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6|回复: 23
收起左侧

佛教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07-09 17: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佛教起源
佛教為印度釋迦牟尼於西元前六世紀時所創立。西元前三世紀中期(戰國晚年),是印度佛教的盛世,摩揭陀國的阿育王派了不少高僧,四處傳教,其中有北至中亞大夏的。大月氏西徙,征服大夏,遂與佛教接觸。
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東來,其中有一位博士弟子(太學生)曾跟他受浮屠(佛)經。光武子楚王劉英既好黃、老,亦祠浮屠,並優助沙門。劉英之兄就是明帝,曾遣蔡愔等往大月氏,寫浮屠遺範,於永平10年(西元67年)回到洛陽。天竺(印度)沙門攝摩騰、竺法蘭同來,特為建立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此為中國譯佛經之始。此後西域僧人,來者漸多,譯出佛經將近400卷。
佛法與老子的精神有幾分相近,所以崇老的亦兼尚佛法,浮屠與老子往往並祠。東來僧人或亦樂於依附,以謀便利。不過在東漢時代,佛教的勢力並不甚大。
佛教的盛行: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在中國已相當盛行。此時佛教已擺脫道術,而與玄學合流。當時一部分佛學家,甚至直接用玄學家有、無、動、靜、有為、無為等觀念。此類佛學家,直可視為玄學中的一派。如僧肇便是此類佛學家的傑出人才。他的「物不遷」、「不真空」諸論,是代表性的作品。由於佛教與玄學的合流,談玄學的士大夫,對佛教乃大為激賞,佛教遂流行於士大夫之間。
印度、西域僧侶的東來與中國僧侶的西行求法,為此一時期極顯著的事實。當時的中印交通,海道由廣州放洋(或由安南、或由青島),經爪哇、錫蘭等地而達印度。陸道經西域、踰蔥嶺,越帕米爾高原、阿富汗斯坦入迦溼彌羅。這兩條路,皆須經歷無窮艱險,而馳行其間者,前後數百年,絡繹不絕。流沙跋涉,風濤萬里,或偃仆途中,含恨以歿,所志未申,事蹟不彰,甚至姓名湮沒,與草木同腐。言及此,不能不對他們起無限的敬意了。當時東來者大抵先至涼州,由涼州東下至長安、洛陽,或由涼州南經巴蜀,東下江陵,以達江東。如取道海上,則經廣州或青島,以至中國內地。至於東來的人數其著名者約有數十人,則已不可考,其中鳩摩羅什是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中國僧侶銳意西行,自晉朱士行開始,迄於隋初,其能稱為高僧而有姓名可稽者,亦約數十人,失傳者蓋不可勝計。其中以東晉佛僧法顯最為有名。他自長安西行,經30餘國,至中天竺(今印度北部),遊學數年,自海道返國,攜回經甚多。法顯是中國僧侶直接留學印度攜經而返的第一人,與唐代的玄奘,可以前後輝映。
譯經的風氣,此一時期,已極為盛行。翻譯佛經,係自漢開其端,惟彼時所譯甚少。自魏晉以後,其風趨盛。如法顯歸國後,即從事於翻譯事業。鳩摩羅什尤其是一位最傑出的翻譯家。他到長安後,指揮門下名僧數百人,在八、九年中(402-409年),譯出經論300餘卷。其譯筆明白曉暢,打破當時的駢儷文體,創出一種樸素流利的文體,不加藻飾,自有真美。其他著名的翻譯家極多。唐代譯經事業鼎盛,皆奠基於此。至於有關佛經的注釋與譯者,此時期出產的作品,也頗可觀。如道安(晉人)即是注釋佛經的始祖。將晦澀難讀或卷帙太繁的佛經譯文,加以注疏與解釋,極有利於佛教的流行。
大乘佛教在此一時期的發展,尤有其重大的意義。佛教在印度,以小乘為正統,大乘為閏位。輸入中國後,小乘流行時期甚短,兩晉以降,大乘即盛行。道安、鳩摩羅什所傳的佛教,都是大乘。小乘專修個人,大乘兼渡他人;小乘不談形而上學(即哲學),大乘側重哲理研究。
佛教輸入中國不久,即擺脫印度傳統,富有哲學色彩,而逐漸減少宗教意味。這不能不算是中國文化一種特殊精神的表現了。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君主,不少是佛門弟子,南朝如宋明帝、齊明帝、梁武帝等皆篤信佛教。梁武帝信之尤篤。史載其時僅建康一地即有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人。北朝自魏道武帝入中原,即開始信佛,並建築寺院。其後獻文、孝文、宣武、孝明諸帝,莫不信佛。中國人的剃度為僧,始於魏文帝時。孝明帝末年,寺院多至3萬餘所,僧尼眾至200餘萬人。在洛陽城內所建的永寧寺,中有九層浮圖,去地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上有金鐸120,金鈴5400枚,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10餘里。北魏又累世在龍門山(即伊闕山,在洛陽城內)鐫刻石佛,為數極多,高者達60尺,形態不一,備極工巧。龍門造像石工的偉大,與永寧浮圖土木的壯麗,適相輝映。北魏以下,北齊的幾位君主也都信佛。由君主的信佛,佛教在當時盛行的程度,不難想見。
