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0|回复: 13
收起左侧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06-16 1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_8349.jpg 转自:网易“我爱电影”版    作者:sarahyshen  
实在觉得这两部片子相似处很多,不拿出来谈太可惜。
加“谈《春光乍泻》的美国原版”实非我本意(“布宜诺斯的爱达荷”才是个好标题),吸引你们来看而已。
如果以前已经有过这样的主题,纯属巧合。
见下文。
中片:《春光乍泄》
西片:My Own Private Idaho“我私人的爱达荷”,又译“不拘的天空”或港译“男人的一半还是男人”,
1991年出品 导演:Gus Van Sant加斯.范.桑特
演员:River Phoenix瑞凡·菲尼克斯(演迈克)
Keanu Reevs基诺·里维斯(演斯克特)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1.jpg 1. 角色对号入座之:黎耀辉=基诺演的斯科特
斯科特,富家子弟,却认贼作父,逃家在外浪荡。出场,斯科特坐在客厅里气质高贵,让人联想不到一个男妓,出身高贵使然。
黎耀辉,逃家,随放荡的情人流浪。在南美一直为生计而奔波,闷闷不乐,与身边环境格格不入,(这点与何宝荣在放荡的南美生活环境中混得游刃有余正相反),身份使然,始终是个香港过客。
最终二人都“悔改”,回家重新生活。
2. 角色对号入座之:何宝荣=瑞凡演的迈克
迈克,生世成谜,虽一直在追寻,却始终模糊不清。最后,斯科特回了家,他也找不到母亲了,没有了方向,昏倒在路边等人“捡”起。
何宝荣: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编剧、导演、甚至何本人似乎都在刻意避免提到他的的生世,给人错觉“没必要提”。但黎耀辉有家,在香港,小张有家,在台湾,他们最后有家可以回;唯有他何宝荣,没有来的路,势必没有回的路,注定宿命在异乡。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2.jpg 3. 同样是公路电影,同样的主题:
边缘人,流浪、寻找,一望无际的蓝天,滚滚流动的云,无限广阔的公路,敏感孤独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3.jpg 4. 结局的相同:
一个回家不玩了,
一个无路可走仍在等待,仍在浪迹天涯。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4.jpg 5. 说细节之开场:
《春》片开始没几分钟后,就是长达近2分钟的做爱场面,然后就有奔腾的瀑布,而在《My》片,开场没几分钟也就是迈克近2分钟的爱欲场面,内有奔腾的河流的镜头。说是巧合才怪。
发表于 2004-06-16 1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感觉港版的更有种潮湿的,糜烂的,无奈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6.jpg 6. 说细节之音乐:
开场几分钟后,《My》片主题音乐开始,是一首乡村歌曲,男声怪异的假声转换让人想起《春》片开场几分钟后的“鸽子”主题曲:《My》片“wowodidi”<--------->《春》片“gugurugugu”
7. 说细节之街头:
Buenos Aires街头,何宝荣醉倒在酒吧门外,身体慢慢滑倒在冰冷地面(观众人心痛至极)。
同样波特兰寒冷的街头,迈克摇晃的站在路边,似乎想看清这城市,却不知何时何日何地,对着身边的高楼,如醉如痴般惨笑,俯身爬到街角,蜷缩、无声的抽泣(观众心碎)。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7.jpg 8. 瑞凡的角色同张国荣的角色,此二位悲剧命运亦同:
看《My》片时,非常惊讶于瑞凡的演技。向来不欣赏Hollywood美国演员的演技,但瑞凡的表演恐怕少有人能不赞叹的。《My》片2年后,即10年前的10月31日,瑞凡意外死亡,其悲惨本文不忍述及。如未发生,《夜访吸血鬼》中的记者将是他的角色(题外话:如果那样,《夜访》将是部超级帅哥的超美电影)。迈克也好,瑞凡也好,都是一场悲剧。
而《春光乍泄》5年后,张国荣亦离开尘世。虽不似瑞司凡为该片牺牲太多,而间接造成死亡,然其死于抑郁症,却也应该是其多年来悲剧角色所起到影响的。题外话:瑞凡还得了威尼斯奖,张国荣的何宝荣不输给他,却没有得奖,该是何宝荣不比迈可值得同情,除了张国荣迷,对部分观众来说,甚至可恨。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8.jpg 9. 基诺的角色略同梁朝伟的角色,角色中此二位最终找到了生活的路,角色外两位的演艺事业亦在其后几年内有大发展:
