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3163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30
|
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 A; y% v/ k7 U6 x, T7 q0 b
% H2 d; P# u) R/ w- Q, M
--------------------------------------------------------------------------------
2 I3 E( J. g7 D7 d5 T7 A7 ]" k孙信茹 朱凌飞(2003-06-24)( F2 i5 S* z2 W% w: a( y% q
内容摘要:仪式作为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传统的话题,在今天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大众传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介入到生活过程中,赋予了传统仪式以新的意义,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仪式形式。“媒介仪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现象,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对这类文化现象和传播现象的关注,应该是一项极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8 p; ?( N* p6 |9 ]! N& u一、引子:张国荣之死
4 ]' h8 I) K/ Q, |: m- I中新社香港四月八日电题:“送别偶像,收拾心情”——雨中送张国荣
4 {; J1 F$ }3 H3 }, K中新社记者张淑琴四月一日,香港歌影巨星张国荣从文华酒店堕楼,走上一条不归路。……媒体纷纷揣测他寻死的原因。有说是因为与其亲密男友唐先生情变有关,又有说是因为受疾病困扰。姑勿论其原因为何,张国荣作了如此决定,使所有亲人、好友及支持者伤心。连日来,香港各大电台均大播张国荣的歌曲,电视台也制作悼念特辑或重播张生前节目。大量歌影迷陆续到文华酒店外放置花束吊唁。 ; R7 J7 n' c7 V n1 x
……四月六日,香港举行第廿二届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大会特别请来“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及郭富城,在正式颁奖前合唱张国荣经典歌曲《当年情》,向张国荣致意,气氛感人。四月七日,张国荣在北角香港殡仪馆设灵。张的亲人及生前好友均前来致祭,并有过万市民冒雨轮候入场,不少人伤心落泪。人虽然多,但秩序良好,他们都是一心来与张国荣道别。今日,是张国荣举殡的日子。早上天色阴沉,还下着毛毛细雨,陆续有演艺界人士到场致祭,花圈放满殡仪馆内外。数百人在北角香港殡仪馆外聚集,大部分穿上深色衣服,部分手执鲜花并于手臂缠上白色蝴蝶结,冒雨护送偶像最后一程。当中有上班族特别请假到场悼念偶像。警方派员到场维持秩序。大殓仪式结束后,以全白花朵装饰的灵车载着张国荣的灵柩驶离殡仪馆,往哥连臣角火葬场火化。聚集在殡仪馆门外的歌影迷挥手与偶像道别,让他的倩影、歌声永留心里。…… ; ^$ G, H; x7 f* ~. o+ [4 M; M
截至2003年4月9日,关于张国荣之死的报道充斥了中国各种各样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报道和纪念了张国荣这位明星的昔日风采。在众多媒体中,网络媒体更是以其翔实、全面、迅速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输入张国荣的关键词,网络上共约有71,500条相关信息。简单看一下新浪网,开设各种专题进行报道:动态消息的最新报道、图片报道、媒体评论、网友评论、追忆音容笑貌、相关背景报道、跳楼身亡、歌迷祭奠、魅惑形象等等专栏。张国荣的全面信息在网上一览无遗。到4月8日,张国荣出殡之日,更是在网上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奠活动。当天有张好友的致悼词在网上全部公布;相关报道全程记录了张的出殡过程:周身覆盖着淡色花朵的灵车驶出(附有图片)、灵堂前摆满了花圈,布置的简洁高雅;而后,随着灵车驶向殡仪馆,观众还能在殡仪馆大厅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张棺木被火化的情形。清晰细致的报道让普通的受众完全能亲临其境。
5 F; W* ?' U# n: A# X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和网站也开始大规模的报道。China.com专门为张制作了网页"风月张国荣",开设有“哥哥档案”、“哥哥自述”、“哥哥深圳个唱”、“哥哥的音乐”、“哥哥的电影”、“众说哥哥”、“哥哥写真”等等。还有专门的网站开设了逝世艺人回顾,更是将李小龙、翁美玲、邓丽君、张雨生等人一起讨论。北京音乐台专门作了纪念张国荣的音乐节目,著名的《三联生活周刊》也有专门报道。一些大的国家媒体,如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都进行了报道。央视还专门通过名牌栏目“同一首歌”纪念张国荣,各种媒体和各类报道不一而足。
2 D! O5 |) Y7 \0 ]+ ~' e0 q二、关于仪式、事件与大众媒介的思考 / x0 L- b# x. ^# h; ]7 k5 B- p
