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6|回复: 9
收起左侧

[转帖]涼風有信 ──《客途秋恨》的文學閱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02-08 20: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红版,原作者小不可《凉风有信》——《客途秋恨》的文学阅读

本文初稿曾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讲座宣读,摘自《情迷家国》,作者陈国球,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

涼風有信
  ──《客途秋恨》的文學閱讀


  陳國球

一、涼風今昔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文化傳統就好比輕輕吹拂的微風,好比天邊灑落的明月,與我們的先祖、父母,以至我們自身,一同渡過悠悠歲月。偶爾回首,才醒覺其間的色相聲痕,歷歷淅淅。《客途秋恨》,大約兩百年前出現的一曲南音,憑借涼風秋月,一直飄蕩到今日的香港;盡管曲中的紅豆西風與大眾關懷的科技經濟,似乎沒有半點關涉,但其間的纏綿游絲卻時時在日照下閃映。在九十年代回歸前夕,董啟章的一篇〈永盛街興衰史〉,就以《客途秋恨》的曲詞來作為港人文化身份追尋的小說骨架; 還有為香港的身世立碑的施叔青,也在《她名叫蝴蝶》一書中,找個縫隙讓黃得雲啟齒唱一段「況且客途抱恨對誰言」的南音。 在八十年代前途一片迷惘的時日,張國榮扮演的十二少在電影《胭脂扣》中,與梅艷芳演的妓女如花,就以「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的曲文,開展一段淒迷情孽,哀歎然諾無憑、死生難共。 如果我們稍稍掀揭香港過去的日子,更會見到這首南音曾經掀動的風流。從二三十年代開始,不斷有伶人和瞽師在妓院、茶樓,或者廣播電台公開演唱,更多次灌錄成唱片; 又最少先後三次拍成電影,分別由薛兆榮、白駒榮,和新馬師曾主演繆蓮仙一角。 五十年代還有畫家潘峭風製成風格清疏的畫幅,伍百年又據曲文演義為小說,刊於《自然日報》副刊。 可見這首南音在大半個世紀以前,已在多種媒體間穿梭變奏。由此積漸成文化的遺傳因子,雖然潛隱在日新月異的聲光屏障之下,但水流不息,在不同的時空隨時浮現於我們的意識世界,甚至不需要假借虛偽的懷舊風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鞍華在她的「類自傳」電影中借用「客途秋恨」的舊題渲染悒鬱的情懷,片中白駒榮的一曲南音就不經意地與劉禹錫《烏衣巷》並置,好比一勺破碎的流光; 張錯在二千年追悼詩人朋友陳本銘,也以「秋聲桐葉落,衰柳鎖寒煙」的曲文敲響懷人哀歌的音符。 今日和過去,就由這許多偶遇和餘韻如線相連。這就是「文化關聯」的一種表現。

  長久以來,《客途秋恨》一曲除了成為黎民大眾娛樂魂性的消費品之外,更因為「曲辭悽艷,行筆搖曳多姿」,「反覆頓宕之妙,有如欲墮還飛絮往來;寫纏綿眷戀之情,恰似鑪香靜逐游絲轉」, 深受「文人雅士」的愛惜;更有不少學者分別從本事、作者,以至版本、音樂曲式作過深入的研究。 我們都知道,南音本是一種表演藝術,其中文辭音樂(尤其唱腔技巧)都非常重要;如果割裂處理,只能得其一端。然而本文還是選擇從文學角度,對曲詞文本作出細讀分析;主要是因為筆者個人的專業訓練使然。筆者有興趣了解這首嶺南「雅曲」是否經得起正規的「文學分析」,為甚麼受到「文人」屢屢推許。至若這番考察能對將來的綜合研究稍有助益,則是額外的收穫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南音與《客途秋恨》

  廣東南音是在「木魚」和「龍舟」的基礎發展出來的說唱歌體,主要以絃樂拍和,用粵語撰寫曲詞和演唱。所謂「南音」是相對於「桂林官話」或「戲棚官話」而言。南音的類別,一般分為「地水南音」、「戲台南音」和「老舉南音」,而以「地水南音」為正宗。「地水」本是卦名,因為過去城鄉不少盲人從事占卜,所以把卦名轉為盲人的別稱。唱者男的稱為「瞽師」,女的叫「師娘」。 從內容而言,南音可分「雅曲」、「俗曲」,和「諧曲」。所謂「雅曲」就是以曲中文辭典雅優美為特徵。這些通俗的說唱文體中出現典雅文辭,當然是文人參與的結果。在中國文學傳統之內,文人為主的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融合的例子,並不罕見。《客途秋恨》可說是近世出現的一個典型例子。

