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69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0
|
分享]看日本作家眼中的哥哥——精美的≪Leslie的时代≫昨天,我拿到了一本印刷精美的书——≪Leslie的时代≫,作者是在日本为哥哥出过两本写真集的志摩千岁。虽然书中有多幅哥哥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但这并不是一本写真集,而是作者从个人的角度讲述其眼中的Leslie。文字是用日文写的。& V7 r1 W# y0 C- `" Y& g6 q
今天午饭后,我只翻看了前言就被深深吸引、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优美的文字叙述下,栩栩如生的哥哥跃然纸上。
6 c: }1 r9 ]0 I& R
- O! {" A9 b, M2 R2 R% K% z& u/ ] n我日语水平有限,但为了与大家共同分享哥哥的一点一滴,我翻译了前言的一小部分,
% ?1 ^( T5 E5 @0 x) e0 t! m. k5 W时间关系未能字斟句酌,也许有理解或表达不妥的地方,尤其哥哥的语言,我是不可能用哥哥的说话方式真实再现的,仅供已购买此书和希望了解此书的朋友参考。 2 S& q# p5 \. \% G
5 E4 M3 h' O' u$ q8 N% {1 y
2 \7 l; ?) y( w, F/ Y8 H
! ` P0 L) y" o2 K# q8 v3 {- H
+ ^- L/ Y. y7 {+ f( f, D4 X: `" ]5 @; ?- D
4 w$ f+ n0 K0 X* _≪Leslie的时代≫8 O* M, S6 h# v" x2 @
/ F0 p$ g+ E, J* z' c7 H3 q! |- U; w[日本] 志摩 千岁
' Q- i9 n. p; L2 P5 {
) s* U8 \1 C6 k; e9 _% O2 V0 V [. v# w; a x/ o
前言
8 ^7 y$ D& }" r# [- |0 H
; v, \! k: w* C. q* c
9 i! q4 ?! S% Z: p! i8 d* n( |“吃过饭了吗?”
* m' k0 ~% m/ N* e U1 H* K每次会面,Leslie总是这样问。虽然这只是香港人平常见面的问候语,但想起Leslie的这句话,在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的今天,一种特别的深深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那一天,那个时刻,他确实那样栩栩如生地存在过,这真切的感觉,如何来述说呢——4 |% }8 p w- @4 I* W# t
) ^0 O1 R+ l: A2 I* t
/ z8 i, k4 R/ \ }一九九八年初秋,我第一次见到Leslie。在香港一间高级饭店CONRAD的COFFESHOP,Leslie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来。初次面对面时的Leslie的眼睛,我至今也忘不了。“初次见面”,我们一面握手,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的眼睛。我竭力想看透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时我想,好冷峻锐利的目光啊。可只是一瞬,Leslie的脸上浮现出温和明朗的笑容,“吃过饭了吗?”他问。当时7点刚过,我和一起来的STAFF们刚好提早吃过晚饭。他听说后露出遗憾的表情,“我可饿坏了。我吃饭可以吗?”他边说边挥手叫来服务生,点了一客咖喱鸡饭。 F/ g+ p! B; Q d9 ~& n+ p5 m
未等我开口,Leslie已经向我连连发问。“什么时候来的?昨天?前天?”“什么航空公司?”“飞机有没有颠簸?”“住在哪间饭店?”“昨晚睡的好不好?”“第几回来香港?”“登过山顶了吗?”——在我一一回答的时候,咖喱鸡饭送上来了。Leslie露出期待已久的神色,狼吞虎咽很香地吃了起来。他吃饭的样子象个真正的男人,与他那柔和的面孔很不相似,我不禁微笑起来。
. w; k& c# ?1 n6 f想起Leslie的时候,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和他一起吃过饭的饭店呀菜单呀。每次吃到美食,Leslie就会兴致勃勃,话也多起来。我跟不上他那流畅而滔滔不绝的英语语速,似有似无地边听边有意无意地点头附和。他毫不在意仍象机关枪一样一直说下去。我虽然听不太懂他说的内容,但他那随着喜怒哀乐的表现而变化生动的表情以及姿态,单单是看着就那样富于魅力,让人百看不厌。
