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蓝色星光在 2005/10/31 11:16am 第 4 次编辑]
“香港•后巨星时间”系列之张国荣后的香港乐坛(上)
南方都市报 2004/03/23
在一代歌迷的心里,张国荣的歌声,曾是香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乐。在他生前挚友的回忆里,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拘小节,他自信爆棚,他有一点邪气,他喝了一点酒会用脏话骂传媒的不实报道。他是寂寞高手,一个人在山上舞剑,也没有什么人跟他对剑。
本报请到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和著名文化人梁文道,由他们道出一代人对张国荣的追思,更重新审视张国荣和梅艳芳两位巨星逝去后香港娱乐界的新人新象。
号称“香港填词第一人”的林夕近年来极少接受传媒专访,近日,在本报的“穿针引线”下,久未露面的林夕终于和梁文道在香港商业电台的办公室里,破天荒地对谈了许久。此前,香港媒体盛传林夕患上焦虑症,夜夜难眠。竟是真的。整个下午,林夕抽着梁文道自卷的香烟,谈笑风生,一切就像两个老朋友在聊天。
[color=#DC143C]谈个人成就
“我觉得他是艺人的典范,唱歌要唱好,主要并不在乎你的音准不准,不在乎你拍子的节奏感。”
南方都市报李怀宇(以下简称“南都”):就你们个人和张国荣的交往,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情?
林夕(以下简称“林”):印象中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觉得他是艺人的典范,唱歌要唱好,主要并不在乎你的音准不准,不在乎你拍子的节奏感。因为那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我有一首歌是写给他的,是一首国语歌,我听到有一个字他的发音错了,就告诉他。后来出来的版本是唱得正确的,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是已经录好了的。这件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很多东西,比如每一首歌,他都有一个概念,包括声音以外的。因为他的歌,他的MV,他都已经想好了究竟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拍出那首歌的味道,张国荣特别的地方就是他的声音可以达到阴阳同体,看得出在传统上无论男女的演绎方法,他都有,而且他的歌声本身就是一种演绎。
梁文道(以下简称“梁”):我不认识张国荣。好几次有机会由朋友介绍,但都错过了,所以我只能说是他的听众。我很小的时候,是在台湾听他的歌,当然那时他还没有出国语唱片,等到我到香港,那个时候的印象是张国荣的歌声,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声音,是我们的背景音乐。
[color=#DC143C]谈地位转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那种雄霸一时的感觉少了,反而让人觉得他好像不再是一种背景音乐。”
南都:你是指张国荣和谭咏麟吗?
梁:要看你喜欢谁,像我是喜欢他的人。他的音乐是我们的背景音乐,什么是背景音乐?就是你回忆起某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就有他的声音。那时候放学很无聊,在公园里谈恋爱、失恋到启德机场送机,都有他的声音在。画面有他的声音,就好像一种电影配乐,他是我们整个年代的配乐。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那种雄霸一时的感觉少了,反而让人觉得他好像不再是一种背景音乐。他的声音、他的音乐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不是那种天天从早到晚收音机里一直播的声音,而是你觉得要买着回来放、坐着一直听的,好像有一点到了神圣地方的那种感受。
林:张国荣的那种感觉,我觉得是从他加盟滚石开始的。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和张国荣来往的呢?
林:是从1988年起、经朋友介绍认识的。
[color=#DC143C]谈复出之后
“他真正让人觉得进入殿堂是宣布退休以后,然后再复出。他好像觉得可以豁出去,没有什么包袱。”
南都:那次之后,我看大部分歌词都是你替张国荣填的?
林:我刚提到梁文道时也提到,张国荣之前是背景音乐,那时候我觉得是比较倾向于偶像派的。他真正让人觉得进入殿堂是宣布退休以后,然后再复出。他好像觉得可以豁出去,没有什么包袱。他复出的第一张专辑,也坚持不用他的样子做封面。
南都:坐下来慢慢听?
