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672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20
|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张国荣?这是个问题。按理说,应该是如我这样年龄阶段的人(生于1960-1970年代)喜欢张国荣才对,但生于1980年代的喜欢张国荣的也大有人在。(据媒体报道,大连一女中学生在闻知张国荣辞世后,为买张国荣记念影碟而遭其母拒绝,且其母痛诟“张国荣是个变态”,该少女伤心欲绝,自杀身亡,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当然,喜欢张国荣演戏的,也许可不分年龄阶段,不算奇怪;但喜欢张国荣唱歌的人群,却也是绵延不绝,这确是这个时代的一大奇观。虽是最早一代的“天皇巨星”,老歌迷们对张国荣不仅痴心不改,新歌迷们也在不断汇入。即以张国荣的演唱会来说,其不仅开创了中国流行乐演唱会的风格,也创造了自始至终场场爆满的纪录━━用歌友们的话说:“没有看过张国荣的演唱会=没有看过演唱会!”“当红不让!”“天皇就是天皇,永远不冷场!”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是真实状况的反映。
& b2 K- }! ?. J( g8 w% m1 N! U+ ^8 O3 D# n
张国荣的魅力何在呢?% k. n9 I* F. p8 y# H0 C+ X
) l+ }5 e/ i/ y' _+ _5 L
俊秀完美的外貌,风流倜傥的造型,风华绝代的扮相,劲爆艳丽的热舞,款款深情的嗓音,亦喜亦怨的眼神……这些,都是我们喜欢张国荣的原因,但细究起来,却并非真正的原因。喜欢张国荣,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歌声陪伴着我们的青春渐行渐远,他的身影和我们的岁月人生永远交织流淌在一起,难割难舍,难舍难分。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张国荣随着港台流行音乐和影视剧传入内地,开始强烈冲击年轻人的视界和心灵,且一时风靡全国。在我上大学的时候(1990年代初),大学舞会中场的迪斯科舞曲,张国荣的热舞劲歌乃是必选曲目,大屏幕投影经常会放映张国荣在告别演唱会上的《侧面》、《MONICA》等片断,歌声、舞影和欢呼交织在一起,年轻的身体在张国荣的煽动下释放活力、挥霍青春。被时代的热浪推向大众的张国荣,他的多才多艺为无数年轻人向往,他的服饰发型为无数年轻人模仿,他的个人成功为无数年轻人梦想。不管你在意不在意,喜欢不喜欢,张国荣已经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偶像,成为这个时代的完美幻影。
9 A9 v' \/ T0 \6 k: U* Z3 N5 h, \ T/ m$ X2 W1 M2 u! J, U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张国荣声名鹊起的时代,是香港欣欣向荣的时代,也是中国大陆一浪推一浪的开放进步的时代。从1980年代张国荣的整个歌曲特色来看,尤其以其告别演唱会的曲目为代表,无不与那个充满“不羁的风”的时代相合拍,引来无数“无心睡眠”的“暴风一族”的高唱低和,引发了深深的共鸣。虽然在急速变换的时代漩涡中,人们在“寂寞夜晚”或“风再起时”,会偶尔回味带有淡淡忧伤的“童年时”、“当年情”,去感悟“沉默是金”的真谛。但是,乐观的时代鼓励乐观的人们要“不怕寂寞”、“由零开始”、“共同渡过”、“奔向未来的日子”,即使“少女心事”,也极少感伤色彩,洋溢着“爱慕”的自信轻快。张国荣当年做出告别歌坛的决定,顿时引得万千少男少女为之伤心欲绝而疯狂,因为他们已经不能接受没有了张国荣的时代。张国荣形形色色的歌曲影剧,亦为形形色色的人们提供抒发情感、寄托伤感的资源。人们从一个放大了的“张国荣”身上来观照自己的爱情和人生,感悟这个时代的深长意味:
9 c( z: B1 W* ]1 S3 p) c5 Y2 [
5 \8 A! u \0 \! R% d 是非有公理% e" o+ I! J8 f0 t
& ]* r" S$ ]; C$ n2 w) c+ Y0 n2 w3 D 慎言莫冒犯别人
! g0 w8 _2 j4 s( M' H, [; d3 U
遇上冷风雨, U9 O: Q" h L( S; Q5 F9 M) N
) E$ e0 A) U0 {6 U
休太认真
' }# Z3 v8 Y4 t" X; c2 T0 O
) K2 q* f8 R. R/ U1 M. o 自信满心里5 H P4 n* p' l, @$ x, F5 n! r' N
/ U% Q7 ^: {6 o$ O/ R- U5 U
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r$ E& H, k, n2 A2 z, Q. p" e" A
6 B% `! m3 ~; [6 ] J 笑骂由人
