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273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0
|
低回婉转 柔肠寸断
4 X' H5 G% q2 W4 ?* u; F2 O ——《胭脂扣》电影语言评析
9 g' x4 K# S6 }2 X! m 第一次看《胭脂扣》是初三的暑假,完全是为了给没有作业的假期找点消遣,看完唯一的感觉就是好闷啊。多年以后,因为男主角的离世——仍然是动机不纯,又翻出来看,可是这一次,却不知如何是好。
, u7 w( ?' e$ g/ N8 a) g 满腔愁绪,满曲悲情,只将人的心一点点揉碎,竟连哭的力气也荡然无存,回首瞬间,芳华渐老,痴心枉倾注。 0 u' Z: W) N9 D: \1 c' B
镜头 2 w' p1 A. ?1 p( `+ G% U1 j+ W
五十年的阴阳两隔,五十年的两段爱情。主线是如花和十二少,另一段是袁永定和阿楚。将两段勾连起来的,便是那已做鬼的痴情的如花。本来这种跨越几世的故事就已够悲凉,够感叹,更兼如花那瘦弱的身体于阴阳两界间穿梭奔波,执著到无望。
# L) t1 h% A4 Y 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讲述起来是慢悠悠的。影片一开始,倚红楼里,嫖客们放肆的笑声,老鸨的招呼声,丝竹之声,以及花枝招展的妓女似蝴蝶般穿梭往来,都让人觉出周围环境的热闹纷繁,然而镜头却似乎“无知无觉”地缓缓推进,穿过人群,曲折蜿蜒,有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味道,也似乎潜伏着某种暗示与可能。两人见面前,如花身着男装,悠悠唱着粤曲,十二少沿着楼梯,也是悠悠的踱上去。镜头也随之信步前行。两人见面,四目相对,如花眉目流露着妩媚,纤纤玉指划过脸颊,划过唇边,这边的十二少驻足,目不转睛望住如花,嘴角一丝了然的奚落之笑,一副深谙此道的表情。这时的镜头以曲线挪移,绕着如花与十二少,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柔和且有趣味,且都给以角色脸部特写,将两人每一丝微妙的情绪变化都捕捉到,又如有一种宿命的力量要将两人紧紧纠缠。 : P1 t! n! |+ [5 q# Z" E4 w2 `
当时间来到1987年,死了52年的如花重返人世来寻她找也找不到,等也等不到的十二少。然而五十年的风雨,早已人事两样,电影用几个短暂的闪回来表现:变成了商场的太平戏院,一班姐妹在戏院看戏,如花与十二少初次见面的金陵酒楼,倚红楼也成了幼稚园……这几处闪回都很快,且都是以淡出的形式结束,一霎那灯红酒绿,一霎那又回到现实,就如幻灯片,又如支离破碎的梦境,仿佛很真切,但太短暂,刚要伸手触碰,便灰飞烟灭了。那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无奈和不可挽回,阴柔婉约,又确有几分“鬼气”。
* I& Q d8 Y: y/ y色彩 - z7 b8 d4 W# D& G2 p- j% @- _
30年代的故事中最为常见的色彩是黑色与红色。十二少与如花相见时,二人都着黑衣,厅内家具也是黑色,而地毯却是红色。黑色表示悲剧与死亡,而红色表达了热烈与幻灭。这或许有过度阐释之嫌,但将这两种颜色运用到一处,的确可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或者说,一部电影多半都会有它的主色调,那么关锦鹏选择红与黑,总该是有理由的,至少也出于某种偏爱。十二少赠如花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两串长长的鞭炮从天井垂下,噼啪声中,整个倚红楼都笼上了淡红色的烟雾,透过这烟雾,如花露出幸福而满足的浅笑,真真是“如梦如幻,若即若离”,但是否这阔少的爱情也会如这鞭炮般转瞬即逝?