(來源:環華百科全書)
二、雲岡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有一組精美的石窟群,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雄偉,這就是著名的雲岡石窟。它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西元2001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雲岡石窟為世界遺產之一。
    據記載,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現存的主要洞窟是北魏文成帝到孝文帝之間所開鑿的,共53個,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此外還有約1100多個小窟,石雕像約51000多個。它在中國三大石窟群中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著稱。
    我們可以按年代早晚將石窟分成三期,三期的造像特徵、窟龕形製、題材布置、雕造技巧各有特色,令人讚嘆不已。
    第一期是北魏文成帝請名僧曇曜負責開鑿的,就是現在編號為16至20的五個洞窟。其內有五尊高達十六七米的巨佛。這五個洞窟是雲岡石窟中氣勢最為雄偉的窟群。據說,曇曜五窟的五尊主佛像是當時在位的文成帝下令按照北魏太祖(拓拔珪)以下五帝的尊容雕造的,其中的一位,就是他自己。主佛造像極為精細,就連皇帝身上的黑痣也被強加於佛身。所以主佛顯得冷峻無情而又盛氣凌人,主佛周圍的菩薩、弟子和供養天人,則規規矩矩的各就各位,身價高低一目了然。
第二期開鑿於曇曜五窟之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現在編號為第五、第六的兩個洞窟。它們是同期開鑿的一組雙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是木構樓閣,琉璃瓦頂,巍峨壯觀。第五窟分前後兩室。後室中央端坐著釋迦牟尼的石像,高十七公尺,是雲岡最大的石像,也是雲岡巨佛中出世最晚的一個。最特殊的是它的著裝。在早期的曇曜五窟中,他的同類仍是內著僧祇支,外著袒肩大衣的犍陀羅服式;而他已換上了褒衣博帶的南朝士大夫的裝束。這是由於當時北魏正處於往南遷都的時期,孝文帝強調漢化,也影響到佛祖的服式。窟內四壁雕滿佛龕造像。窟門兩側刻有兩座對坐在菩提樹下的佛像,頂部浮雕為飛天,線條極其優美。第六窟中央雕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6公尺,塔柱下面有四層大龕,四面分別雕刻著彌勒佛、坐佛、倚坐佛和釋迦多寶對坐像,窟頂刻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東、西、南三壁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此窟規模宏大,雕飾瑰麗,內容豐富。
第三期石窟主要是指曇曜五窟以西的幾十座規模較小的石窟。因當時北魏已遷都洛陽,統治者已把精力和錢財、人力、物力用於龍門石窟的開鑿,所以第三期石窟多不成形。
雲岡石窟的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的藝術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外來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以後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來源:王炳權、王洋、彭向陽等著,中國古代的歷史遺跡,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2001年4月,頁81-83。)
三、龍門石窟
    龍門位於洛陽城南約12公里遠的地方。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過,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就雕鑿在東西兩山的懸崖峭壁上。