令媒介研究者感兴趣并引起关注的不仅仅是这起突发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还有上演这一系列事件的文化背景、媒介环境及其发展趋向:这起突发的事件在媒介的参与下,渐渐演变成了一起"媒介事件"、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广大的受众在大众媒介的介入和参与下,使得传统和私人化的一场葬礼仪式变成了全民参与和共同举行的一个重大事件、一场隆重仪式。 9 y! C8 c+ d7 O# O
(一)人类学中关于仪式的讨论 6 [7 q$ ]" F- ]" I6 `" u
对仪式的讨论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传统而颇为偏好的话题,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中的核心问题。在其研究视野中,仪式往往作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点存在。从表面上看,仪式往往由于神圣化而显得神秘、怪异,令人敬而生畏,而就其实在的内容而言,仪式往往是和某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状态相联系的。
0 C6 G5 |, u* K h0 q3 H1、利奇[1]对仪式的讨论 ( V3 T2 X2 x: |5 S. Q
传统社会中,仪式常常是人们为了将知识永远传承下去的一种形式。对于利奇来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看待仪式行为的持久重复性,即从知识与信息的角度分析仪式。他认为:“世界本身是通过分类而创立的,仪式重复叙述这一分类结果从而把它吸收的知识传之久远。没有文字的民族有各种动机来经济的使用他们贮存的信息,一切知识都必须贮存在活着的一代人所知的故事和仪式之中。这些贮存和传递的知识可以分为关于自然的信息和关于社会的信息两类,而在形式上则有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和用行动表达的信息。所以,一个仪式序列在充分实施的时候往往一再重复自身,把信息多次重复发出去。”[2]在利奇关于仪式的探讨中,将仪式本身看作一种“信息”,而信息的不断重复和传递因此形成仪式,这对于在传播学领域中讨论仪式带来了许多启发。
! ]3 ~- [7 }- ~3 ^- j$ v( E2、道格拉斯[3]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5 b: |- Y& ]4 ?. g( w! O3 T在道格拉斯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具体和平凡的活动都带有类似于原始人仪式活动的特点,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必须将人类的行为的若干领域加以区别,甚至要创立一些认知的领域,并且要将它们模式化。每一个涉及到秩序的活动都成为一种仪式,因此,确立某种秩序的活动就是用来重新确立社会的一种手段。 e2 y% P! c- p0 y
有人提出,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的世界,科学在这个世界中取代了宗教和仪式,宗教和仪式不过是那些为现代化社会感到不安的人引以安慰的源泉。道格拉斯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她坚信,只要集体生活还存在,就存在宗教和仪式、神话、庆典和礼仪。现代化改变了社会面貌,但社会关系及其更新所需要的仪式依然存在,只要社会关系没有完全消失,宗教和仪式就仍将起着作用。但道格拉斯同时还认为,社会变化会引起仪式与社会关系象征符号的变化,社会形态上的变化会导致群体集体意识表现方式的变化,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承担着产生和复制社会关系的作用。
7 G$ A+ w# g. A$ g) F3、特纳的仪式观点 & @4 c9 E) p& x# d. [# L3 j
特纳也是从仪式开始了他的人类学研究。在特纳看来,仪式就是一种调整手段。以村落为例,在举行仪式时,经常是许多村落的人都来参加,超越了单个村落内部的界限,这样就可以表达出当地人们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 y/ `8 E- N) l7 g
在对仪式的探讨中,特纳针对象征意义的过程,提出了三个研究的层次:当地人对仪式、象征的解释层次;仪式、象征的应用含义层次,即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来获得的意义;象征的地位含义层次,即把象征看作是由它与其他象征在一个整体中的关系决定的,各个部分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获得各自的意义的。 ' p U: Q* b4 u5 F
特纳提出在过渡仪式中,受礼者们领受了一种去异趋同的仪式,他们以前的地位差别、性别差别、服装差别和角色差别统统都消失了,这时人们体验到一种共同的感情,这种共同的感情就是超越一切正式的社会关系,使人们团结一致的人际情感。
5 ~" @2 g' H7 j$ l; ]总的来看,在特纳看来,仪式活动之外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封闭的、枯燥的和无人性的,人性只有在仪式和宗教、艺术之中才能得以繁荣发展。
( {9 T, r* V0 J. y& [, O4、格尔茨的仪式观点