梁: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就是他不再是一个偶像派的时候,传媒对他的兴趣变得很怪,比如会讨论他的同性恋身份啊、哪一场演唱会会穿什么服装等。
林:哎呀!那场演唱会(指2000年的《热·情》演唱会)气死张国荣了,他好不容易请到一位时装大师帮他设计服装。看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传媒——这个也是香港平面传媒的一种恶习——专门往那些不好的地方挖,结果那场演唱会人们只是注意到张国荣的奇装异服,而没去看的人就不知道他唱得很好。有一次他过生日大家请他吃饭,那时候演唱会刚结束,他喝了一点酒就开骂了。
[color=#DC143C]谈香港传媒
“我就觉得香港传媒的那种愚蠢、肤浅反而见证了他的不一样。他没有去和后来的年轻偶像派附和什么东西,他就做自己想做的。”
梁:所以我就觉得香港传媒的那种愚蠢、肤浅反而见证了他的不一样。他没有去和后来的年轻偶像派跑去附和什么东西,他就做自己想做的。
南都:看到当时传媒对张国荣的报道,作为一个读者你是怎么看的呢?
梁:很怪!因为我喜欢一个艺人,喜欢看他的电影、听他的音乐的话,那我自然会去看关于他的消息。我喜欢某位巨星,我就会去看他的演唱会,会去看关于他的唱片的评论或者传记什么的。但是我发现,我喜欢张国荣的东西,当我想去看、去找张国荣的东西的时候,却找不到真正和他有关的消息。
林:我一直觉得香港的乐评缺乏它应有的深度,没有让人过瘾的一面,因为都是比较八卦的东西。电影方面有一些真正的评论,上网可以找到多一点关于张国荣的东西。
[color=#DC143C]谈缘分
“写歌之前都没有太多的沟通,我就自己写,写完后刚好他也很喜欢。我觉得这就是缘分。”
南都:你和张国荣以什么方式合作?
林:很自由。可能因为我比较了解他,所以写歌之前都没有太多的沟通,我就自己写,写完后刚好他也很喜欢。我觉得这就是缘分,也不是说开会研究这首歌要打开什么市场之类的,都没有!我们合作得很好。
南都:有人说“林夕写的是张国荣的心声”,你怎么看呢?
林:与我合作得比较有默契的一些艺人,比如王菲、张国荣,就是写彼此喜欢的东西,特别是张国荣,当我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也是会喜欢的。
[color=#DC143C]谈他的歌
“张国荣后来的歌很有个性,香港的大部分歌手都不是这个样子。”
南都:正所谓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林:惟一例外的只有一首歌,他说那是我的歌,不是表达他自己心声的歌,所以要求我用一部电影里的一句对白来打磨。所有的歌词,其实都是我自己很自由地写的,因为没有限制,我才发挥得好。
南都:梁文道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林夕和张国荣俩会配合得这么默契?
梁:张国荣后来的歌很有个性——香港的大部分歌手都不是这个样子。很多歌手唱歌,比如一张唱片十首歌,你会觉得十首歌本来是要给十个不一样的人,但是张国荣唱出来,你会觉得这十首歌全部都是他该唱的,特别是歌词。比如说一个人唱歌,他唱的明明是别人写给他的歌,但是经过他的嘴巴说出来,就像现在我和你说话,你不会觉得我这句话是别人写出来的。但是大部分歌手唱歌,我听的时候会觉得他唱的是别人写给他的东西,他说的唱的原来是别人帮他想好的,他就是代言人。但是张国荣唱的歌,你会觉得那真的是他在唱给你听,是他在唱,是他的话。
[color=#DC143C]谈做朋友
“做他的朋友也不容易,因为你要给他看到你好。”
南都:生活中的张国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林:不拘小节。他对很多东西都很讲究,比如家具,他对室内设计很重视。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他很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我收过他很多礼物。如果他认定你是朋友的话,就会很相信你,什么东西都和你说,可是做他的朋友也不容易。
南都:做他的朋友不容易?