q( ]" {) L- L9 r8 Z2 h3 t! p影片与80年代部分前后连接的,都是如花与十二少在床上慵懒对话的戏,色调都以黑色为主,即使是两人最幸福的时候。一次是十二少赞如花很多种样子分开加一块都漂亮,一次是如花见十二少的母亲前,两人优哉游哉地哼曲。另外两次,一是十二少已般出家,听如花念叨她求的签;一是两人殉情。黑色始终是主色调。而且永远有人在抽大烟,甚至最后吞鸦片自杀。烟雾缭绕,醉生梦死。黑色已暗示了一切。关锦鹏反复在电影里强调:黑色占决大部分,而红色只是闪烁的星光;幸福是用来回忆的,而生活是最真实的不幸;爱情往往是一刹那间的感受,不存在所谓的永恒。就像如花与十二少的恋情,几日的温存,深刻的痛苦直接铸就了最终的毁灭,今生不得解脱的爱恋成为来世更加残忍的折磨。有些飞蛾扑火的决绝和凄美。
; W* L k! b' q1 Q1 B 而所连接的87年的故事,颜色就明亮多了。永定与阿楚的衣服大多为灰白两色,永定家中也是白色调,而户外的大好光景更是一片明亮,这一切都在明示着,现在已是与30 年代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是呀,80年代了,永定与阿楚都坦白自己不会为对方而自杀,“人命关天,没那么严重”,明亮的浅色可以是自由轻松,也可以是自私和浅薄。而红黑两色却太深沉、太炽烈、太沉重,将人逼向绝路,真正的爱情是有杀伤力的。为什么阿楚最后会说妒嫉如花?她知道在这样的世界,再不会有红与黑的爱情! 7 p% U# g, B+ r: G
音乐
, @2 M8 {2 ? Y# K1 b( H9 Q5 G 说到《胭脂扣》,怎能不提那荡气回肠的音乐! ) {, b1 J* T' U0 n
影片以粤曲开场——也是如花与十二少的第一次交流。 “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雁”,这是如花的第一句,便令十二少迷醉得挪不动脚步。唱罢,十二少对一句“愁对月华圆”,不想竟招至如花嘲弄“哪来那么多愁啊?”,众人哄笑。
5 q: i( {5 C1 ?4 v7 @ 《胭脂扣》是有一种宿命的意味在里面的,正如两人的初遇,便被安排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后来十二少离开家,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学戏,而师傅的一番话仿佛在解说他们的命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将人生的甜酸苦辣一场一场地做出来,不过做完戏就一样躲避不了。”——如花的痴情与追寻也不过是一场戏,曲终人散,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4 j1 ]. V5 C5 u8 i4 l m9 i
好像扯远了,作为电影语言,《胭脂扣》的音乐,说实话,是我所看过的电影里面最“有感觉”的。(我想一部电影的“感觉”应该比“意义”更重要吧?)它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在不经意间,悠然地响起,有时极短暂,可能只有几秒,但马上就烘托出了意境,或是把感情煽至恰到好处。 - h" c- k0 _7 a2 c
主题曲第一次响起,是如花第二次出场,换好红装的她大方地来给各位阔少敬酒:“如花刚才献丑,现在要告辞,敬大家一杯。”音乐起。之前周围环境混乱的声音则全部停止,十二少痴痴地望着如花,情不自禁举杯将酒一饮而尽,目送如花飘然而去。然后镜头切换,音乐也停止。这一段音乐有25秒(原谅我干掐表这么煞风景的事,这样理性地去评论一部电影已是焚琴煮鹤),也让人在这25秒里第一次有点恍惚起来。后面音乐常常是跟着如花的,她的出场、退场,开门、关门的瞬间常伴以一部分主题曲短暂轻柔的旋律,不知不觉间,已将如花与一般世人区分开来,她的脱俗,她的矜持,她的骄傲,她的执著。80年代部分,做鬼的如花,在报馆、公车或路边小径上飘飘荡荡,也常配以音乐,前面提到的今昔对比的闪回镜头也有运用,这里更多是烘托气氛,鬼魅的气氛,隔世的气氛。但总的来说,时间都很短,甚至可能只有4、5秒,真是让人抓不住摸不着,一切都不可把握。
8 d6 S- ^8 }- f 如花去拜访十二少的母亲,却被一杯龙井羞辱,还有那更不堪的蓝绸,透过淡蓝色的花格,看到如花那望不见希望的眼神,音乐又一次响起,如花退出客厅,迎面走来十二少:“我在摆花街找到了一间房子,你明天搬进去。”这一次,她再骄傲,再矜持,也还是忍不住哭了,音乐渐响,诉说着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无奈,当然,还有太多对他的感动。 8 ~8 n# A% C+ H# [, ^
费尽周折的如花终于找到了十二少,只是他已不再是那个翩翩公子,他满脸皱纹,破衣烂衫,潦倒至极——50年苟活于人世的结果。他竟然变心,偷生。“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雁”,这是她对他的第一句话,这一次又唤醒昏昏欲睡的十二少,如花决然的将那个挂了50年的胭脂扣放到十二少的手中。梅艳芳的歌声不可抑制地唱起,二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十二少痛苦的喊着“如花,原谅我,别留我一个人受罪!”,永定与阿楚执手离去,一旁片场飞来飞去的演员……几个不太相关的镜头连接起来,可是这回音乐没有停,完整地自头唱至尾:原来一切热闹纷繁,一切努力等待追寻,都是自己一厢情愿,都在此刻没了意义,就让我把歌曲唱完,这是最后一次,到此为止,喝下孟婆汤,重新做人。 3 j8 ~5 }" k! T, \
到这里,终于不再是“欲哭无泪”,好像之前一个多小时都只为了酝酿此刻,让泪水静静地淌下。
' L* M7 m6 F$ p' y3 C$ z 我们不可能在经历之后选择彻彻底底地忘记,于是动容。
2 I4 N7 _! R& G$ @( M5 v, Y 石塘咀,倚红楼,胭脂扣。
# L; z" k Y* P8 h% Z: u 誓言幻作烟云字,错付千般相思 。
, b2 @( G5 M& x6 l& A2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