    龍門石窟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就其造形藝術而言,這裡有在雲岡造型基礎上、吸收南北朝文化,把雕刻藝術更提高了一步的北魏諸窟;也有在隋朝統一全國後,融合南北朝文化開鑿的隋代洞窟;還有以奉先寺為代表的唐代洞窟。這些石窟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同時吸收了當時西方藝術的優點,形成雄勁生動而又柔和自然的寫實風格。現存洞窟主要有潛溪寺、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藥方洞、古陽洞等。
    位於西山北部的賓陽三洞,原名靈岩寺,是宣武帝為紀念他的父母──孝文皇帝和文昭皇太后,於景明元年(西元500年)始建的,歷時二十四年才僅僅將賓陽中洞完成,南北兩洞則延至隋和初唐才緒鑿竣工。該洞造型嚴謹,形象肅穆莊重。主佛釋迦牟尼端坐中央,通高84米,二弟子二菩薩並立兩旁,南北二壁各為一佛二菩薩,正面佛和菩薩面相清秀略長,衣紋折疊規則而稠密,表現了北魏中晚期石雕造形藝術的特徵。
    萬佛洞因其洞壁雕刻有15000多尊佛像而得名。其主像為阿彌陀佛,端坐在八角束腰蓮花座下。下面有四個力士托承蓮座,型態威武,雄壯有力。在南北兩壁下層各雕刻有一列伎樂天人,手操各種樂器,載歌載舞,是表現唐代音樂雕刻形象的珍品。
    位於西山最高處的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主像為盧舍那大佛,體態魁梧,氣宇軒昂,表情睿智慈祥,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含蓄。兩旁為弟子迦葉和阿難,一個嚴謹持重,一溫順虔誠。菩薩端嚴和藹,天王威武有力。這一組雕刻藝術,造像藝術高超,形神兼備,顯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極高成就。
    龍門石窟中還有大量的碑刻銘石,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體變遷的實物資料。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都是古代書法藝術的珍品。
    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它對研究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和藝術,諸如繪畫、雕刻、建築裝飾等,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實物資料。
(來源:王炳權、王洋、彭向陽等著,中國古代的歷史遺跡,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2001年4月,頁83-85)
四、敦煌石窟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接青海,西臨新疆,從漢代以來這裡就是中國西部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著名的「絲路」就經過這裡。但真正使敦煌聞名於世的是莫高窟。莫高窟座落在敦煌東南40里的鳴沙山東麓,有1000多個洞窟,現在還保存了492個,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第一大名窟,被譽為「東方藝術寶庫」、「世界藝術畫廊」。
關於莫高窟開鑿的年代,有的說是西晉,有的說是東晉,比較多的人認為是前秦(五胡十六國時期)。相傳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有個叫樂尊的和尚,西遊到敦煌城東南的三危山下,已經是黃昏了。忽然,他看到三危山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彷彿有千萬個佛的形狀。他認為這是聖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面的岩壁山開鑿石窟。其實,樂尊看到的金光,是落日的餘暉從山頂的紅色岩石上反射出來的光。從樂尊開始,以後的一千多年裡,人們繼續在此開鑿洞窟,隋唐時達到高潮。開鑿的洞有一千多個,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走進莫高窟,很容易被無數的藝術珍品所迷住。窟內的塑像千姿百態,大小不一,保存下來有2400多個,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千佛。其中最大的塑像是第96窟的彌勒坐像,高達33公尺,氣魄雄偉,外面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樓房才把它罩住。