基诺在该片中虽属较正面主角,毕露的锋芒,却完全被里弗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动所掩盖,但该片后,与里弗命运完全不同,他立即抽离角色(其实我看他都用不着抽离,因为本未沉迷于角色),在好莱坞大红,N年后随着《Matrix》达到一顶峰。
梁朝伟,《春光乍泄》后越来越成功,凭《花样年华》达到事业的一个高峰。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9.jpg 10. 同样涉及同性恋,却非同性恋题材电影。
《My》片,寻找到迷失,叛逆到就降;《春》片,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寻找——迷失——寻找。同性恋只是他们的职业或背景,片中周围社会并未就此给他们造成压力和困扰,所以题材都跟同性恋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10.jpg 11. 相同的缺点--编剧的模糊:
《My》片人物讲话时,时不时变换成如莎士比亚戏剧的腔调,斯科特和鲍伯部分尤甚。也许是导演边拍边在想着:要不要索性把这它拍成《亨利四世》吧。这种戏剧风格的音调跟影片是有些不和谐的,偏导演又特喜欢,不想改,只任由我们听的傻傻的。好在该片似一迷宫,值得推敲处较多,不去细嚼,这点不见得会被挑剔到,初看该片请将此提示忽略。
《春》片,在后半部分小张出现后,明显觉得导演自己在迷惑该如何结束了。小张似乎把整部片子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春光乍泄》,后半部分是《重庆森林》。任黎耀辉频频痛苦回忆何宝荣,也拯救不了小张的一句“听声音,你就知道这是个厨房”带来的影响。没办法,导演太喜欢这样讲喃喃自语的人了,别扭也要硬塞进去。看《Buenos Aires zero degree》时,发现原来当初拍了小张那么多戏,还好剪了那么多,否则就是另一部《重庆森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3_8349_11.jpg 12. Wherever, Whatever,
《春光乍泄》的电影原声CD中,王家卫提到他们一直没有确定片名,直到嘎纳通知他们快点确定,他们才最后决定用《Happy together》这名字。我不信拍片子的时候他脑子里没有《My》的影子,所以我猜在定片名时,他在想的八成还是“Wherever, Whatever, happy together now\"。 注:《My》片中著名台词就是海报上的“Wherever, Whatever, have a nice day”。

当然,两片也有不同点:
比如《春光乍泄》虽忧伤,感觉却比《My》片明亮,最后猛然响起的“Happy together”和大陆新闻报道及生气勃勃的夜景,能让人重振精神(在忘了何宝荣仍在异乡的前提下)。而《My》片阴郁,常让观众如迈克昏睡般的迷幻,绝望的结局,更使观众无法从压抑中抽离。
再比如《My》片是Gus的纯个人作品,最多也是瑞凡的代表作;而《春光乍泄》,太多高手在里面,各显各的宝,各大人物在影片中个人痕迹很深,人们可以说是杜可风作品、是张国荣作品、梁朝伟作品、张书平作品、香港电影、阿根廷电影,我甚至想说,是诠释Astor Piazzolla音乐的作品。
说作比较而不直指王家卫,连我自己也不信。但本文绝不是想贬低《春光乍泄》。
《春光乍泄》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我并不太爱看《My Own Private Idaho》,因为看它有如自找苦吃。有人说《春》是锐器划过玻璃般痛楚,那《My》就是钝刀割身了。
《春》片中,橱窗外何宝荣拿起黎耀辉的手点烟,烟在二人间袅袅升起,黎耀辉狠狠的一句“你以后冇再揾我”,没人会真的当成警告;出租车里,何宝荣将头靠在黎耀辉肩头,说不出的温暖,皮大师的音乐滑进,道不尽的暧昧;二人的tango亦美得让人窒息。这些如丝般感受,在《My》片里是没有的,《My》片的背景音乐甚至都是略微走调的,更时有几声如鬼低啸般诡异的声音出没。迈克一出现,仿佛音乐、摄影、所有剧组人员、甚至蓝天绿地都如吸了毒般迷幻。虽诗意,却是极压抑的。
以前看过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当时就想到了《花样年华》。听说当年王家卫拍《花样年华》时本来要讲几个故事的,苏丽珍是其中一个,拍着拍着就拍成单个故事了。隐忍、模糊不清、遗憾、只讲半个故事...,《花样年华》可曾在《云上的日子》里借鉴到这些?如果当时苏丽珍的故事浓缩成几个故事里的一个,《花样年华》岂不成东方的《云上的日子》?
还听说《重庆森林》有点像一部西班牙电影《红松鼠》。再把王导的电影推想个遍,《东邪西毒》总该是他原创了吧,不相信西方有那么邪门的电影供他参考。
看过《我私人的爱达荷》、《春光乍泄》、《云上的日子》、《花样年华》的人可有其他高见?
