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59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0
|
明星的粉丝有很多种,有的会去偶像住处的门外徘徊,有的会为他写一部惊人的深度专著。当然,不是所有明星都配得上这么一本书,除非他是张国荣。“哥哥”走了这么多年,香港演艺界发生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而那一切失去的,就只好用这本书把它全部保留下来了。) L- ^4 n+ l( X; w8 v
——梁文道
/ t/ [& T% m, p熟悉洛枫的都知道,张国荣对她的人生意义,绝非学术研究对象那么轻省。她完成华文界首本哥哥研究读本,学术价值自然无庸置疑,但作为她的友人,我更庆幸她借此走过幽微深谷,把生存能量注入学术生命,成就出双赢的美满终局。1 Q* \: v0 A6 @/ U; ]' g6 G
——汤祯兆
/ a: u( I: A: J9 M7 F4 @早闻洛枫在书写“哥哥”,一直期待,在走入那异色无边的世界,这“戏迷学者”在心往神驰之外,必也曾触着了艺术孤绝唯美的衣角、陷进迫视死亡阴影的幽谷,这是以生命关照生命,难得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盛衰起落扣连——何妨把《禁色的蝴蝶》都成一阕给“哥哥”与这个城市的颂歌、哀歌与情歌。( R1 C q/ H, T( ?4 X& K5 t& O
——潘国灵
0 I1 u: b: a' W( t$ M左手百合右手枪,洛枫的写作在张国荣身上汇合。她用诗歌语言表达最深的痴迷,又用理论子弹守护偶像的天空。终于,我们可以对哥哥说,放心睡吧,有人站岗。9 X* w& O8 p* L/ o/ X' W3 W
——毛尖2 a/ g0 o4 w. d5 t' h2 S, f* L: ^; N& {
在《禁色的蝴蝶》中的张国荣与他人所描述的有所不同。洛枫的论述中所勾画出来的张国荣是一个以服装、身体和声音去实践艺术理念的艺术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对周围环境与条件有着清醒地认识,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达到目的,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他杀出一条血路,这条路上至今后无来者。; L/ h/ U7 s2 U z9 f/ U# ~! ?
——豆瓣网友(蒙莎)
2 ]; U- w5 ^" `! j; E《张国荣:禁色的蝴蝶》作品相关
% U0 @0 g+ K: j! U( }& e2 P$ j! U新闻稿:还原张国荣的文化意义0 M2 g; ^+ S& s+ n* Y, z
作者:洛枫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H- b6 b& r6 ^# u
《禁色的蝴蝶》还原张国荣的文化意义
. x" C/ W- `( w; W$ x0 q Z1 Z新闻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5 }3 `) L$ B! t! H% [$ U在众多以张国荣为主题的图书中,本次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张国荣:禁色的蝴蝶》一书堪称是最具思想深度和文化内含的一本,得到梁文道、汤祯兆、毛尖、潘国灵等多位知名文化人的大力推荐。本书繁体版于去年香港书展推出,受到读者广泛的关注,一个月连刷二次。现在推出的简体版作为纪念哥哥去世六周年的一份礼物,在繁体版基础上增加了数十幅彩色图片,并以别出心裁的装帧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值得海内外“哥迷”珍藏回味,更应该引起广大社会读者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L) k( P7 O2 p X6 P8 `. \$ w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资料搜集及问卷作基础,分析了张国荣的种种艺术形象,包括“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形态、“死亡意识”等,以及媒体对张国荣生前死后的论述以及张国荣迷的“歌迷文化”。最后两章则就转入香港的社会文化面向,狠辣批判香港媒体在张国荣生前死后对他的扭曲抹黑,同时深入剖析粉丝迷者的文化意义。通过作者的理性解读与诗意书写,我们得以了解了解张国荣对艺术的贡献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他明白每个演出的处境,同时更知道在处境的限制中能够做些什么,进而让“自我”的演出超越限制而升华存在,在给予每一个角色活泼灵动生命的同时,也使他自己因那角色而蜕变出万千不同的姿彩。本书勾勒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张国荣,并印证到他的艺术形象上,不是还张国荣一个公道,而是还他一个真貌。
& T" w9 {$ u/ r& t) V y5 [7 C- I就如同香港知名文化人汤祯兆所言:“熟悉洛枫的都知道,张国荣对她的人生意义,绝非学术研究对象那么轻省。她完成华文界首本哥哥研究读本,学术价值自然无庸置疑,但作为她的友人,我更庆幸她借此走过幽微深谷,把生存能量注入学术生命,成就出双赢的美满终局。”
) {8 [4 T1 E1 K, A0 Y% A本书作者洛枫,既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也是诗人、文化评论人,同时兼任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曾任第三十五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更惹人注意的她也是一位张国荣迷,可以说《张国荣:禁色的蝴蝶》一书是作者以理性的学术态度,感性的笔触完成的一部著作,难怪有评论说,这部书于洛枫而言,是纪念偶像的一首长诗。: `% d. T! L- L* Q/ m4 B