5 }' k. C( Q( G( Q% f$ w5 f4 [5 \! O+ W
洒脱地做人7 v) U2 `5 r1 Y/ Q, M
; T+ N6 F8 c5 P- F
(以上词句节选自张国荣演唱歌曲《沉默是金》) k' o v3 c9 `( U9 a* g/ e
- ^( l0 k8 L' V 1980年代,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一个乐观向上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一个绚烂多彩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俊朗、明亮而风流不羁的张国荣的时代。0 Z7 n& G1 p% C# M, Q4 D: ~
6 L( M' Q( U# ]( ^
伟大的时代的确令人畅往,但当人们迈入1990年代后,时代的主题似乎转换成“当爱已成往事”。在所谓的“后现代”来临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解构一切宏伟叙事,尽情嘲笑一切伟大的价值,包括爱情和人生。以前,我们因为得到物欲的满足而快乐;现在,我们因为物欲满足而不快乐。我们在一个高度格式化职业化物欲化的时代,无所希求,无所寄托,也开始无所快乐。惊奇和意外越来越少,平庸和无聊越来越多,伟大与平庸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男性和女性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我们在平平淡淡中走向了不快乐的堕落──尽管我们的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在堕落,但我们一点都不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敏感而和时代息息相通的张国荣捕捉了。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张国荣的《红》专辑(也是广大张国荣歌迷高度赞扬的一张专辑)里,张国荣的歌声极少轻快明丽,虽有“谈情说爱”,也会“怪你过分美丽”,但“怨男”迷恋“偷情”的气息飘荡在时代空气里,爱情的“蓝色忧郁”弥漫在一片迷“红”中:8 ?4 L! {* Z; {2 ~; M
1 H J& p) W+ T$ F" W& M 红
! r8 O1 k) x& Y# j
8 \! c6 z% s8 X4 S3 `5 c! q 象蔷薇任性的结局3 R+ [, I# h) @( I: D8 d
, l- z4 d- y4 l; a1 T8 j 红% R: |' @- D% b/ N
9 _9 D0 q* s5 V( X) m( j 象唇上滴血般怨毒, d3 x! t# F( T- H' i3 F
- V' F% b8 Z I, m3 V
在晦暗里漆黑中那个美梦
; w- z1 O* E9 I a% l9 u1 Z1 y6 u
从镜里看不到的一份阵痛: j0 r N- q8 h- d
B- S: o6 J$ K+ w2 f& ]4 m( m J9 i5 u
你像红尘掠过一样$ b6 v1 M! X0 F* a+ ?/ U; I
: H/ D! I1 w- r1 _6 @1 }5 B 沉重, `$ h. w3 ?0 k1 f: ~1 n. h, c i3 U4 n
+ {$ k( h! d$ U* O! \8 F+ Y 红
' B% B7 S* Y0 w/ K* a" f% T; [( _2 H( I9 x2 W( {' w
像年华盛放的气焰
# X, [* k6 k9 G
2 a1 U2 @8 \6 _ 红
) i. k% J5 }! T) g
# g, _# E4 f- ^+ R* {' c 像斜阳渐远的记忆
1 H% z/ f4 C' V5 l! b2 |0 l) T. W! r7 u! q2 H8 `0 V! D
是你与我纷飞的那副笑脸 {5 T2 n2 w5 }. x* M8 c F
8 }" v, x, |7 @6 z3 L- d3 w% ` 如你与我掌心的生命伏线
: W6 B4 ]5 l8 F9 e8 \9 H
2 ]- U+ i/ x8 r 也像红尘泛过一样
; F' [% Q( M; H7 | o# Y- [& X4 {, _% U' n; B
明艳- Q: ?8 C& }3 k5 p& O
7 T# X2 b' N% r5 d' R3 i
啊9 E% j& x1 C+ b4 A: f; _2 M/ ]& v% U
7 X: i1 |' C" V; i
心花正乱坠: j) w4 V7 t. d A- [
# p. L* z# T1 G" ]0 N 啊
( F0 X+ H2 J; g& V8 `: _9 I% i; Q( K* L* k* ]8 H
猛火里睡
. y& }8 E2 b+ \9 Y, E) A* n8 M, @
0 ?9 `/ i4 P3 ?7 p' P 若染上了
* c3 m8 {- I0 O5 i. Y2 `0 R" V1 g0 Z9 x4 y
未尝便醉6 q% g) P; `) f c# ?