9 s8 S+ q# \; I2 V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格尔茨则从另外一些角度说明了仪式和人类生存关系的基本问题。他认为,人类和象征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依赖象征和象征体系,以至于这种依赖决定着他的生存能力。使人崩溃的威胁至少有三点:他的分析能力的极限、忍耐能力的极限和道德见解的极限、挫折、痛苦和道德困惑构成的强大挑战,是所有宗教必须给予应对的,而正是通过仪式,人的动机和情绪及关于存在秩序的一般观念才是相互满足和补充的。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成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同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T g4 ]- X% p: A, Y
人类学家关于仪式的探讨还有很多,比如,曼彻斯特学派动态平衡的理论更多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日常生活是平淡、规范和井然有序的,但在节日的仪式中,所有的社会秩序都可能被颠覆和僭越,人们可以不按照日常规范行事,使平时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得到释放和舒缓,节日过后人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秩序中去,这个暂时的动荡不居使社会重新得到整合;拉德克里夫-布朗对仪式的结构做过分析,他从仪式中透视社会生活的结构,仪式凸现出人与人的关系及其互动方式。不管从那个方面进行讨论,不管做出怎样的结论,我们都能发现一点,仪式与人的生存状况的紧密联系不仅仅限于落后或者是传统的社会,在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依然存在和起着作用,作为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来说,仪式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将我们置于一个媒体的世界和环境中,仪式在这种新的环境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新的仪式。
$ p* T" B2 _3 ]2 e(二)传播学中关于“媒介事件”的讨论
) p) Z* _: }2 F传播学中关于“媒介事件”的研究和论述并不少见,但是比较系统的对媒介事件及其类型、特点和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不多。一些理论观点或多或少涉及到媒介事件,如对大众传媒效果的研究认为,媒介常常对周围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以此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全社会形成共识;大众传媒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就是将信息和价值观及社会规范一代代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4] 0 l+ E0 c0 o; _- C+ _; u
在这些类似或不同的研究中,对媒介及其制造的事件做过一些讨论,但都没有明确提出“媒介事件”或“媒介仪式”。相比之下,集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当属两位国际著名的传播学家--丹尼尔·戴扬和伊来休·卡茨。他们自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并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媒介事件进行研究。于1992年出版了《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一书,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并被认为是“在人们认识电视的影响力方面的一个里程碑”。[5]在研究中,他们将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式,认为对“历史性”事件的电视直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仪式。按照两人的观点,这种直播事件虽然一方面把世界各地的观众固定在了电视机前,另一方面却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他们在书中列举了一些典型案例,如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礼、肯尼迪的葬礼、登月事件等等一些重大事件,并结合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观察了媒介事件的脚本、协商、表现、庆祝、萨满教以及播出效果等六个方面。两人的研究可以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 O7 J$ m8 b) b9 _9 ~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了对“媒介事件”的理解,认为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甚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在文化呈现多元化,在大众传播趋向“小众传播”的情况下,媒介事件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甚至全世界的“征服”。[6] 5 V9 `7 V! q+ t5 C/ @5 @& ~