小的菩薩則只有十幾公分,雕刻得十分精緻。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風,有的肌肉豐滿,有的體態玲瓏,有氣魄雄偉。所用的彩色明暗不一,顯示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唐代的塑像較之以往有很大進步,比較注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如菩薩有高高的髮髻,圓圓的面龐,透著微笑,穿著繡滿花朵的天衣,儼然唐代美麗的中年婦女形象。
壁畫是莫高窟最有價值的瑰寶。若用高五公尺的畫面計算,連接起來有二十五公里長,總面積有十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各個時期的壁畫。風格都不一樣。北魏時的色彩沈著,用筆奔放。隋代的線條流利,用色柔和。唐代的構圖宏偉,色彩豐富,反映了唐代的現實生活。壁畫中的人物有社會各階層的形象;穿戴華麗的地主、衣衫襤褸的平民,服飾不同的各民族領袖,以及深目高鼻的歐亞人士。壁畫的內容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場面如婚喪、嫁娶、行旅、戰爭、學校、行醫、屠房等。壁畫中的建築有宮殿、院落、城池、寺塔、橋樑等。在這些作品面前,我們既能看到當時的社會面貌,又能看到古代人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
莫高窟裡還有著名的「藏經洞」,裡面有從晉朝到宋朝包括近十個朝代的大量佛經,各種文字的古書、古畫、戶籍、契約、小說、詞曲以及絲織品等珍貴文物。據考證,這些文物大約是北宋中葉藏進去的,外面用泥牆堵起來,牆上還畫了佛像。這些文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中物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由於敦煌地處邊陲,這個藝術寶庫在過去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00年才被當地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發現。之後,由於歐美人士的搶劫與破壞,使莫高窟遭到極大的損失。由於敦煌文物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在學術界當中還形成了「敦煌學」這一專門的學科。
(來源:王炳權、王洋、彭向陽等著,中國古代的歷史遺跡,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2001年4月,頁85-87)
五、道教的發展
道教是我國最早的宗教,也是融合華夏傳統思想形態、社會風習的宗教。它的意識、觀念萌芽於周秦(如楚辭中之遠遊、天問),結成於兩漢(如陰陽、方士、黃老),正式出現宗教組織於漢末三國,修正、融合於兩晉、南北朝(如南朝的葛洪、陶弘景,北朝的寇謙之),至唐代,以國教的地位和儒、釋鼎立為三,至宋,又一度被尊為國教;到了元代,新形成的道教教派全真教,頗受朝廷尊崇。即使到了明、清,張天師仍然世襲崇封,而民間生活,更與道教的活動息息相關。
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應為東漢的張陵。初形成時,曾數度組織民眾反抗不良政治(如漢末的天師道、五斗米教)。失敗後,由民間打入宮廷(如寇謙之);由實際的組織層次,轉化為虛幻的天上神仙官府;把對現實的反抗,變為追求生命的延長與苦悶的掙脫。在外族入侵時,它又成為漢文化與儒生的託命之所(如金元時形成的全真教),延續了漢族文化的命脈。
道教是以歷史上的一位神秘人物──老子,來做領袖,在人間並沒有真正的教主。有時可以尊奉帝王為教主(如魏太武帝為太平真君,宋徽宗為道君皇帝);有時道士也可以自立宗派;同時,山林隱逸也可以潛居修練,自託道家。它的典籍與理論可以隨時擴大包容,吸收他教(特別是佛教)的精華。一部道藏所包含的有秦漢諸子、兩宋理學,還有醫學與兵書,雖然龐雜浩繁,但也保存了許多寶貴的史料(如長春真人西遊記),與古代不傳的學術,供現代人發掘研究。道教的神祇,像道藏一樣駁雜,以致於根本無法整理。
(一)早期道教
道教起源於秦、漢的方士,其遠源則為上古的巫、祝。巫、祝是與鬼、神相交通的人。方士則為道士的先驅。到了後漢,方士改稱道士。道士形成有組織的教團之後,道教的雛形就具備了。
東漢明帝時(58-74年),有一位出身州令的道士──張陵,到四川傳教,自號天師,故其教稱「天師道」;又因入教者需交五斗米,所以也稱為「五斗米教」。道教正式有教團組織自張陵始,故張陵可說是道教的創始人。