  《客途秋恨》曲文中說:「小生繆姓蓮仙字。」所以前人多據此判斷這首南音的作者是繆蓮仙。繆蓮仙名繆艮(1766-?),字兼山,因為仰慕李白,故又號蓮仙子。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工詩文,「尤工小詞,錦口繡心,別具風流,有元人氣味」,著有《文章游戲》四編。繆蓮仙的科舉路途並不順暢,為了謀生只好奔走於燕、齊、越、吳、閩、皖、豫、粵之間。在廣州時遇上珠江河上花舫的名妓麥秋娟,結下一段情緣。 因此曲中講述繆蓮仙與妓女麥秋娟的故事,似乎有其現實中的本事。然而近時不少學者又對繆艮為本曲作者的講法有所懷疑,其他被疑為作者的有張維屏(號南山,1780-1859)、宋湘(號芷灣,1756-1826)、葉廷瑞(字瑞伯,1786-1830)等,而以葉廷瑞作的講法最受認同。 作者誰屬或者有助我們進一步聯結現實的歷史世界和虛構的想像世界,卻不是我們穿越兩個世界的必要條件。 從本文的立場來說,我們要面對的不外是以南音的音樂和唱詞演繹出的一個二百年前的愛情故事。

  這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在秋天明月夜,繆蓮仙於作客途中的孤舟之上,回想年前在一次旅途中邂逅青樓妓女麥秋娟;二人在中秋之夜訂情,綢繆繾綣共兩個月。因為同行朋友催促上路,蓮仙只好與秋娟分手。臨別時相約日後再會,兩心不變。如今已是一年後的秋天,因為有賊兵作亂,兩人不單未能重聚,而且書信斷絕,消息阻隔。由於人又在客途,倍增傷感,心中牽掛愈多,種種擔憂恐懼浮現腦海,於是越想越愁,不能休止。這就是通行「全本」中〈上卷〉的情節。《客途秋恨》尚有〈下卷〉,補敘兩段往事:一是回憶兩人共聚期間,蓮仙偶爾填詞,寫到陳後主於國破城陷之際與二妃躲藏於胭脂井底的故事;秋娟既同情陳後主情真,也批評他荒廢國事。因此,蓮仙覺得她雖是「女流」,也曉得「興亡事」,真是「梅花為骨雪為心」──十分高潔,又有智慧。另一段插曲說他曾想過要帶麥秋娟離開青樓,但是他沒有足夠的金錢替她贖身;又想過仿效李靖和紅拂女乘夜私奔,卻又害怕沒碰上「虯髯客」,被發現後會有危險。兩段情節一是對男主角的才華和女主角的性情加強刻畫,另一是對「小生」雖「多情」卻未能如願作進一步解釋。這兩個片段對整個故事的情節並沒有新開展;故此有懷疑〈下卷〉是別人續作,也有說是作者在完成上卷以後,隔了一段相當的時日再寫下卷。 事實上,〈上卷〉的情節已相當完整,後來有些演唱者只唱這部分。白駒榮另有一個錄音節本,以〈上卷〉為基礎,略作刪削,再加入〈下卷〉「填詞偶寫胭脂井」的部分,並稍稍更動全篇的收束,成為今日最流行的一個版本。

  下文主要以〈上卷〉為分析重點,只在有需要的地方,再以〈下卷〉和白駒榮的節本作補充;曲詞主要以瞽師李南的錄音本為據,再參考杜煥1974年8月19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的場刊所載,以及簡又文在〈「南音」之王〉一文的校訂本。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抒情定向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繆姓蓮仙字,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見佢聲色與共性情堪讚羨,更兼才貌兩相全。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