-END-
 楼主| 发表于 2004-06-16 1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Gus  Van  Sant在威尼斯大出风头的作品《My  Own  Private  Idaho》到了台湾就被译名为《男人的一半还是男人》,就好像Nancy  Meckler描写两个爱滋同志在舞蹈中获得灵魂救赎的《Alive  And  Kicking》被翻译为《亚当的肋骨还是亚当》一样,在惊艳的同时也误打误撞地泄露了天机。
     一半:《My  Own  Private  Idaho》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其实都脱胎于英伦文豪莎士比亚的巨著《亨利五世》,可以说是《亨利五世》的一个现代版本。亨利五世身为王子时沉沦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后来在父亲的病榻前立誓痛改前非,率领英军击败了入侵的法军,从而振兴了国邦。而在《My》里,斯科特因为不堪身为市长的父亲对自己的苛求以及出于对上流社会的憎恶而决然离家出走,抛开一切在街头流浪,靠做男妓为生,以寻求生活的真实、心灵的自由和精神上的慰籍,但在看透了下流社会的种种面目后,最终选择了在自己年满21岁时,毅然回归上流阵营,誓死赢回生父对自己的爱。在这里,斯科特就是亨利五世,而斯科特的前任精神之父——鲍伯,则是亨利五世年少时的酒肉朋友佛斯塔夫。他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斯科特身上,期望斯科特在发达之后能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然而,斯科特在抛弃了自己过往的同时,也抛弃了过往认识的所有人。鲍伯被斯科特拒之门外,抑郁而死。
     但在影片中斯科特的这种回归,并没有透露出任何幸福的征兆,也绝非是从地狱步向天堂,反而只是从另一个赤裸裸的泥潭跳到另一个欲盖弥彰的泥潭,终归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肮脏污秽。难耐空闺寂寞的贵妇纵欲不满召男妓,一个不够要三个;道貌岸然的君子们幽雅地问:“你想上车吗?”,然后在性变态的摩擦声中翩翩起舞;绅士与侍女张牙舞爪的争吵透过隐约的窗纱和脆弱的玻璃暴露无遗。纵然下流社会是裸露着的龌龊,而上流社会也只不过多了一块遮羞布的掩护而已,在虚伪的遮蔽之下依旧是丑陋发脓的腐败烂肉。而斯科特的选择就像一个女人无法抵挡年华老逝一般别无选择,可他误以为自己是永恒的,不需要了解时间,于是落得在其间腐化没落,最终步向清晰的死亡,从身体到灵魂。
    此外,影片对男妓,这些在黑暗角落中提心吊胆偷生的弱势人群,也投以了一定层次的关注、表达和探索。这是一个谎言、欺骗、吹嘘、情感、欲望、物质与期待交织纠结的似真似假的尴尬空间。男妓与客人之间充满肉欲和金钱的桃色交易,男妓之间的关怀与欺凌,男妓自身生活的苦楚与不得已,被强暴的有苦难言,恐怖而惊魂未定的初夜等等。但在这一切仓促挣扎的罅隙中,也生长着微弱的希望与梦想,对迷茫未来最后的奢望。而斯科特与他们相比,就不能被单纯地视为一个普通的男妓。他是男妓中外来的贵族,堕落的天使,他拥有其他人无法企及的特殊身份、地位和权力。身为市长独子的他可以恣意超越和蔑视一切僵死的规章法则,不需要在警察来访时四处奔逃,反而维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影片在着力刻画男性角色的同时,对女性形像的描募却显得力不从心、轮廓模糊,毫无说服力地发挥着男主角命运之神或致命毒药的虚妄作用。迈克的母亲只在他迷乱的记忆中以晃荡摇摆残破不堪的姿态出现,作为一个失败的母亲,精神失常、抛家弃子、居无定所。而斯科特的妻子卡米拉则像一个默默等待的灰姑娘,只需要一心守在家门口等待王子从天上掉下来,然后相爱就可以了。似乎她只是作为导演为说服观众相信斯科特改邪归正而不显突兀的必要道具一般存在着,同时也为了葬礼上那身黑礼服在她身上穿着妥贴。至于斯科特未曾露过面的母亲,倒是她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暗示出她是一个困守闺阁郁郁寡欢的良家妇女,作为强权丈夫苍白无力的懦弱注脚,而且注定要比丈夫早亡。最后,只有那个守在破楼房精力异常充沛的老太太和那些与男妓们同住一屋檐下,甚至产生出感情来,当警察来访四散奔逃的妓女们显得比较真切、明晰和可信。