/ Y$ C* w) R% P2 z' S, B& S
那份热度从来未退5 U" H y$ t+ V. C& M& j
1 r% {& b, d& K8 `7 Q A 你是最绝色的伤口
- @; K/ `; w& k7 Q, ~& ^/ l/ p
9 g4 ? {7 ] N7 V 或许
+ g$ b7 a; I: Q8 K3 y8 h5 y6 w2 z- }: w0 [' W# X b$ A$ ]
(以上为张国荣演唱歌曲《红》歌词)
3 w& B6 T5 J0 q+ [% u3 J% \
5 V2 `5 ~4 u6 u 尽管人们企望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张国荣也希望跨越这个迷乱而沉重的时代,但已经滴血的“红”玫瑰已无力再现往日的绚烂。
9 [- c- @- ]7 ] e) H2 y3 Z" u9 l
不可再“追”的1990年代结束了,世纪末的情绪徐徐来临。如果说张国荣的三个不同时代的演唱会的主题━━《告别》、《跨越》、《热.情》━━隐约反映了张国荣的个人愿望,但是,这种个人愿望能否实现呢?1980年代,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却要《告别》,人在江湖,身岂能由己?1990年代,在举世逐利浊浪滔天里企望《跨越》,熙熙攘攘的盲流怎能不冲垮精神的堤坝?在世纪末的迷茫中,人们的无所适从还会被《热.情》煽燃吗?在一个迷失了方向的时代,在一个“梦死醉生”、“左右手”不分的时代,男儿身却裙角飞扬的张国荣,也终被自己的长发迷眼了。0 C, X8 ], g6 |) S" M; u+ A$ a* H ?6 V3 @
1 C9 _6 e0 s ~' D% J3 f% ` 若以张国荣出演的电影为时代线索,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某种暗示,在电影《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中,配角身份的张国荣尚有几分英气;到了《东邪西毒》中,主角身份的张国荣已经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继之,在《阿飞正传》、《胭脂扣》和《风月》中,绝对主角的张国荣惟余浪子无情;而到了淋漓尽致展现其本色的《春光乍泄》和《霸王别姬》,张国荣则彻底自我迷失了。我本是男儿郎?还是女娇娥?我是虞姬?还是小豆子?这对于懵懂的万千大众不是个问题,因为懵懵懂懂的万千大众已经在张国荣那儿找到了自己心目中永远的“哥哥”(“哥哥”是人们对张国荣的爱称)。但是,哥哥张国荣是否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霸王?
. S \0 a/ b F% J0 g* X& j
2 m7 D. ?+ \- e- g) _ 遽然辞世的明星不是没有,如我所喜爱的邓丽君、陈百强、黄家驹、张雨生等,俱令人伤感无限。但是,他们的辞世或病或灾,实属天命难为。而张国荣则与之不同。万千宠爱在一身、深印时代烙印、见证着时代变迁的他,却在在低迷的世纪之初,在非典瘟疫肆虐的恐慌气氛中,在一个以愚人自乐的日子里,毅然绝然地自行飘然离去,告别了他为之欢喜浮沉的这个时代。张国荣因这个时代的繁华而显身,他的隐身,是否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呢?" N* ]' B7 B. d+ d2 g+ L
& l5 F% t4 R8 O/ _
无论如何,纵身而去的张国荣,绝不会只是这个时代旅途中的“路过蜻蜓”,他已经成为万千人内心深处的一个伤口━━“最绝色的伤口”。! Z, w/ U' G3 b
( w* W: Q. [0 t" F/ e
注:文中加引号的字句多为张国荣演唱过的歌曲名字或歌词。
) J+ ^0 N- u0 a! r: m5 m* e/ y& L9 O
作者补记:$ Q/ C2 U2 G" I$ C) w
' B! l/ F. [0 i7 d! z1 I# Z4 S: {7 h 整整八个月了,我一改常规,一直没有再听过张国荣的歌曲,也没有再看过张国荣的演唱会和电影的VCD。不是不喜欢听了,也不是没时间看,而是不忍去触动内心的那根神经。从张国荣辞世那天起,每每有他的歌声或者画影飘入我的耳畔、进入我的眼帘时,心中的伤感就不由得会层层叠生。9 q0 i) c9 ^/ K z8 Y- Q _; o
7 a2 H) ^6 Q* q3 u- L4 c0 p 记得张国荣辞世那天,许多好友打电话、发短信告诉我这个消息,我的心情跟许多人一样,震惊之后继而难过,并且心里有一种难言的失落和空虚。但我和许多人不同的是,我一直保持了沉默。整整一天,我不愿意说及这件事。有位好友和我一样,也喜欢张国荣的唱歌,那天,她打电话给我,说:“你听,这是什么?” ━━从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歌声,原来她正在放张国荣的歌曲。我黯黯地对她说:“别放了。”那头沉默了。我们都沉默了。我一直沉默着,从不愿和人们论及张国荣及其死因,也不想写下怀念他的文字,直至今天。
! j$ ?# e8 {4 h7 i' Y
1 {) Q" G8 a% m7 c! b 惟愿以上面文字,记念伴我走过青春岁月的张国荣。, ~, w8 Y8 C) s' `, W7 W* U# s4 a
# K5 f& S! H, o) `: `! Y 写于西历2003年12月1日凌晨2点,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