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17497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00
|
“申奥都成功了,可国人随地吐痰的坏习惯还是改不了。”昨天,一封读者来信寄到报社,信中讲述了一起令人汗颜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因随地吐痰遭罚款的事。
读者丁先生在信中说,不久前,他去缅甸旅游,导游一再嘱咐:到缅甸千万别随地吐痰,吐一口痰罚500元人民币。可一位同胞在尽情游乐时还是“忘记”了导游的警告,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这时,马上走过来一名保安对他进行罚款,这位游客经过好说歹说,保安还是
罚了他300元。丁先生说,这是缅甸对随地吐痰的处理办法,效果不错。而现在“北京越来越美了,可还有不足之处,痰迹就是一例。当你走过主干道的过街天桥往脚下看时,到处是痰迹。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请勿随地吐痰”喊了将近百年
其实我国治理随地吐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年近八十的著名记者、旅美华人赵浩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随地吐痰好像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尤甚的“国粹”。从我能认字的那天起,我就看到“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至今七八十年还没收到效果。
而国内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人承认是吐痰者。即使只计算成年人中自认‘常常吐痰’和‘有时吐痰’者,比例也达三分之一。按此估算,至少有三亿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令中国成为世界吐痰大国。”
中国人随地吐痰——有程序、有花样、有功力。从吐痰的声音、长度,到吐痰的浓度和吐出的力度,各有不同,和各人的修养及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吐痰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痰盂、痰罐儿,设计精美,花样繁多,成为亭台楼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景致”,外国人对这些“装饰品”百思不得其解。由于受到文明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这些玩艺儿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走在大街小巷、城市乡间,凡是有人烟的地方都是痰迹遍地,惨不忍睹。
-治“痰”用重典汉城早有先例
那么,到底有无方法彻底解决这个顽疾呢?记者调查发现,国人多主张加大罚款数额。读者丁先生在信中说“要制定严厉的法规”,一些网民在网上也主张“重典治痰”。赵浩生先生建议:国外对这些问题动辄以罚款的办法解决,中国可发动一个全民性的反对随地吐痰的运动,伴以罚款措施,也许可以清除这个有损中国人形象的老毛病。
PS: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某部分人的素质水平低的原因。其实不用随地吐的,可以用纸巾包住投进垃圾箱里面,既卫生又为环保做一分力。
我觉得我国的这个环保意识还是必须强制加强,在广州火车站就曾经一片垃圾,什么都有,我们走过都避而远之,后来实行了随地扔垃圾或吐口痰,就罚款50元,后来就少少的成效。
香港对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所以香港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广州的天空会比香港的天空混浊,这就是环境卫生的原因。
在香港随地扔垃圾或吐口痰,都必要罚款1500元港币,呵呵,在这里,可是每个月的工资了,而且一定要罚,不得说情的,人家可不像我们,认识个什么所长,就免了。
最重要的一点,执法人员有可能是穿制服,但现在已经允许了便衣出行,所以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旁边的陌生人就有可能是执法人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