  這一段就是從石竣到簡又文、梁培熾都以為俗人所加,「原曲」所無的部分。他們認為「原曲」實以「孤舟岑寂晚涼天」開始;前面這些「自敘」部分是蛇足,與「原曲」文字相較,水準更有所不及。 然而,在以耳口相傳或者手抄流通的民間文學的世界中,所謂「原本」只有神話的意義。曲詞開篇這幾句非常傳誦,在可知的演唱版本中一直有保留;甚至可以說「涼風有信」幾句已經成為現今本土集體文化記憶的一個重要符徵,不會因為學者們否定它的「真實性」而消失。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這一段視為全篇的序論。「涼風」、「秋月」寫景;再由景而情──「虧我思嬌情緒,好比渡日如年」,繆蓮仙的情感由思念麥秋娟而起;這番思念,讓他的日子很難過。這是點題。接著「小生繆姓蓮仙字」等句,確是「自報家門」的民間傳統。這幾句主要是解釋性的「敘事」;在「抒情」層面或者不重要,但「情」的主體和對象卻因此而得以碇泊:這是才子繆蓮仙與青樓中才貌雙全的麥秋娟的戀愛故事。

  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夕陽照住個對雙飛燕,斜倚蓬窗思悄然。耳畔又聽得秋聲桐葉落,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我呢種情緒悲秋同宋玉,況且客途抱恨你話對乜誰言。正係舊約難如潮有信,新愁深似海闊無邊;觸景更添情懊惱,虧我懷人愁對月華圓。

  在序論以後這一段曲文,為全篇的情緒定向,我們見到的是揮之不去的秋恨。 當中設定了曲中世界的「景」與「情」,而「情」與「景」互相作用,情緒和氣氛就被濃濃的渲染出來。

  先是秋景:「涼天」、「秋聲」,承接上文的「涼風」、「秋月」,指向中國文學中的「悲秋」傳統。杜甫說:「搖落深知宋玉悲」(《詠懷古蹟五首》之二),曲文說:「我呢種情緒悲秋同宋玉」,就是要跟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文人傳統相啣接。篇中描寫季候轉換中植物凋零變化,如「桐葉落」、「衰柳」,正是宋玉的「草木搖落」,好比杜甫所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登高》),是「悲秋」的「客體關聯」(objective correlative)。「秋聲桐葉」、「平橋衰柳」,在「晚景」、「夕陽」的映襯下,諸般愁懷,種種消沉,由「鎖寒煙」一句籠罩,有若李後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一個「鎖」字把宋玉以還的一切悲哀愁緒緊緊鎖住,不得遁逃。

  再而是孤舟:「孤舟」是實寫「客途」所處身的環境,然而「岑寂」一語,就把「抱恨」的情緒附托在「孤舟」的象徵意義之上。在大海之上,一葉孤舟只會顛簸不定,好比作客的旅人飄泊於在天地間,找不著歸宿。這種飄零的感覺,自然擴大增強寂寞的思緒,於是「思悄然」,於是「抱恨」,於是「新愁深似海無邊」。

  這都是由「景」生「情」。我們還見到「景」因「情」變,以主觀的情緒渲染景物,以致「樂景生哀」。例如「雙飛燕」、「月華圓」都指向歡娛美景:前者好比情人把臂同行,後者是團圓重聚。但在「斜陽」之下,「懷人」之際,當前美景變成反諷,「觸景」只能「更添情懊惱」。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回憶:哀愁情緒的源起

  記得青樓邂逅個晚中秋夜,共你並肩攜手拜月嬋娟,我亦記不盡許多情與義,總係纏綿相愛,又復相憐。共你肝膽情投將有兩個月,又點想同群催走要整歸鞭,幾回眷戀難分捨,都只為緣慳兩字拆散離鸞,個陣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嬌呀,你杯酒臨歧同我餞別,在個處望江樓上設離筵。你重牽衣致囑個段衷情話,叫我要存終始兩心堅。今日言猶在耳成虛負,屈指如今又隔年。

  上文訴說「懷人」,說「天隔一方難見面」,然則繆蓮仙與麥秋娟之間的是哪一種感情呢?讀者的問題就以「圓月」引發的回憶去解答。曲中世界由「懷人愁對月華圓」與「中秋月」剪接相連,於是從「現在」過渡年前的「過去」。二人的邂逅正值中秋夜,「並肩攜手拜月嬋娟」,屈指一算,又已隔了整整一年。