     另一半:《My》的整个故事结构,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男妓爱上另一个男妓而不得。因为被爱上的那个男妓是个异性恋者,虽然他也为同性提供性服务,但那都只是敬业精神在作祟而已。对此,那个被爱上的男妓,斯科特,倒是很有一番见地:“我从不敢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模特儿,你知道,就是那种服装模特儿,因为我比较擅长于全身裸照。但那些摄影师最好别想吃我豆腐,我只是在讨生活,我喜欢自己有敬业精神。当然,如果有人肯付我钱,我也可以出卖我的灵魂,譬如,偶尔到街上赚点零花钱,要不然就做个封面男孩。但我很清楚,当你开始提供**服务时,那就成了同性恋。”所以,明白无误,斯科特只是个男妓,不是同志,也不会想成为同志,更何况他还是个年少放荡的王子,当年满21岁时,终将告别以往所有轻狂岁月,脱下肮脏的黑色皮夹克,换上标志的三件套西装,回归到流光溢彩的上流社会。
    而与他截然不同的,爱上他的那个男妓,迈克,却宿命般地被无数的悲剧缠绕撕裂:生母罹患精神病抛弃了他,生父竟然是与自己同母的哥哥,自己先天患有间歇性嗜睡症,随时都会倒地不省人事,没有正当职业靠卖春为生,没有漆着白漆的家,没有一个正常的母亲,没有一个正常的父亲,没有一条狗。他一无所有,在最孤独寒冷的冬夜,只能无依无靠地露宿天台,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下瑟缩发抖。
    克只是一个男妓而已,更不幸的是,他还是一个同志,一个爱上异性恋者的同性恋,一个爱上男人的男人。“我可以爱一个人,不是为了钱;我爱你,而你不需要付我钱。”这一句爱的告白就足以注定他的悲剧:即使勇敢地去真心爱一个人,也终将得不到任何回应。那一幕,当他倒在街角破落的垃圾堆旁,像死人一样僵硬时,他爱的男人,斯科特,坐在高级轿车皮革坐垫上那么样地从他身边缓缓驶过,刹那的距离宛如身在天涯海角般遥远和漫长。
“我对你意味着什么?”
是基督最后的诱惑,在流浪汉与市长,斯科特的两位父亲,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的两个同时进行的葬礼上,一边是魔鬼们纵情的狂欢诅咒,一边是天使们虔诚的歌唱祈祷。迈克与斯科特遥遥相望,再见,是为了重聚首?或是为了永别离?
“我为了钱才和男人做爱,......两个男人无法相爱。”
撒旦全身36道伤口都爆出淋漓的鲜血来,上帝在伊甸园门口慈祥地微笑着。
“我很想吻你,我爱你,你知道的,我真的爱你。”
当迈克再次倒在茫茫荒野中无人的乡间公路上,再不会有斯科特温暖的怀抱来容纳他,再不会有斯科特温柔的声音来唤醒他,只留下他一个人,一个人。
     无助的痛苦抽搐中,无尽蔓延幻觉衍生中,是深处灿烂的麦田、一脸憨笑的山姆大叔,夕阳下宁静的河谷、流云下田间孤单的电线杆、逆流跃出的大马哈鱼、海螺里汹涌的潮汐和高潮刹那从半空坠落而粉身碎骨的房屋,以及蓝天、白云、草地、农舍、风中摇摆的树,还有金发的妈妈,然后是旋转着的向日葵风车和儿时的自己,在蓝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爱达荷州,一条路,一条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路,起起伏伏穿梭在葡匐的金色麦浪中,一直一直一直延伸着,永无址境,消失在远方浅紫色流云与萤白雪山脉络之间,环绕着整个地球,然后被取代,被截断,被交叉,就像一张脸,一张破碎的脸,一张属于迈克的支离破碎的脸。
Wherever,  Whatever,  Have  a  nice   day!
     美国独立电影制作人格斯范桑特的《My  Own  Private  Idaho》,是由无数个人的梦想、回忆和欢觉组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混和体,有嗜眠症的小主人公迈克则是最后一个美国梦的幻想家。
范桑特的剧本从现实到幻想的过渡十分明显,他成段成段地运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对话也是十分冒险的。这是范桑特化了的莎士比亚戏剧。范桑特还受到奥荪威尔斯1966年关于佛斯塔夫的影片《午夜钟声》的启发。影片看起来就是一条街道上自然发生的故事。范桑特感兴趣的其实不是男妓给人留下的惊人震撼力,而是其中包含的人性因素。影片中的一些男妓拉客的场面具有某种幽默感。这部影片,谈讨了范桑特所有作品共同描写的寻找“家”的主题。就像《药房牛仔》描写了滑稽而哀婉动人的吸毒“家庭”似的,此片描写了另一个临时凑合的小共体——它在传统的家庭观念崩溃后必然发生并令人产生空虚的感觉。
    英年早逝的瑞凡·菲尼克斯和奇洛李维斯联手主演了这部充满悲悯情怀的同性恋电影,导演以随兴的手法将青少年的绝望和堕落拍出了味道。影片拍摄唯美现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赏的同志电影。
发表于 2004-06-16 1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布宜诺斯的爱达荷--谈《春光乍泄》的美国原版  

楼主改修电影么?
还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