東漢末年,張角的「太平道」,是天師道的一個支派。張角起兵(黃巾之亂)失敗後,張陵的孫子張魯,據有漢中。後來張魯降於曹操,但張陵立下的規模,卻傳遍全國,成為日後道教的基礎。張陵的四世孫張盛,移居江西龍虎山,其後代代相傳,稱張天師,以迄於今。
(二)魏晉南北朝的道教
太平道與五斗米教失敗後,道教便轉入地下。一般士大夫亦諱言道教。另一方面,魏、晉的玄談之風,卻助長了神仙長生之說。而身處酷法制下的知識分子,亦容易以道家的思想為避難所。因此,曹魏、西晉之世,道教雖潛入地下,但其影響卻使整個中原彌漫神仙思想,在文學上,也興起了「仙真文學」一派。
道教的基本理論與思想體系,原是由道家與陰陽家蛻化而來。而用來號召下層群眾的,卻是巫祝們相傳的符咒之術。當下層的實際行動停止了,它的思想、理論便由知識分子承擔。東晉的葛洪,開道教丹鼎派一脈,著抱朴子一書,是道教的重要典籍。在抱朴子中,葛洪表示他只重視金丹修煉,排斥太平道、天師道的符咒之術。換句話說,葛洪已把道教的社會性泯滅,而把秦漢以來方士「採藥求神仙」的風氣復活;也就是說,道教再次與士大夫階層結合。
但潛伏地下的道教組織,並未完全解體,在東晉中期,仍曾起兵為亂,其中以孫恩、盧循的亂事最為有名,其規模不下於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但此後道教未再向統治者挑戰過。
東晉、南北朝之間,繼承葛洪一脈的煉丹修道之士,開始以降神的方式創作道經,較著名的有楊羲及許長史一門。待陶弘景出,創茅山道,把道經編造成有系統的經典,替道教開拓出一個新天地。其中真誥一書,為道教奠基之作,縷述仙真蹤跡,與道經發現的始末。皆說是仙人自撰,傳之楊、許,收入道藏。
南北朝時,南方的道教只有葛洪一脈,由隱居修煉,而漸受朝廷尊崇,但未定為國教;而北方的寇謙之自稱受太上老君之命,「去三張偽法」、「清整道教」,並授其「天師之位」。北魏太武帝為起道場,大加崇奉,並禁佛法,尊道教為國教。寇謙之為北朝道教的中心人物,道教的儀式法規多出其手。
(三)隋、唐的道教
隋煬帝時,對道教頗為尊奉,隋志上說:「大業初,道士以術進者眾。」所謂術,大概是房中術。隋的國祚短,這種崇道的風氣,便傳到了唐代。更由於皇室姓李,和道教之祖老子扯上了關係,於是一躍而成為國教。尤其是玄宗、武宗二朝,尊崇尤甚。唐代公主、宮人,多入道觀為女道士,若干大臣(如賀知章)亦棄官而為道士;道教之盛,可見一斑。
(來源:環華百科全書)
六、清談
「清談」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流行於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風氣,也就是一種拋開現實專尚理辯的談論。這種風氣初起於東漢末年及曹魏時代,其起因約有二端;一是因傳統儒學的衰微。東漢時代的儒學,著重於煩碎的考據,已無義理可言,使思想界幾乎變成真空狀態;而儒者所講究的名節禮法,也漸流於虛偽;都不足以饜學者之望;二是政治的黑暗。東漢末年,宦官軍閥無惡不作,國勢已到絕望地步,自然為有識者所不滿。因此乃有兩種反動思想發生,一是崇法務實的申韓思想,一是率性自然的老莊思想。曹操便是前派思想的代表,他一生始終以法術治國,摧抑豪強,整肅政風。而他的部下崔琰、毛玠之流,也都是法治的倡導者。後者在東漢末年雖然上找不出一個標準的代表人物,但孔融、禰衡一般狂士的言論,已頗與儒家思想相背馳,例如孔融便曾否認父母與子女因血統關係而產生的情感。這種論調,已為魏晉人皈依老莊的先導。至於正式提倡老莊思想的,則為魏正始時代(240-248年)的王弼、何晏二人力說均祖述老莊,並參以周易。老子、莊子、周易,合稱「三玄」,便是清談的主要內容。
由於魏晉政權的腐化黑暗,法治精神始終無法建立,申韓思想日趨衰落,相反的老莊思想卻日益蔓延。一般學者,因灰心於現實政治,為免干犯忌諱,相率以談論哲理為務,因而清談之風大勝,事實上這也是對現實環境的一種消極反抗。王何二人雖為清談的始祖,但何晏尚務實幹,在政治上頗有成績;王弼則因早死而無所表現。其後至嵇康、阮籍等人,正值魏晉易代之際,政風益壞,忌諱滋多,因而他們的清談,漸變成純務玄虛。同時清談者在行為上也更流於放誕,他們通常的表現是縱酒和不尊禮節。例如阮籍曾一連沈醉六十日,母死尚與人奕棋;嵇康則「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甚至有的清談者是經常裸體的。這類行為自然是對禮法的一種諷刺,而所謂禮法也正是當時的篡竊者及其佐命功臣們所加意提倡的。
清談本是對現實政治的一種逃避,嵇、阮等人在政治上均未負過實際責任。但到西晉時代,清談之風竟蔓延到政治舞臺上去,當時不少的達官貴人,一方面手握重權,一方面大談玄理,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揉合在一起,造成西晉政治上的種種怪象。從晉室南渡直到南朝時代,清談竟與一般世族的日常生活無法分開,這種風氣對政治的影響是苟且偷安,不務實際;對社會的影響是造成一種消極頹廢的人生觀。王羲之所做的蘭亭序,充滿人生哀樂相隨的感慨,足可以代表當時一般人的心理。東晉南朝的始終不能恢復故土,不能說與這種風氣無關。