林:因为你要给他看到你好!
[color=#DC143C]谈传奇
“他好像一个孤独的人,自己一个人在山上舞剑,也没有什么人跟他对剑。”
南都:张国荣的电影看得多吗?
梁:那个时候,可以说我们当听众的都在听他的歌,然后再看他的演出,因为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拍过太多好的电影!
林:也拍过很多烂的!
梁:对,但很烂的我都忘记了。他在我们心目中与其他娱乐圈的人不一样,他已经在另一个地方做自己的事。大家都觉得他好像一个孤独的人,自己一个人在山上舞剑,也没有什么人跟他对剑,就是那种感觉。
林:他在和谭咏麟平分秋色的时候,就有了这种感觉,觉得反而——因为是香港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传媒环境——造成了他一个人的传奇!
南都:去年4月1日听到张国荣去世的消息,你的反应是什么?
林:很惊讶!不能接受,然后慢慢接受了,接受他的生命已经留在他的歌里了。
南都:有评论说去年张国荣、梅艳芳的去世是香港一个巨星时代的结束,你怎么看这个说法的?
林:我觉得也包括林振强。他们三人都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背景音乐,那种背景音乐要停止了,永远不再回来了。我惟一觉得的是,坦白说,进入21世纪以后,他们三人都不算活跃,林振强很少写歌词,张国荣发片量很少,梅艳芳也一样。他们让我们会回想到一些好的价值,失去的时候你特别珍惜。
像张国荣去世后,我们可能会发现现在新一代的不同之处。现在的艺人有谁是唱得好演得好、可以快歌慢歌拿捏得很好?有没有哪个实力派和偶像派既有他的实力,也有他的偶像魅力?很难的!梅艳芳也一样,她让我们发现,现在最红的女歌手,有谁能把歌唱得好、在舞台上面又是一个明星呢?这三个人去世后会让人想到,原来我们是在不自觉地、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这三个人的去世,也是对乐坛的反省!
梁:我也是这样认为。人们觉得中国传统的艺人,比如唱戏就会说唱做俱佳,声色艺俱全,舞台表演、戏剧、音乐、唱歌是统一起来的,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我们说梅艳芳好,不会说她戏演得好,也不会说她唱得好,而是说她全部都好。
南都: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有传统风范的艺人。
梁:对!她是一个传统艺人,但是现在大家习惯好莱坞的模式,就不是这个样子,一个人唱歌就是唱歌,演戏就是演戏。一个人唱歌红了,我们就很少去问他:你什么时候会去演电视剧?
林:大家很难接受他在另外一方面的成就!
梁:对!很难!但在香港的话,习惯了。比如一个人红了,他本来演电视剧的,别人就会问他什么时候出唱片;出唱片的人,别人就会问他什么时候演电影。
林:要是一个人好好地唱歌,一定有人会这样问他,问到他怕见到你为止!
[color=#DC143C]谈香港
“香港以后不会再出一个张国荣了。他和梅艳芳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志,他们走红的过程,也就是整个香港社会起飞的过程。”
梁:对,一定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香港的环境是会逼一些人出来的。一个人要做到变成像张国荣这样的人,加上自己的天分,真的居然就样样都好,那是很难做到的。还有,在这种环境下,我真的觉得以后就不会再有(张国荣)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若从很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如果将来整个大的中国市场形成之后,我猜可能会越来越专业化的,比如说有的人就只是唱歌,就算演戏也是偶尔为之,他就不会怎么去强调演戏;而演戏的人就会演戏,不会想到去唱歌,可能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如果将来真是这样的话,那张国荣和梅艳芳就是最后一代这样的人,而且张国荣和梅艳芳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志,那个年代的香港人很相信所有一切都靠自己自立自强,慢慢地你终于爬到顶峰,变成天王巨星。就像香港曾经辉煌过的一个年代一样,他们两人红的年代正好也是香港辉煌的年代。他们走红的过程,也就是整个香港社会起飞的过程。后来再看过去,张国荣去世的时候正好是SARS的最高峰,那个时候他死,感觉太难受了,真的觉得那是——
林:上天的一个愚弄!