  這一段回憶是當前所有愁緒的根源,曲文的敘寫非常用心,而且變化多端,可說寓敘事於抒情。以故事情節來說,這段「過去」可分三節:一、年前中秋邂逅;二、共處兩個月,過著纏綿繾綣的生活;三、因同行朋友催促而離開,二人分手話別。然而三個環節的鋪寫卻有詳有略。

  相對來說,邂逅的部分有比較清楚的敘寫:何時何日,在何處相遇,以至定情拜月,都有近似「同步」的敘述。再而是分手的情節,敘述更見仔細,原因經過一一交代。然而,中間兩個月二人纏綿相愛的情況卻只匆匆帶過,甚至有許多「省略」、許多空白。其實愛情故事的重心是兩人的愛情,曲文卻用了「約縮」的敘述方法,只說「記不盡」許多情與義。那些情與義到底是甚麼呢?曲文的補充是:「總係」纏綿相愛、「又復」相憐。總而言之,兩個月裏二人「肝膽情投」。這些話全都概括抽象,讀者只能想像意會。

  最後分手的情節如果用同樣「約縮」的手法來敘述,大概一句便足夠了。可是這裏鋪寫的文字卻不少。當然其間的敘事詳略還是有參差的,例如說「同群催走」所以繆蓮仙要離開麥秋娟,但曲文沒有說明具體的原因。為何有人催促便要離開?蓮仙是否有自主的機會?以後重臨有何困難?都沒有解釋。他唯一的理由就是「緣慳」,用緣份來解釋這次分手。至於話別的實況過程,曲文卻有淋漓盡緻的刻畫。先以「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兩句寫情景的淒美,然後以「杯酒臨歧」、「望江樓上」兩句交疊反覆描述餞別的場景;就在這種反覆的鋪敘中,時間仿似「滯停」不前,而離情別緒就在這段停頓的光陰中瀰漫。於是,要「存終始」、要「兩心堅」等等體己話,甚至具體細節如「牽衣致囑」,都能捕捉網羅。

  曲文詳於一日的「杯酒臨歧」,卻疏於兩個月的「纏綿相愛」,原因何在呢?因為相對於「纏綿相愛復相憐」,「天隔一方難見面」是觸發當前「秋恨」更直接的因素。當然兩人間「許多情與義」是「幾回眷戀難分捨」的基礎,曲中出現「記不盡」、「總係」、「又復」一類的「留白」方式,已經給讀者相當的想像空間。至於分離部分則以反覆的描寫來延宕回憶,細緻之處連「牽衣致囑」的具體情況都加描寫,因為昔日的「衷情話」,是當下「言猶在耳成虛負」的遺憾感覺的催化劑,能夠烘托全篇的氣氛,讓我們體會「舊約難如潮有信,新愁深似海無邊」的感喟。這是根據「抒情」的需要,來決定「敘事」的策略。

  這段曲文還有一處值得細意琢磨的,就是「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一聯。我們可以用中國詩學傳統中的「情景交融」來說明。「淚灑」當然是悲哀的情緒,「情牽」更是情緒的向外延伸。「西風」、「古道」本來是寫景,卻讓我們聯想到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由是眼前景又充滿了斷腸的悲哀。「紅豆樹」是實景,但紅豆相思,景中寓情。「白榆天」大概也是當前景象。「白榆」指天上的白榆星,樂府詩就有「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之句(《隴西行》);白榆星閃爍於秋夜長空,容易牽動懷人的愁思,唐詩「不堪鳴杼日,空對白榆秋」(楊衡《他鄉七夕》),就是以秋夜星空烘染兩地相思的悵惘。因此,「白榆天」在這裏的用意應是指涉分離之後的哀傷情緒。「淚灑」、「情牽」一聯,融情於景,文辭淒美,成為全篇抒情聚焦的地方;不少歌者唱到這兩句,都會特別用心演繹。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現實困厄與超現實的解脫(一)

  自古話好事多磨,從古道,半由人力半由天。是以風塵閱歷崎嶇苦,雞群混跡暫且從權。請纓未遂終軍志,試馬難揚祖逖鞭。只學得龜年歌調唐宮譜,遊戲文章賤賣錢。只望裴航玉杵諧心願,藍橋踐約,去訪神仙。個陣廣寒宮殿無關鎖,何愁好月不團圓。