丹尼尔·戴扬和伊来休·卡茨的研究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给我们研究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野,但是,两人的研究更多是关注于电视媒介及其内部微观的研究,而对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却不甚系统。相对两人极有成效的研究,在我国国内极少有人对这方面进行过专门系统的探讨。笔者的研究视角将更加关注于媒介事件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并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加以关照。 " K9 s C7 G/ m& `8 L4 F$ i# X$ v
(三)媒介介入仪式过程中
& O3 k4 d: K9 D2 I4 t. o5 Z6 y前面关于张国荣之死的新闻报道和全国各地举行的各种活动无疑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介入之后的一个典型表现。 ) S% S- l( O* [
我们首先来看看事件发生后各个媒介的反应。据凤凰网报道,这次事件的报道是凤凰卫视继911、刘海若、阿富汉战争、美伊战争(尚正在进行)等之后的又一次出彩表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奉献了内地传媒无法企及地直播时事报道;直播送别张国荣的完整场面;凤凰卫视在直播报道中技术上进行了纯熟而有效地传播——直播现场、采访歌迷、穿插MTV、主持人秀、画面背景暗示、流畅地切换等等。从凤凰卫视各方报道中,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次直播报道,表现出这样一些元素:香港娱乐文化的代表、香港文化多元价值的体现、个人高超品质杰出艺人,长达二十年长盛不衰的影视焦点,个人奋斗直至亚洲偶像的典范。这样的卖点是继李小龙之后香港的又一次震撼送别。[7] ( y6 G8 l) _& @0 h- v' V; m7 j
此外,在这次直播活动中,电视发挥出了无以伦比的现场表现力,动用所有的手段都为了表现一个字“情”,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电视画面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心感情,泪如雨下的场面,可以打动所有的人。张国荣的经典歌曲更是这次直播中的最好表现手段,看MTV,看故人离去,二十到四十岁的人都可以在张国荣的歌里找到自己曾经逝去的记忆。在现场的整个报道中,背景音乐全是张国荣的歌曲,虽然显得有些嘈杂和纷乱,但是却大大加强了现场直播的效果。 - M8 R, Q# ^2 k# w7 T7 S8 }- F
更有评价认为,由直播画面会让人更多的想到人与人的真情。因为是故人离去,因为太多的经典的MTV画面,因为那惆怅千结的歌声,因为在商业社会下打拼的劳碌的心灵,还有更多的来自内心恍若逝去则残留的真情,凤凰卫视完整的记录了一个人的一生的最后终别。
+ v( X, t' i- }& k( ?# Z此外,其他媒体同样有快速的反应:香港电台及商业电台晚上中断某些频道的正常节目,整晚播放张国荣的悼念专辑。新浪网报道,随着张国荣的逝世,各类纪念图书纷纷面世。在比速度之余,各类图书刊物也纷纷比起了质量。纪念特刊《绝版张国荣》将于4月12日前正式面世。特刊收录了张国荣各个时期的精彩照片,其中包括他在《霸王别姬》、《阿飞正传》、《风月》中近百幅剧照,上百幅高清晰的明星照,留下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瞬间。特刊收录了《电影故事》杂志社记者自1990年起多次独家访问的内容,披露了张国荣的真情实感;并辑录了张国荣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新闻专访,透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不安。特刊还附有张国荣的歌坛、影坛发展年表。国内很多家媒体开始在影院上映张的代表作品以示纪念。
- E. Q9 r# O1 m* Y# ?- [张国荣事件由最初的突发事件演变为了由媒介制造的直播事件,由局部的活动发展为了整个华人圈的共同关注甚至参与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国荣事件已然成了一场媒介上的"仪式"。很明显,这场仪式的形成和媒介自身具有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 p( `% ~) o0 q: ~
自从无线电广播问世以来,使得人们共同接受信息成为一种可能,也使得媒介播出的内容成为某种重要事件和仪式,这些事件和仪式呈现出一种全线包围的态势,结果使得在可以接受媒体的范围内,任何人都无法留在信息圈外。 1 o; |7 m0 x) {6 p