梁:对,那天还是愚人节,大家都还不相信,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觉得不会吧,开玩笑!后来看电视才相信,都傻了!就觉得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香港的辉煌年代,一起跟着他走了!
林:那是曾经的最好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唱片卖得太好了!
南都:张国荣去世后,乐坛有没有什么新气象?
林: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讲。刚才提到,其实张国荣生前并不是真的很活跃。我觉得他反而是让我们回顾从前,原来是那么美好,主要就是这一点。如果说他的例子是启发了唱片公司在与明星签约、录用新人的时候,研究一下这人是不是歌唱得好,要不要引导他去拍电影,然后拍一大堆广告,那我觉得还是要看新人是否有实力。
梁:我觉得张国荣和梅艳芳的年代是一个还没有那么多公式的年代。对于唱片公司和娱乐圈来说,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红,娱乐公司、唱片公司怎样才能在他身上赚到钱,还没有那么多的公式。但是后来,像现在的香港这些人,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都在找一个新人,然后包装他,利用他去赚钱,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公式化的,而那个时候的张国荣和梅艳芳,虽然他们也有很多机会让别人来栽培,但你觉得他们是属于自己的。
林:我觉得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是没办法的,因为市场不好,现在如果用一个新人,他只会唱歌的话,是不可能生存的,必须要与经纪人签合约,这样才可以拍电影、广告,否则真的是白签了,白做了。
梁:现在唱片的年代也快结束了,因为大家都上网下载音乐。现在我们的消费音乐是按一首歌、一首歌来算的,但是以前唱片是一张一张卖的,专辑的概念没有了,那对唱片工业的影响可是太大了。
[color=#DC143C]谈“红”
“张国荣演唱会一开就三十场,现在最红的歌星就十几场。张国荣辉煌时期唱片都卖得非常好。”
南都:张国荣辉煌时期唱片卖得非常好,现在还有没有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林:难啊!以后每个时代都是休想了。
南都:那演唱会呢?
林:一开就三十场,都没了!现在最红的(歌星)就十几场。
南都:那么现在表达音乐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呢?以前是演唱会啊,出专辑啊……
林: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多了广告,从前没那么多广告歌,现在多了很多歌,莫名其妙地都是某一种产品的广告歌,写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广告歌,和哪个广告搭配,比以前多了一种模式。
[color=#DC143C]谈“变”
“如果没有广告主打,几乎每个歌星的主打歌都很难红。现在一首歌的寿命很短,红的歌没有从前那么红。”
南都:你自己写过这种类型的歌吗?
林:很多啊。有一些唱片公司,差不多所有的主打歌都是广告,由一个产品来主打整首歌。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说是从黎明第一个开始的,黎明当时每一张专辑的主打歌都是一种广告,而且一分多钟、两分钟、三分钟的版本都有,也都一个个版本试过。这样做威力很大,他被证明成功之后,如果没有广告主打,几乎每个歌星的主打歌都很难红。
梁:我是比较老派的人,在这一问题上,我依然觉得听音乐是要配合以前听黑胶唱片的年代,但现在你从早到晚看电视的时候,那些广告歌一直出、一直出,你到哪里都听得到那首歌,感觉很不一样。
林:我认为现在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的地方是红的歌不够红,因为发片越来越多,市场萎缩,要生存下去只能继续多出歌曲,不断地走这条路线,所以一首歌的寿命比较短,从头到尾听到的机会反而不是很多。
(未完待续)
采写:本报特派香港记者李怀宇 实习生 孙慧敏 摄影:特约香港记者林顺利
[ 本帖最后由 lktgwd 于 2007-1-27 03:1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