2 {' E, G- \) q/ e1 v这个,仿佛为了爱而存在、为了让所有的人爱他而生的Leslie,是什么样深重的黑暗缠住了心头,使他不得不自己选择死亡……* n9 N! W, [+ e$ J1 h
关于他的死,我是在旅行地得知的。最初我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这肯定是一个噩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觉得,作为Leslie最后的抉择,那绝对不是不可能的。“Ah,Leslie他果然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想到这些只觉得心中万分抑郁。
2 y: J. q+ \- {9 i* j+ w最初见面时Leslie已经四十多岁,但他显得那样年轻,说他只有二十七、八岁也决不过言。他是那样充满朝气,好像年龄已被遗忘在何处的永远的青年。不论何时见他,不论见他多少次,我都不能想象眼前的他变老以后的样子。我常常感到不可思议,在普通人谁也不可避免的“老去”现象,为什么好像只是在Leslie身上不会发生一样。 : Y: h x# ]4 |: s" n
现在这果真变成了事实,Leslie以他永远年轻的身姿,从我们面前消失而去。就好像受伤的野兽,不愿让任何人看见,短短的一瞬间他独自逝去了。在那样可爱的笑颜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苦楚?已经是谁都不再可能窥见他内心深处的阴影。
* _ j$ s7 x( O! B9 ]& T/ Z7 x也许,这正是他,他以他的方式为自己划上了休止符。 0 ~* |0 J( h& o8 f
Leslie,他那天真烂漫的神情、柔和的笑容永远照亮周围。不管他出现在哪里,仿佛总是处在光环中心那样闪烁耀眼,他是天生的明星。但另一方面,他的情感表现过于率直,很容易被误解,这对于在的恶象迭生的娱乐界求生存,会是很危险的。在日常事物至细节方面,他时常亲力而为不能做到放手。正因为他更比别人倍加细致,当事情不能达到预期理想,他有时会焦躁不安,以至周围的空气也会变得敏感而紧张。他常常过分苛求自己,有时自己都不能解释,“在别人看来已十分圆满的事情,我却怎么也不能满意”。这时的Leslie,看上去那样孤独、无助和难以接近,令人替他感到难过。 # ^1 N& I' e8 G6 ?
我不止一次想,如果他的神经不是那样纤细,不是那样敏感,他将会轻松许多……可结果并不是这样,这就是“Leslie所以是Leslie”吧。后来我试想,如果能预感某一天会发生,如果对这种不确定的将来心怀不安,现实中确实也会存在这样常使自己陷入困惑的人啊。 l8 P( t, o, \
言归正传,不觉说了些多余的话。我完全没有在本书中探究Leslie死因的想法,而且我也不可能做到。Leslie和我的关系,简单而言,因为有缘我为他出版了两本写真集,因此曾在香港和东京数度相会,有时也会有Mail往来,自然而然这成了我可以讲一些话的契机,仅此而已。我想,香港到东京的距离大概也正是我们之间的精神距离吧。 8 I6 N7 M% V# G0 U% O9 P
所以,这样的我究竟是否可以写Leslie呢,我陷入苦恼。香港自然不必说,就是在日本非常了解他的也大有人在,我笔下的Leslie肖像,也许会偏颇,也许会出错。了解他的人读了也许会说:“你明白什么呀”,不,肯定会这样说。 6 z: t8 N/ c5 j( Y. E
可是,我收到来自歌迷们的信,“请写出一本关于Leslie的回忆”,思来想去我渐渐觉得“也许从我的视角来写Leslie正合适”。太过了解他的人反而不容易下笔,而太不了解他的人又写不出来。亲戚朋友离他太近,同事同僚多半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恰处于“知人以上,友人以下”的我所能描写的Leslie不会是很好吗……这念头一出,立刻联想起此时彼时的Leslie,他的话语他的表情,想写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浮现在脑海。不期然我感到如此惊讶,对Leslie的回忆竟是这样多的充塞在我心头。
; J% m7 Q0 K! b那些经过的大事,那些细碎的小事,那些高兴的事,那些惊讶的事,那些生气的事,都曾经历过。哪些要写哪些不写?这真是一番艰苦的选择。最后我决定,就让我怀着对Leslie的悼念之情,尽量不搀杂私人感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描述我所遇所见的事实、情况和Leslie的言行。 6 ~* t& N; ]0 }