这样的局面是由电子媒介的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电子媒介信息的特点具有完整性、即时性和非中介性。传统社会中,仪式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人际传播,信息的扩散及传播需要时间。然而,对于媒介事件来说,这些干扰因素被中止了,信息扩散迅速而活跃,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对事件的注意,也能有效的推动人们对事件意义的认真读解。观众在不同的地方却可以同时接受信息,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事件的中心。经过大规模的演变,这样的媒介事件很容易就发展而为一种仪式。媒介事件的发展往往意味着对人们惯常活动的中断,使人们得以连续几天享受假日般的感受,它的参与形式是礼仪庆典的参与形式,是对某种中心价值的专注,是对现时环境下的大众性和平等性的体验。聚集在媒介前的人们,行为表现和语言都充满了仪式的崇敬意味。此案例最典型的是在张国荣的祭奠仪式中,媒介的受众承担起了仪式角色--哀悼者,他们以最虔诚的心态投入到这场仪式活动中。另外,电视直播的形式使得受众从被动的观看变为仪式参与的角色,反过来,这种参与的深度对大众舆论的形成、对娱乐机构、对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内化为一种文化经验进一步融入到集体的记忆之中。 + T8 e! I5 f) f# j& X) V1 R) h
三、关于“媒介仪式”的探讨
& P" w9 ?, f0 g& U(一)什么是“媒介仪式” 6 q0 T% [( z& E$ y) ]
从人类学的研究中,一些人类学家常用“仪式”这个词来表示“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8]我们由此可知,所谓仪式,通常都是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重复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文化,这套行为规范可以内化为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且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 9 ~) R7 A5 h2 `+ r" g
对此,我们可以为"媒介仪式"简单下这样一个定义: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这种"媒介仪式"只有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之下才能产生的形式。这里所谓"媒介环境"就是指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发展的条件下,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感受世界,从而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媒介的世界和环境中。 : }; B1 H& v e c
媒介仪式意味着参与和共享,同时也意味着必须遵从某一种规则。现代传媒给这种参与和共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现代社会利用大众媒介创造出该社会成员彼此遵循的一整套行为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改变着人们对共同事件和活动的参与及体验。在这个新的媒介环境中,一方面,传播过程和方式必然要受到媒介自身特性的制约,不同的媒介有自己独特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参加仪式活动的人也要受到媒介活动的制约和限制,人们其实就是生活在由媒介创造的世界里,其活动自然要根据媒介来进行。
. h, j5 A+ U' J(二)媒介环境中的“仪式” # f7 J/ L1 \2 ~% x9 ^
仪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古老的形式,只要有人存在,有人的生活继续,仪式就将继续下去。而要成其为仪式,就必须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仪式活动具有非日常性--仪式是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动,是对日常生活的强调和超越;仪式活动要有其程式性--每次的仪式都必须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节奏进行,并形成规范;仪式活动还需具有符号性--仪式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各部细节,都不仅只是其本身,还会具有其他的象征意义,成其为一种符号,具备进一步解读的基础。 8 H9 a! j @+ }3 s
依照这样的三个特征来判断,不难发现,现代传媒的介入使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一些事项具有了“仪式”的性质,具备从“媒介仪式”的角度来分析的基础: U2 ] O6 j# o2 y& s+ G1 m
首先,大众媒体的介入使事件具有了非日常性,大众媒体往往通过议程设置,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某一个事件或相关事件中,从而使得该事件具有了重要性。比如张国荣的祭奠活动、美国总统的选举过程、奥运会的举行,直到最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中,媒体报道的焦点都是及其明确的。
1 |* F( K( x R1 I其次,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及媒介特性往往决定了对事件的报道必然受到的时空限制,这点在影视媒介的纪录方式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的纪录方式本身就注定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时空顺序进行,从而赋予了事件一定的程式性。张国荣从跳楼身亡,到调查事件过程,然后到张的出殡活动,最后到对张的一系列纪念活动,都是按事件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步步推进的。