  上一段的回憶世界,透過曲文中「言猶在耳」與「屈指如今」的聲音和動作,以蒙太奇的手法,回到客途孤舟的當下。然而曲中主體的思緒並沒有停泊於目前,繆蓮仙的意識又由「現在」出發,回顧一己「過去」的生涯。

  這一段曲文的寫法亦有其特色。先是以總結的方式──「自古話」、「從古道」,說明自己的人生旅途崎嶇多蹇。然而繆蓮仙昔日究竟遭際如何,碰上哪些困厄,我們卻不能從曲文中看到。曲中以密集的事典──終軍請纓、祖逖爭著先鞭、李龜年流落江南、裴航藍橋踐約等等,把我們引領到現實以外的另一個空間。

  終軍是漢武帝時人,當時南越王與漢和親,漢武帝欲令入朝,終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祖逖與劉琨於東晉時皆有志北伐,劉琨曾寫書給親舊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這兩個典故指的是建立功業的志願,但在繆蓮仙而言卻是志「未遂」、鞭「難揚」;功名未就,往後就好比李龜年的流落民間。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樂工,開元天寶間,為玄宗賞識,又常於王公大臣府第中演出,自己在東都洛陽也建有大宅;但安史亂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 李龜年的升降浮沉,文人往往感同身受;文章本是「經國大業」,但在沉淪的時日,只能撰作「賤賣錢」的游戲文章。

  現實世界的繆蓮仙,自覺空有才華,卻有志未伸,而至「混跡雞群」。這許多囷頓潦倒的閱歷,都隱匿於典故建構的歷史裏面。我們想到,會不會是蓮仙刻意迴避現實,故意疏離不如意的記憶呢?曲文沿此由現實世界過渡到歷史的言說世界,以下更進一步的轉入傳奇神話的世界。裴航踐約之事,正是唐代傳奇中的神仙故事。裴航為了要娶得藍橋驛旁的美人雲英,四處訪求玉杵臼,終於得償所願,最後共成神仙。 這個典故大概指向繆蓮仙在現實世界的一個希望,希望與麥秋娟共同生活;但現實卻沒有讓蓮仙如願,故此只能在神話的想像世界去達成這個願望。

  本段的重心在講繆蓮仙前此的人生旅程如何崎嶇坎坷,事業不成功,文章只能賤賣,又不能庇護自己所愛的人,事事不如意。表現在曲文的敘述體之上,就是主體的意識漸漸遠離現實;先走入歷史的世界以疏離現實的自己,再把心內最大願望寄託於神話的世界。言外之意是:現實的困厄,只能在超現實的層面得到解脫。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現實的困厄與超現實的解脫(二)

  點想滄冥鼎沸鯨睨變,個的妖氛海漫動烽煙。是以關山咫尺成千里,縱有雁札魚書總渺然。今日聽得羽書馳牒報,又話干戈撩亂擾江村;個陣崑山玉石也遭焚燬,好似避秦男女入桃源。嬌呀,你紅顏命薄定會招天妒,重怕賊兵來犯你個月中仙。嬌花若被狂風損,玉容無主,倩乜誰憐。你係幽蘭不肯受污泥染,一定拼送香魂玉化煙;若然艷質遭兇暴,我願同埋白骨伴姐妝前。或者死後得成連理樹,好過生前長在奈何天。重望慈航法力行方便,把楊枝甘露救出火坑蓮;等你劫難逢凶俱化吉,個的災星魔障兩不相牽。

  這一段又回到現實的困厄;但不再是個人的困苦,而是時世的荒亂。「滄冥鼎沸鯨睨變」點出實際環境。動亂帶來消息的阻隔,書信不通。於是繆蓮仙與麥秋娟之間「關山咫尺成千里」,彼此的分隔,已不僅是空間上的距離。以下,我們看到蓮仙只能從間接的方式去理解秋娟的境況。從「今日聽得」、「又話」等輾轉傳來的話語,蓮仙只知秋娟處於兵凶戰危、百姓四處流離避難的險境。