现在的这本手记,就是曾经的我眼中的Leslie本来的姿态,我眼中的真实的Leslie。其中,为了尊重他生前曾经几次说过的“因为我是个演员,别人怎样写我都无所谓,但我绝对希望保守我的家人友人的隐私”的意愿,我注意到不触及一切有可能给他的家人友人带来麻烦的话题。另外,由于我当初并没有想到日后会写这本手记,有些当时的日期场所等细节全是凭回忆来写的。会有记忆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事先谨做说明。
+ N3 o) _' @1 p/ j$ E着手动笔是在9月中旬。距Leslie的离世,这样快已经半年了。这半年以来,我竭力不让自己去回想他的事,觉得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刚落笔数行,禁不住泪水模糊了双眼,再往下写,每写一行都止不住泪如泉涌。这样的状态何时才能写完呢。我祈祷我思念中的Leslie一定会给我力量,让我串起一件件记忆的往事,诚挚地顺利地写下去吧。
- U! y8 h& g$ Y: t' B: K1998年 深秋 % o. H$ y1 \$ I }+ l3 G! h& P' J0 G
【母亲的死与写真集出版】
; Y5 k$ i" q0 D n- G1 \Conrad饭店初会面后,我对Leslie的印象大大改变。在那之前我对他所抱的印象是“不会简单地接受别人,防范心理很强,自我压抑的人”。那可是不太好的一种印象,现在想想,那多半是受了“阿飞正传”的旭仔、“霸王别姬”的蝶衣身上他表现的那种虚幻的形象,以及香港娱乐记者不负责任地写的那些苛责的报道所影响,轻易形成了对Leslie印象的成见。
& B W% e8 ?3 @' \5 I加之,试图接近Leslie遇到了超出预想的困难,听说已经有数家出版社接洽过写真集的话题,都被他本人拒绝了。所以更增加了“这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这种印象。
/ g: P! H2 q, h' J' I% H方案定了之后,尝试从哪方面探询都得到同样的回答,“Leslie先生……那不太好办”。Leslie那时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没有自己的事务所,也没有经纪人,如果是电影或唱歌的工作,或许可以向电影公司或唱片公司接洽,可象写真集这样非常个人的事情,大概只有直接找本人联系了。但这似乎不太可能。再经询问之间,已感到这事确实很困难,于是这一计划只得搁浅。那是1998年初的事了。
) |* `3 z: ~5 H数月之后,意外地这个话题突然复活了。一次无意中向工作中认识的关系很好的香港友人Y女士提到这件事,没想到她大学时代的同学,是Leslie的一位密友的朋友。也就是说,我的朋友的朋友,是Leslie的朋友的朋友,这种复杂的关系,在日本人看来根本就是不相干的他人,可在香港却不是。香港人对朋友的珍视有时是日本人难以想象的。说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多*人际关系来维系一点也不过分,辜负了朋友简直犹如背叛了整个香港社会一般。“所以说,知道你们不会这样做,可还是要说,不论遇见什么情况,绝对不可以做对不起Leslie的事哟?如果那样,我会失去所有的朋友……”Y女士开玩笑地说,但看得出来她心里是很认真的。 : B. ?7 p* U$ e3 e" p* K
结果,借着关系密切的朋友来介绍这个绝好机会,在与Leslie相会的瞬间他向我敞开胸怀,就好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接受了我,这真是一次我从未曾经历过的幸会。
; E3 X* E/ ~% ~( T" y那时谈到出版写真集的话题,我感到这像是冥冥之中命运早有安排。我想他也会有同感。就在我们会面的数日前,他的母亲因为癌症病逝了。听说后,我想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再谈写真集的事比较好,但他并不这样想。
8 \, x4 b9 m9 t& n" F2 P“迄今为止已经有好几次关于写真集的提议了,可我怎么也没有那种状态。为什么要做?找不到动机。而且十年前我曾出过一本写真集,我真的很喜欢,事实上我对再出写真集能否超越那一本也没有信心。”
1 l) ~4 |* o) ~2 f9 MLeslie一面淡淡地引出话题,一面把现在他手边只剩了一本的十年前的写真集“纯影集”递给我看。那里面,是有些羞涩的年轻的Leslie英气勃勃的形象。但那不是为了制造宣传效果的东西,那时的Leslie已经决定退出娱乐圈移居加拿大,那是一本饱含了他与歌迷们依依惜别之情的写真集。 5 S$ ~6 _) h2 {; b# e/ S: z
“从那以来已经过去十年,恰逢我母亲逝世,你的这个消息到来。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朋友的介绍呐。所以我想,这或许是个缘分吧……” * U, h2 a0 `) t. e" Y6 c