6 H8 ?* D ?. I其三,媒介对事件全方位的报道使不同受众对同一事件有了各自不同的解读,即使事件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这种象征意义,受众仍然通过媒体赋予其符号性。我们知道,传媒是在从事一种"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媒体对世界的报道并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取,[9]媒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理念,选取符合自己标准的事实进行报道,最终形成自己所期望的一套表达系统和符号系统。通过一系列隆重的纪念和报道活动,张国荣显然已经成为文艺界的一个象征符号,前面所举凤凰卫视的评价即体现出这一点。对于受众而言,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使这种符号解读具有了多样性。
8 @& N" R) i$ q# j* n G9 G虽然媒介仪式和传统仪式有着某些相似性和可比之处,但我们看到,媒介仪式毕竟和传统的仪式有了巨大的区别。在传统社会中,有些事件不太可能成其为仪式,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介入之后,我们却发现似乎很多活动开始具有了仪式的特性及功能。比如,某个重要人物的葬礼(如当年甘地的葬礼,今天张国荣的葬礼)、婚礼(如英国皇室查尔斯与黛安娜的婚礼,成为当年举世瞩目的事件)、美国总统的选举、体育比赛(最盛大的奥运会,每次举行都是全世界的盛会)等等,几乎都可以从仪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5 J9 R' x: X9 p# c( l6 @' t- S& i(三)媒介仪式的新特征
% H6 F. T" Q! S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大众传媒环境下的媒介仪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现: " `( q( s9 w* l5 F8 J+ d
1、仪式的重复性 ! [0 o- j" f# ?0 w- P- t
从利奇的观点中可以得知,仪式就是信息的不断重复和传递。传统社会中为了使文化传承和传递下去,常常通过各种仪式达到这种目的。比如蒙古族独特的嘻乐方式“那达慕”上,人们穿蒙古服装、说蒙古语、喝蒙古族的奶茶,举行蒙古族的传统活动,这一切,都使一代代蒙古族人的文化得以传承。虽然每一次的信息传递都可能因人而异,因时间而异,但民族的精神内核却是不变的。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介入到各种活动中,并逐渐担负起重要的职能。身处不同社会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分享到共同的信息,并且可以将信息反复不断的使用。这样的信息是原真的、没有变化的信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活动、一场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始,英国的一场皇室婚礼,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失事,某个大家喜爱的明星的逝世都让我们接收到同样的信息,从而形成人们共同的仪式。
1 l! Z2 k5 O( z9 `" o! @' [另外,传统社会中仪式的重复性往往意味着延续过去,它的时间指向是过去的。于是我们看到在很多文化中,举行仪式是为了纪念某个神话传说或是神话人物,为了回忆一个在传说中发生的某个事件,为了纪念一系列早期的奠基性事件。而媒介环境下的"媒介仪式"却常常创造新的事件和活动,其时间指向常常是现在或者将来的。
* \" L/ e: ~7 J+ i9 r" w: M2、仪式的非常规性 ; W; {! y, z9 K- ^ v
传统仪式举行的时间和基本的程式都是大体固定了的。在传统的仪式活动中,某个仪式在什么时候举行,在活动前作出怎样的准备和具体安排,活动怎样进行和结束等等,人们都是了如指掌的。媒介仪式具有非常规性,媒介仪式其实是对正常生活的干扰。媒介仪式发生时,往往是正常的媒介播出被中止,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特殊起来。待事件结束以后,我们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因此媒介仪式的发生常常是和我们不期而遇的。当然媒介仪式中似乎也有事先的策划和宣传,但这种策划和准备也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张国荣这样的突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m9 D/ o ]# m: P7 {
媒介仪式的这种非常规性还体现在:传统仪式的规则是从传统沿袭下来的,而媒介仪式的规则是随时可以改变,是由媒介的自身规则和传播特性来决定的。
2 N0 ]+ k( W/ Z0 G1 P3 Y- N# _3、仪式的秩序性 7 {. L. R6 t0 l. K; S4 A. f5 t9 a
