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 Q. R" k/ O4 V- f作者:林方伟+ R# b2 P. V9 {# D9 U
2003
; H% ?- M9 E; Q1 c2 H6 x5 \: w7 X8 [& q$ }- C* M5 D2 L, W
% p) j [4 i6 b6 C4 k8 X
那段有哥哥相伴的青春
: a6 |. D) b+ f. Y2 l7 e& S
$ V" I1 v; A4 r* { “哥哥”张国荣20年前青春的时期,还未有“哈日”这名称,但第一波“哈日”风潮造就了他。偶像歌手的概念及形象从东瀛移植到香江,急速成为流行歌坛新现象,当时还未有四大天王,但哥哥、Danny陈百强、阿伦谭咏麟、坏女孩梅艳芳,已是风靡所有青少年的青春巨星,所以电影要卖座,找他们主演青春片肯定错不了。
) e( v- w6 D% M. c 华星唱片时期的哥哥,以“Monica”、《少女心事》等为主的动感蓝色,与他那时电影中“烈火青春”般的朝气十分和谐,使他显出与谭咏麟不同的特色。他唱的歌能快能慢,加上俊俏外形,很能俘虏少女芳心。报馆里很多女记者和编辑,当年甚至到现在,都是“哥迷”。 4 M3 t/ R; O! j. w2 v2 `8 U+ O8 }9 Z
7 v- `- w- } _9 h& W[color=#1E90FF]最前线的歌迷影迷2 k2 |( g; c4 o/ V* | {; U! u9 a
我的志愿是:访问哥哥
* [' t% S( b% l& ?: H( Q 这是在《现在》影艺版记者李亦筠的中学作文课上的文字。: |7 \+ `1 Y% v# R% b2 p
没有哥哥,我就不会萌生当记者的念头。“当初常‘被逼’写长大后的志愿,小时家里穷没有机会看他登台,我单纯地想:当了记者就能接近我的偶像了。: X% j# W% e& B% N
“每个怀春的少女少男都会有自己的偶像。我觉得张国荣很帅,被他吸引,当时少女情怀特别觉得他的歌有意境,很有共鸣。”亦筠笑说,她们那个年代的迷法很含蓄,支持偶像就买他的卡带专辑:“听到卡带坏了再买。还会把他的报道剪贴成小本子,在床头贴他的照片。怎会不好意思?这就是我成长的过程呀。” & {& n- Y o1 u
后来真的当了6年的影艺记者,见过无数明星,甚至于好莱坞巨星,但亦筠还是没访到哥哥。1999年哥哥来新慈善演出,但采访任务交给了另一名早报影艺记者钟雁龄。本想当名小“哥迷”,跟着雁龄去看偶像,但当天有事作罢,她安慰自己“来日方长”,想不到现在竟成为自己的一大“遗憾”。
\4 ]9 [, O5 M: Q' D# f' y% @7 d9 l6 ^& K- h' `* K: l
他很高贵 巨星就该这样 : ?. ^5 ]% C% h0 Q& u0 [
哥哥这么多部青春片中,雁龄特别认同的是《鼓手》。
2 B; _) a/ M" B" n; @/ D 哥哥在戏里是名苦工,业余艰苦自学打鼓,虽招来周围的冷言冷语,他还是收集旧轮胎、废铁、铁罐、铁桶,上天台练习,风雨不改,最后登上舞台成为鼓手。哥哥演绎的这个励志青年角色,让雁龄很感动,至今不忘。. Z: w: S7 U8 n: y& u: J1 y* \( r/ l7 ^
为了一个目标不弃不舍,雁龄觉得:“他在银幕上、舞台上活着,自尊心很强,很叛逆,你不要我做我偏要去做的烈火青春形象,完全是他个人的写照。”4 H5 a' `& k5 o3 k9 l
访过哥哥,雁龄觉得他“很高贵,但巨星就应该是这样。” 5 L1 ^+ W9 @3 z$ h5 P3 o: ~2 `3 u* @
. E0 O& l5 c& o. o
追求实际目标的都市青年
8 X$ d' ~# d% o2 D1 [/ N) e( { 那个时代,本地哥迷只迷“哥歌”,但在马来西亚成长的一名早报编辑陈保亿,却对他的青春片印象深刻,《喝彩》、《鼓手》她都津津乐道:“台湾的校园电影不食人间烟火,香港那时的青春片都市时尚味浓,而且他们的青年似乎都在追求着一种实际的目标。”
+ k( F# b: z5 c7 M" D: u( U3 ^- `4 Z1 U7 K- s' y, y$ T4 q8 t- `
那个时代,陈百强有“白马王子”的贵族形象,张国荣却不是住在象牙塔的青年。他是有态度、叛逆,而且是野性十足、脂粉味浓的城市青年,很敢去追求梦想。
. M j) I+ T# g5 Q1 G( U# v 保亿说:“我认为他的《不羁的风》(1985年)是最能代表他那个时代的歌曲。他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还是他的快歌,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喜欢及认同他这种动感青年的形象。”
% W; W9 X% C t: Z9 {
7 ~, C$ U& Z- s. M# _: D9 N[color=#1E90FF]第一代追星族/ N1 ?' e% v b# {8 n' ] k. ^9 r
" j. j" A' m6 d) y2 j- ~0 a
1986年,张国荣来新加坡豪华歌剧院登台表演,Yvonne便开始追逐哥哥,接机、送机、到演唱会捧场(还幸运地上台贴近哥哥)、在下榻酒店守候,直到1996年,他减少来新才渐渐退烧。/ \3 v0 {( V g# ], b/ X
今年35岁的Yvonne说,张国荣的歌、戏、外貌都很好,陪着她一起长大:“当年我们歌迷很单纯,不会查他住什么房,去敲他的房门,没有现在歌迷这么疯狂。我们只在酒店楼下等呀等,只要见他一面。追到他每一次看到我们,都能认得出来,会点一个头问候我们,体贴地叫我们‘不要再等了’。”, c! }) B- y, V
% b2 J" V8 u2 i7 Y/ B* B
6 j$ l8 }1 d# D9 G7 {' j: tYvonne的年轻岁月与偶像如此贴近。(Yvonne提供照片) + r1 C1 J: E N6 {
# p9 a5 u( ~$ [, A, f2 z: [
陈庭榕15岁时迷上哥哥,因为他:“反映了我们当时少年期的心声与喜好,要不然我不会到现在还深刻地记住他。”哥哥在丽的电视台时代的电视剧《对对糊》、《甜甜二十四味》、《浮生六劫》,已淹没在时间的灰尘里,但她仍印象深刻。“我记得看过电影《失业生》,张国荣是穷家子,妈妈是洗厕所的女工,陈百强是富家少爷……录像带久了发霉,只好丢掉。”1 ]: _7 B8 r4 v+ k
当时庭榕与姐姐追星,父亲出奇地大力支持,除了给钱买票看哥哥在万金歌剧院登台,还略施小计,给小费买通女侍应生,带她们到后台见张国荣一面、拍照签名,就够她们兴奋得毕生难忘了。
3 D4 {" ?+ \$ y- p! e 当年的歌迷真的蛮含蓄,发乎情,止乎礼。
; `& K0 e$ h$ s' Z5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