初期清談的內容,以老莊為主,東晉以後,佛學也滲入清談的範圍中,與老莊相互發明,以求人生的理解。若干佛教僧侶,每每假借清談,與士流周旋,如東晉中期的支道林,便以清談著名於時,為勝流權貴所崇敬。至於對清談不滿的士大夫,也頗不乏人,西晉時的裴頠、江惇、范寧,東晉初年的應詹、卞壺等,都反對清談;范寧甚至以為王弼、何晏之罪,深於桀紂。但習尚已成,非少數人的力量所能挽回。宋文帝時,設立玄學館,與史、文、儒並列為四學,清談益盛。梁武帝始崇經學,儒術稍振;但當時的經學,也受清談的影響,只充作談辯之資。直到隋朝統一,清談才趨衰落,但其流風餘韻,卻一直傳到唐朝中葉。
南北朝時代的社會風氣,顯然受到老莊和佛學思想的支配,清談如此,其他風習也多如此。但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力量影響著當時的社會,便是胡人的風俗。整個東晉南北朝二百七十餘年間,中國北方始終淪於外族,其間北方胡人雖曾大規模的漢化,但胡人風俗也在無形中感染著漢人。胡人習俗再與佛老思想相混合,形成了這個時代中若干獨特的社會風氣,這些風氣都是以往儒家社會中所罕見的。
(來源:傅樂成,中國通史,頁331-332。)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二、各尊佛像
1)释迦牟尼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2)西方三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3)阿弥陀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4)观世音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5)普贤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6)大势至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7)地藏王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8)文殊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三、六大石佛
1、(1)乐山大石佛:位于四川乐山县凌云山栖鸾峰临江的悬崖绝壁上,大石佛高71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脚背可围坐100多人。开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3年),历时90年完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2) 甘谷大石佛:坐落在甘肃甘谷县城的大像山石窟内,大石佛高38米,胸宽10.4米。开凿于宋代(也有说为唐代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3) 荣县大石佛:在四川荣县城东南郊大佛寺里,为佛陀坐像。高36.67米,宽12.76米,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历时7年完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4) 潼南大石佛:位于四川潼南县城西的大佛寺内,大佛为坐像,高27米,自唐开凿,北宋完工,历时290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7: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5) 彬县大石佛:位于陕西彬县城西的庆寿寺内,高24米,刻于唐贞观二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07-09 18: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入门

(6) 浚县大石佛:位于河南浚县大丕山东麓。大石佛高27米,外覆23米高的佛阁,俗称“八丈石佛七丈楼”,传为奇观。开凿于赵国石勒时期,至今有1600余年历史,位居六大石佛之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