道格拉斯认为,仪式是在确立某种秩序,特纳和格尔茨也认为,仪式具有调节作用,能够起到“去异趋同”的作用。在这点上,媒介仪式和一般的媒介新闻或事件不同。一般的新闻事件讲求偶然性和突发性,而媒介仪式讲求秩序和恢复。媒介仪式的这种秩序性表现在其威力不仅仅在于架构日常生活的流动方式,而且更在于其随后干扰这种流动的能力。媒介事件和仪式取消了其他正在播出的节目,让仪式进入到媒介电波之中,自己却不被干扰。它们的表演属于“神圣时间”,置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于静止状态。如张国荣的祭奠仪式和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都体现出这些特点。 , ^5 }% \8 n- Z( y
4、仪式的时空性
: K0 Q0 Y; R# [传统仪式中现场和发生地点常常就是融合在一起的。人们要参与到仪式过程中,必须亲临现场。媒介仪式把仪式从发生地剥离出来。媒介仪式是被送到每一个家庭当中的,仪式参与者不必亲临现场。家庭成为仪式信息接受的大众场所,其实,仪式真正地发生地只有一个,那就是电视演播室或者发布信息地媒体所在地。
6 K) [6 L- k% M" I1 \# x5 U/ W* c(四)媒介仪式对文化变迁深层影响的思考 / v b* I) L! C# d8 h: O2 e) Y
仪式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形式,至今未曾消失。只要人类社会生活存在,只要集体生活存在,就存在仪式,就将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和一支重要力量。生活构成的仪式化,以仪式表演呈现的文化活动,改变甚至重塑了人们的观念和精神世界。可以说,社会的变化引起了仪式的变化,现代大众传媒作为其变迁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探讨:
2 d2 z! F6 e+ |4 `1 N' Y [首先,媒体的介入使某些仪式所具有的私密性质被改变,将仪式活动及其主体置于大众面前,有可能弱化仪式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表演的性质。对于每个人而言,家庭是极具私人化的场域,而媒介事件改变了家庭的这种特性,它把家庭变成了大众空间。显然,不论从参与者的心态或者事件的深层意义来看,发生于大众空间的文化事件已然炯异于私人空间。比如张国荣的亲友在葬礼中面对直播镜头时,身后的亿万双眼睛不啻为一种压力,出于对自身形象的考虑,其表达哀悼的方式必然只能以社会广泛认可的方式进行,或者说带有了某种表演性质。许多具有巫术性质的仪式更甚,它对公众的眼光具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因而表现在镜头中的只能是另一种形式。 * `; @. k* |' ]4 X+ q' l% K- z) x' \
其次,大众媒体的介入使人们改变了参与社会事件的方式。这种对社会事务参与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其他一些方面的变化。很明显的是,这种变化带来人们之间的平等化。传统仪式中除了有社会阶层的等级差别之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参与者的不平等,如参加活动中参与者所处的位置、所参与的程度、所投入的资金等等都会影响到参与者的不同反应,而在现代媒介中,参与者没有所谓的社会阶层的分别,任何人都可以关注媒介中发生的一切,而在家庭中收看仪式的过程,可以不受到视线的阻挡,受众完全被拖进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可以更投入的介入到事件当中,这种投入和融入甚至在某些方面都可能超过了现场的原始观众。又比如,活动中强调个人参与的差异性。个人参与媒介事件或仪式只是参与它的某个部分,谁也不可能从所有的有利位置来观看仪式的方方面面。事件是从被给定地点观看的,这个地点及其到事件中心的距离告诉你是谁。不管怎样,每个个体在事件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毕竟只有现场观众才能看到事件的最真实表现,而距离较远的观众不可否认的被剥夺了体验事件的权力。
4 U n; c: @4 c第三,参与仪式活动的人和场所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人们常常是通过亲身体验或者代代相传获得对世界的理解。而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人们接触到的是一个媒介所塑造的世界,人们依照媒介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依照媒介上提供的价值观念和体系来解释这个世界。对世界不同的解释系统必将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 - ^, T; K4 c) j) b- T0 t
第四,仪式的过程和节奏被媒体所规定和创造。以电视媒介为例,当电视在仪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时候,比如某些为招徕游客所拍的宣传片,某些重大的、必须面对更大范围媒体受众的仪式等,仪式的过程就必然处处为拍摄的要求如光线、机位及其运动等所钳制,拍摄成了仪式的主体,而仪式只是为拍摄而进行的表演,只能在符合拍摄要求的场景下(甚至是在摄影棚中)进行,改变了仪式文化的空间观;此外拍摄中正常的NG也破坏了仪式的节奏和时间观。
