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3443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30
|
作者: 半生缘
逆水惊鸿
昨天在天涯见到一个说《半生缘》的帖子,于是起兴想谈谈了。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看有广告把《半生缘》介绍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凄自然是有的,美么?未必吧。看看开篇的这段话,无动于衷地,时间老人一样的语气。天地不仁,看什么都不过是一段故事,过去的事。
爱情,阴谋,战争,生死离乱,一直到最后相逢。每次想到这些,只怕都是梦里哭醒的吧,为什么及至见面,只是淡淡的三言两语就说干净了呢。对面的人惊骇地来握她的手,手腕的伤痕深深犹在,总是一场梦魇。曾经那双手是搭救自己出梦魇的唯一指望,而隔了十八年,掌心的爱意温情想必还是如旧,但是再也回不到十八年前了吧。不能回头,不能把一切当作一场梦一样过去。
激烈过,却始终没有痛哭过。匆匆因为误会而错过的爱人,没有机会在他身边哭;在身边的,亲人仇人,到底只是不相干的人了,不能够哭。半生里,唯一惦念不肯放下的还只有心头的那点爱。其实当初的那个真身早已死去,男的女的都是。男的不是要到很久以后,才难得愤怒了一次,这才依稀记起,原来自己真的热情过。一点真灵,挣扎到如今,不过图一次相见。见过了,熄灭了,这才是长路漫漫再无可期盼。
张爱玲自己说,喜欢参差,苍凉,这个也算是代表作之一了。悲愤惋惜也好,却是不能爆发的,寒夜呜咽,不能奋飞的一种郁闷。去抱怨谁?没用。要谁补偿?偿不了,不管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其实最合理的,永远都只能是相忘于江湖。这一次终于可以忘怀,十八年,总算是一个安乐死。
其实冷眼看曼桢与沈世钧呢,这两人不见得有多可爱。曼桢自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女孩,慈悲正大,可是大抵这样的女主角是不讨巧的,尤其她还有这样一层尴尬:她一家人都靠着姐姐养活,她越是贞洁节烈,越是容易招人诋毁。她后来的认命,甘愿全身躺到烂泥里去的那种姿态,自己倒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气闷不过。电影改编了这一段,留取她生命中倔强抗争的那一段,就清白干脆些。
书中的沈世钧也是个面目模糊的人,没见他坚持什么,或者争取什么。性情不坏,可是闷闷的,不太通人情世故,被家人宠惯了还有点性子。曼桢一开始就喜欢他,似乎没什么道理。但爱情本来就有各种形态,年轻,温情,善良,还有点理想主义,见到了,喜欢了,就已经是很好的爱情。
可能因为本来对这个人没有期待,看到电影里黎明演的那个沈世钧倒是令我惊讶,好得出乎意料,眉目清楚清爽,大体上有书中沈世钧的格调,同时还演出了个性。黎明的确适合演一些角色,气质温文,内敛,是一块温玉,加以雕琢便成各种形状,但是玉的底色不走。
小说里耐咀嚼的句子不少,比如,“这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姑娘表示他爱她。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这也是第一次。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世钧常常听见人家说起某人某人怎样怎样"闹恋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那些事情从来不使他联想到他和曼桢。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
“从前他跟她说过,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着星期日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度过,而他们的星期日永远没有天明。”
有情人是难得之事,然而,更难的是有情之人,可以成眷属吧。“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度过”,何其惆怅。
说到小说和电影,电影是很好了,但是韵味到底不及张爱玲原作。那些暗地流转的曲折心事,晦暗隐秘的内心活动,需要铺排大量细节去表现。不过作为电影而言,若处处充斥细节,情节也就施展不开了。所以电影必须把很多场景实化浅化,隐藏的细节要直接表达出来,这样更浅易直白。电影《半生缘》只是小说《十八春》的演绎方式之一,不过鉴于导演和编剧的功力,这是比较贴近和亲切的一种演绎。尤其演员选得合适,曼桢本来不是艳丽的人,吴倩莲的一身装束朴质无华,气质上十分接近,尤其骨子里那种清冷倔强,凡事不言之于口而藏之于心,怎么看都是她了。至于这种风格上海与否,自己没有想过,应该不是很重要吧。如果一定要上海呢,梅艳芳足以代表。一个香港现代女郎,不知为什么演一个旧时上海的舞女可以这样传神,风尘气还在其次,那种人性寂寞到荒凉绝望,疯狂的火苗时不时在心里一闪的表现,可算抓到实质。
到现在电影里黎明吴倩莲对望的目光神态,后来曼璐去看曼桢,两人的对话,剧中的音乐,还是隐隐浮在心上。小说里没有多少亮色,除了曼桢的红手套,用了翠绿鹅黄等等词语也没有用,幽暗冰冷的气息太重,电影比较起来要温暖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