与张国荣一死,我就说香港二十年内都不会再有一个巨星了。
  香港演艺人协会背景
    香港演艺人协会是非营利组织,1993年8月选出临时筹备委员,由成龙出任临时召集人,许冠文、周润发为副会长。1993年8月25日举行第一次临时筹委会,经过商议及投票,正式命名为香港演艺人协会(Hong Kong Performing Artistes Guild)。1993年12月12日,该协会举办第一届会员大会,宣告该协会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经投票诞生。
  保障艺人权益事件回放
  1998年香港演艺人协会与业界属会发表联合声明,驳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指香港演艺界为黑社会组织所操纵的不实报道。
  1999年加入“打击盗版大联盟”。
  2002年就会员陈宝莲的遗体为不良传媒偷拍刊登一事作公开声明,并与新闻界专业团体跟进,为逝者保存尊严。
  2002年就不良传媒刊登女星裸照事件推动及筹组一连串“天地不容”谴责行动。
  慈善活动回放
  多次以协会名义捐赠衣物给华东水灾及云南灾民。
  1996年成立红十字会PAG义工队,长期参与红十字会各种慈善活动。
  1999年发起“香港演艺界921传心传意大行动”,筹款赈济台湾大地震灾民,共筹得港币1600多万元。
    梅艳芳生前致力推动的两大慈善基金“四海一心”及“茁壮行动”。“茁壮行动”于SARS期间成功筹得逾2000万善款,帮助受SARS影响的家庭。在《1:99音乐会》上,梅艳芳说:“虽然没有东西是完美的,可是我们有一颗完美的心。”
    始终有人认为娱乐圈是一个充满明争暗斗的行业,还有人觉得做艺人很容易,不需要专业。而我心里总有个愿望——所有拥有专业操守的工作者都能获得尊重。
    这个行业的演出寿命往往有赖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没有因年资而可获按时累增的报酬,也没有退休金及医疗福利,既然许多行业也自组协会为行内人谋福利,我们为什么不组成一个协会,达到互助交流的目的呢?
              [color=#DC143C]美好的明天,有赖我们一同携手创造。
  -历届会长感言
许冠文(第一、二届会长):做行内最可爱的傻瓜
  “只有傻瓜才会做演艺人协会的开荒牛,不过他们也是我们行内最可爱的傻瓜。”这句话是我在第一次会员大会的开场白。在任期内,我面对许多内心斗争,因为数百位会员来自歌、影、视、播不同的演艺阶层,各有所需,我一方面既渴望会务可以迅速拓展,为会员谋福,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打稳根基的压力。幸好,有一班满怀诚意的傻瓜不停地努力。我们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做好演艺人协会,使艺人不再是一盘散沙,更希望下一代艺人可拥有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成龙(第三、四届会长):所有艺人应该团结起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协会?还有人觉得,就让艺人各自埋头苦干又有什么不妥?
    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要同行如敌国还是守望相助?演艺人无可避免地要竞争,但可以选择在竞争中互相践踏还是提携。如果我们选择守望相助,选择在竞争中互相提携,选择彼此间以友爱取代敌意的话……所有艺人便应团结起来。香港要有像外国一样的工会制度还要走很长的路,但如果连一个能代表演艺人说话的组织都没有,那么就是连起步的机会也没有。
梅艳芳(第五届会长):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始终有人认为娱乐圈是一个充满明争暗斗的行业,还有人觉得做艺人很容易,不需要专业。而我心里总有个愿望——所有拥有专业操守的工作者都能获得尊重。
    这个行业的演出寿命往往有赖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没有因年资而可获按时累增的报酬,也没有退休金及医疗福利,既然许多行业也自组协会为行内人谋福利,我们为什么不组成一个协会,达到互助交流的目的呢?
  美好的明天,有赖我们一同携手创造。(本报特派香港记者李怀宇实习生万子君)
 楼主| 发表于 2004-03-23 15: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谈“后梅艳芳时代” (2004/03/09)

                                对歌坛来说无所谓先后 只有存在
                                   2004年03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张超

      张国荣梅艳芳之后,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谈论香港歌坛的“后巨星时代”。但是我不由得想到,在“巨星”出现之前呢?也有歌坛,那是不叫“坛”,或许叫“场”吧;歌星也不叫“星”,叫“角”;甚至红火的也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戏曲”。当一代名角老去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大批人伤感落泪,为了一个不能复制的时代呢?

    毫无疑问的,没有什么“后××时代”,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缅怀。就像没有什么“前苏联”一样,唐诗辉煌之后是宋词,没人会把那个时代叫“后唐诗时代”。每个时代的巨星都只能存活在那个背景里,就像梁文道说的,他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想起他,我们就仿佛回到那个时代,或者,提起那个时代,就浮现出巨星的影子。

    我们不可能因为那个人的离去而抹煞掉他与他创造的辉煌的时代血肉联系;同样地,我们也不会因为那个人的存在,而忽略掉后来者的努力。许冠杰复出歌坛,罗大佑一再登台……他们既是旧有的“歌神”、“教父”,又是活的歌手,我们不会因为他们今天的退步而强行弹劾掉他们头上顶着的桂冠。

    对于歌坛来说,无所谓先后,只有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