8 U1 K9 l# k; K5 B2 K" D第五,从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功能来看,也会导致社会文化发生变迁。同样以电视为例,拍摄角度的选择、内容的取舍等方面的考虑,使大多数媒体只是从"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事件的角度来纪录(即使严格的人类学影片,也不能完全排出制作者的个人局限),就有可能使纪录事件与事件本身产生距离。如果把这样的记录片作为"文化抢险"的根据,极有可能以讹传讹,使后来的仪式事件与其原型发生变化。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发生变迁是很正常的,但重要的是这种变迁是被媒体所改编和导演的。
9 } A" x: Y8 h% J. S除此之外,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去思考:当仪式不是我们亲自出席,而是被送到我们每个人家里的时候,仪式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还要问,通过大众媒介(如电视),有没有可能超越把一次仪式活动变成一场演出,把一次表演活动变成一台节目?而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媒介是如何造成我们的仪式参与感的?在媒介仪式中,必然会造成观众互动的缺席,而媒介又是对这种缺席怎样补偿的?仪式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活动的组织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参与者的反应是仪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参与者的反应,仪式就是空的。大众媒介是怎样调动的参与者的反应的? 0 t8 J& L8 i4 h' b: l! A' s' y3 r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总的来看,大众媒介介入到生活过程中,赋予了传统仪式以新的意义,或者在某些层面上使仪式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对这类文化现象和传播现象的关注,应该是一件极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6 G/ Y, u. M+ Z* W3 h参考文献: ! x) t! q- P1 d1 u4 V+ s
丹尼尔·戴扬,伊来休·卡茨箸《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 }# s( k! \1 i J t% j郭庆光箸《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F1 X) {1 K, w: a- Y8 k+ W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 u* b: U9 t* O2 O保罗·康那顿箸《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A! e3 y& [/ N1 |) r; P+ l
夏建中箸《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X' I6 F! i, ]( V9 I' [3 A3 x
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箸《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 i& O' F+ H( H6 U新浪网(www.sina.com) 3 \, [9 y$ E7 @2 D2 [) k
凤凰网(www.phoneixtv.com)
9 \3 P$ [/ w+ O4 Y) Y6 O注释:
$ V+ [% `' ?0 Z4 x G7 R* h5 P[1] 利奇,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被公认为是一个结构主义者,后期的研究更关注于象征体系的研究。
# N( P& e, ~4 c( B/ t- p0 D[2]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34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 M, m7 g" N1 q. ~
[3] 道格拉斯,一位著名的女性研究者,其研究都集中在对人类社会象征现象的研究上。她特别关注仪式对集体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 M/ _- y+ G" Y9 _[4] 塞弗林、坦卡德箸《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349页。
& r( K0 P- i) `3 O/ y- U[5] 丹尼尔·戴扬、伊来休·卡茨箸《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页。
' q+ l& E, D& C6 L4 O[6] 同注释5 + [7 L9 |3 g) |7 s P3 M
[7] 摘自凤凰网(www.phoenixtv.com)
/ q% \: k X! Q" j& L! Z5 {[8]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49页。
: N- Q3 c9 @9 J' j3 b[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15页。 . S3 Y/ x) O U2 e$ w! q6 F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4 R( F* S; x&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