  在消息隔絕的情況下,我們又見到繆蓮仙大大發揮他的想像能力,把心理上的困境,投射到推想中的麥秋娟世界:他肯定「紅顏會招天妒」,所以賊兵會侵犯無助的秋娟;他又相信「幽蘭不肯受污泥染」,一定「拼送香魂玉化煙」。壓迫感在想像中一層一層堆疊加重:由失去秋娟消息,想到秋娟身陷險境,再變成賊兵侵犯,秋娟拼死反抗而身亡,在繆蓮仙的腦海一一幻設。

  也就是在幻設的層面,繆蓮仙尋求他的解脫方法。首先,他假設秋娟「艷質遭兇暴」,玉殞香銷;他就想像自己「同埋白骨伴姐妝前」。死,是解脫,是避過現實困厄的一種方法;因為「死後得成連理樹」,在另一個世界應該找到共聚的可能,勝過在生之日的無由見面,好比「長在奈何天」,不得排遣。

  可是,在還沒有任何實際行動之前,蓮仙又轉了念頭;「重望慈航法力行方便」,再次轉入神話的世界,期待超自然的力量的出現:如果有觀音菩薩用「楊枝甘露」,將火坑(佛經裏的三惡道之一)中的秋娟救出來,「災星魔障兩不相牽」,就是最好的解脫了。所謂「慈航法力」在現實世界中有沒有實際的指涉呢?我們無法得悉。看來這不過是繆蓮仙心中的一念而已。

  這一段曲文鋪寫的動作和場面,是全篇中最熱鬧、最富動感的部分:有賊寇興兵、百姓流散,紅顏抗暴而命喪,甚至慈航法力的施展等等,足以成為一篇敘事體的高潮。然而細思之,我們發覺所有動力只在這位「多情小生」的心內翻騰。思想與行動之間,顯然隔有一重深淵。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結局:徹底的失敗

  虧我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綣戀。嬌呀,但得你平安願,任你天邊明月照向別人圓。

  上面說的一念,很快又被新的念頭取代。新構想是:但求所思念的人平安,就一切都可以接受:「任你天邊明月照向別人圓」。這樣一來,繆蓮仙就把先前的意念全部推翻了。先前的想法是爭取與秋娟重聚,盡量設想解救她的方法;即或在生之時不能完成願望,死後也希望互成連理樹,枝葉交疊的一同生長。許許多多的思量,到了最後一刻,就是放棄;因為自己無力,只好寄望他人可以照顧自己的所愛。換句話說,就是放棄了重聚的想法。說來好像「溫柔敦厚」,其實是畏縮自卑。繆蓮仙就像許多傳統的文人,只會空想,不敢或者無力實踐,所以只會在客途哀歎:「虧我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綣戀」!
 楼主| 发表于 2007-02-08 20: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結語

  以上從文學角度分析《客途秋恨》最重要的〈上卷〉,分別探討過本篇如何在敘事架構上設定抒情的方向,以至在抒情主導下的情景措置和敘事策略。本文後半部比較集中處理曲中故事世界的主要行動人(agent)的心理變化及其言說的對應。這兩部分的分析是試圖揭示《客途秋恨》作為文學文本之所以特別受到「文人」歡迎的原因。

  「抒情」主導以及「情景」措置,是中國文學傳統中最廣受重視的環節;《客途秋恨》一曲的文辭和筆法,在在顯示出其足以廁身文學之林而無愧色的素質。另一方面,這一曲南音的主角繆蓮仙,其思其行,又具備傳統文人在不得志時的典型風格:懷才不遇,有志難伸;幸得紅顏憐才愛惜,於是由「愛情」肯定自己「文章」的價值。假若「愛情」不能圓滿,尚有「文章」還可哀詠招魂,由是「文章」又可以彌補足「愛情」的遺憾。「愛情」「文章」,因而有最佳的結合。作為聽眾或者讀者的「文人」,很容易在這一曲南音中找到自己的需要,由是《客途秋恨》就吟唱不絕,一直流傳下去。
  
  附記: 本文初稿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2000年11月)宣讀;又撰稿過程中,香港中文大學陳守仁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危令敦教授兩位曾惠賜相關資料,謹此致謝。
发表于 2007-02-08 20: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看这南音《客途秋恨》
好奇怪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02-12 09: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哥唱的其实是流行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