Leslie通过我们之间的朋友听到关于写真集的话题时,他母亲刚刚离去。母亲的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变故。关于母亲,他四十几年来每日每日都在亦悲亦喜的体验中不安地度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是可以向过去告别的时候了。 . |' v2 Z( m# |1 j+ g' M
“十年前的这本写真集,是向作为偶像歌手的我诀别的纪念。这次因为母亲的死,我也想从一直以来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就算是为开始一个新的自我作纪念也未尝不可吧……”母亲的死成为他出版写真集的动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 ]4 W+ I" L; N. l. h那时谈到母亲的Leslie,仿佛悟出了什么似的表情非常沉静。当时我还不了解Leslie与他母亲之间长年的芥蒂。对于母亲刚刚去世数日,他就能这样冷静地好象谈论他人的事情一样淡然,我有些意外。 $ i2 W( X* D+ H+ U6 X# @% ^8 U2 a
但是后来,在为写真集所做的采访中,也许因为我们之间更接近了,谈及母亲时,他诚挚地倾诉了对母亲的深情,动情之处泪眼朦胧。之后又有数次谈到他母亲,Leslie时而冷淡时而热切,时而满含怨愤,时而又爱情洋溢,他对于母亲那种说不清解不开的复杂的心情,令人感到心疼。 - Z8 _! J( F( }( P9 j! H
特别他提到,那时在海边购置了漂亮的屋宅,为了却多年的心愿把母亲接来同住,互相之间不再提不开心的往事,为了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他每天买礼物带回家来,带母亲去高级餐厅,一味地为母亲花很多钱。可是母亲退缩着,越发对他彬彬有礼就像外人。得了教训的他说 “我终于知道了爱情是金钱买不到的”。当时听到这话我悲从中来,在这个世界上,哪里还能找到想用金钱来买母亲的爱的孩子?! ' I+ p9 A+ v' E1 G* p: P
相比数万﹑数十万拥戴者的爱,Leslie他最想得到的应该是母亲一个人的爱吧,这样想着我陷入对Leslie深深的同情和疼惜之中。 ! D5 P; ?# `: \$ B- x& W. s
收回话题。 2 y: s( ~. W- A1 K
初次见面那次,我们一边谈论写真集的事,我一边观察着Leslie。在他亲亲热热的笑容深处,我看出他努力想探究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边也在想早一点了解即将长期共事的他。
9 u2 K$ e* y( x3 x4 Q; oLeslie的表情丰富生动,时而他象个顽皮的孩子闪着淘气的眼睛,时而又流露出女性一样的娇嗔,他同时也有着非常男性化的表现,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超乎其外表的迅速决断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他天资聪颖反应敏捷记忆力好,不论什么事都当即果断地判断然后决定。后来,又遇到数不清的需要决定的事项,“让我想一想”“给我点时间”这样的话他一次也没有说过,常常就是在现场稍作思考立即决定。当然,他这种“即时决定”习惯也不能说总是那么好,决定了过后又几次“改变主意”“临时变更”的时候也是有的,每次都来个大翻转。 ) r; a1 Q; w% |% e7 D
总的来说,初次会面后我截然改变了对Leslie的印象。他完全不是那种拒人千里﹑戒备心十足﹑难以接近的人。相反他非常亲和健谈,经常诙谐地开玩笑,并哈哈大笑。
0 S$ _" i; N! v8 Q# S# j当然,也不总是如此。
9 |) p1 c; O; y% h2 S; W初次见面约谈了三个小时,其中有一次我见到了他不那么和善的表情。当时谈话结束,我们从餐厅角落比较隐蔽的座位站起来准备走,离得很远的桌边两个年轻女孩看见了Leslie,尖声叫着跑过来,大概是喊“Leslie,请给签个名。”只见Leslie犹豫了一下就站定了等那两个女孩过来,他令人吃惊地面无表情目视前方,然后默默地在她们拿着的纸上签了名字就转身出了店门。那是我那天第一次见到Leslie漠然的表情。
6 Q% \( N4 _. e( u. h" {同样的表情我后来又见到过数次。那独特的目光,与其说是冷淡,不如说哀伤更恰当。好象应该看着什么却又什么都没有看,那样没有聚焦的眼神,好象雕刻一般凝止的表情。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与和蔼可亲的笑容共存的另一个“非常Leslie的表情”。 ' \/ W. Z; \% T
(第1节完)
6 e, w( v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