张国荣,一九五六年出生于香港,一九七七年参加丽的电视举办的亚洲音乐歌唱大赛获得第二名,从此步入演艺圈,一九八四至八九年时期与谭咏麟分庭抗礼,同为香港乐坛顶梁柱,其后宣布退出歌坛,涉足影视。二零零三年四月一日,张国荣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终年四十七岁。( V; N/ _6 e5 F" P
《张国荣:禁色的蝴蝶》作品相关
4 C2 p( I7 b9 d1 J, n% t书评:等一等那些伤会自由
$ e, i4 z! I2 N; W. @# l作者:洛枫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 [2 j5 M* X& U& v
等一等那些伤会自由:读洛枫的《张国荣:禁色的蝴蝶》
- L! f3 H2 e# z& p7 z3 O# ~9 ]2 }by张耀宗
4 K9 @1 k: H/ q7 S我至今仍不敢妄自揣测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张国荣的离开是以另一种方式,那么他的人生是否还会是一段传奇。这个问题大概永远是无解。对于许多“哥迷”来说,面对张国荣在文华酒店纵身一跃所留下的巨大的沉默和空白,任何提问也只能是无解,也永远只能是指向黑暗的虚无。在洛枫这本《张国荣:禁色的蝴蝶》里,我们看到了面对那个巨大的空白时一种别样的姿态。张国荣的人生是一场绚丽的烟火,但是在其中也留下了种种令人不安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张国荣的声影世界还远远缺乏理性的提问。洛枫第一次把张国荣作为学院研究的对象放置了在我们面前。
* p/ J3 x, R F对于张国荣的记忆已经有了一些习惯性的情感模式,但难得的是,洛枫在书里多数时候她让自己最为直接的感情隐匿到文字的背后。她的思路大概如此:“我以他的后期风格作为这本书的切入点——第一章‘男身女相?雌雄同体’借用‘性别操演’的观念,讨论张的‘易服’如何带动酷儿的camp样感性;第二章‘怪你过分美丽’以‘身体政治’的理论架构,分析张特殊的异质性相;第三章‘照花前后镜’采取神话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张的‘水仙子’形貌;第四章‘生命的魔咒’却通过精神分析、抑郁症的学说,展现张演艺生命最后阶段的死亡意识。这四个章节洋洋洒洒的,都集中于张国荣淋漓尽致的美学形构,而最后两个章节则转向社会学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阐释张国荣作为一个先锋的艺术家、充满争议的公众人物,如何被接收、评议,甚至攻击,当中又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五章‘你眼光只接触我侧面’写出张生前死后在报刊上的‘媒介论述,看他如何彰显香港传媒文化的黑白偏见;第六章‘这些年来的迷与思谱’出他‘歌迷文化’的盛世图像,并从而归纳他终极的艺术成就。”洛枫并没有说通过运用各种后现代理论来提升作为偶像的张国荣的意义,而是经由这样的一种路线使张国荣和他的各种语境的关系第一次清晰起来。洛枫的精彩之处也正在于此:和纯粹的私人的纪念不同,她是在种种关系的网络里面将张国荣自己的个性与他所处于的社会语境、媒体运作、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互生的特点表达了出来。
8 h) D" k" {6 h1 l% r4 U x/ I+ B0 {( {虽然洛枫说她自己是以“戏迷学者”的身份来写作的,也就是说这样双重的身份使她超越了单纯的“哥迷”身份或者单纯的学者身份的局限,但是我在整本书里面仍然不时感到洛枫触摸到了一个界限——对于张国荣的世界的把握,只是在可能的限度以内完成。同时,我也感觉到她在“哥迷”与“学者”身份之间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作为“哥迷”,其身份本身就已经决定她必将张国荣的人生预设为一首光华灿烂的诗。在这里面,关于张国荣本身的异质的声音没有能够参与进讨论,是他本来就没有值得反省的东西存在还是洛枫有意地回避呢?洛枫对于写作深度的探索是不是在某些地方止步了呢?我想,不是。洛枫把张国荣的声音和影像作为他人生最为直接的表达,而她对于张国荣更为隐秘的感情的深渊保持了缄默。大概是因为洛枫懂得,除此以外,我们能够说清楚的已经很少。在这里,洛枫的选择——讲哪些又不讲那些,的确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v) ]5 x/ O2 s3 k洛枫最终是把作为一位普通“哥迷”的情感释放在后记里面。情生文,文生情。处处皆有两难。所以这样看来,洛枫最后一览无余的倾诉,倒是感人至深的。朱天文曾经说:“人生永远有个大限在那里,在那之后或之外是什么?是永远的悲哀和惆怅,那么,就让它留白吧!”既然所有的问题都有可能走到这样的一个节点,那么六个章节的理论书写和释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应该是属于洛枫自己的一次启悟,那些理论的分析以及各种关系的建构都是一次次对于感情的限定,让我们尽可能看清它们的轮廓和界限,就是为了让那些永远无法理性的东西理性起来。如果说在一个共同书写的记忆里面,在那些“哥迷”们的简单、纯粹、持续的纪念里面,张国荣的死已经不死,那么在一种理性和情感交错的书写中,在洛枫的书中,张国荣的生和死将成为我们反观自我的可能,在我们自身成长的同时张国荣曾经的生也才能因此得到真正的升华。5 Y! x( g* u3 F9 v( U: N, }7 X; B9 l
《张国荣:禁色的蝴蝶》作品相关
E) e( `3 ~, W8 x/ Q5 z l目录) D+ h9 t' ?9 J6 N
作者:洛枫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e- _" T: A/ K/ W9 {导言:张国荣的演艺风流
6 Z9 ]) R; ]7 C% v$ S( N忆记张国荣的二三事4 k! I; B% d$ }, K) }# y( n7 |
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
# w/ K0 C+ a- Q细说张国荣的香港故事- \% S9 j& Z, R) l
“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I' f) t% M: B9 s8 g6 c- K
第一章:男身女相雌雄同体舞台上的歌衫魅影与性别易装. W3 k" v) Z$ J' N3 g" f# s/ e
引言:时尚?前卫?性感. L4 o0 g' h u8 {2 c1 ~0 i
“性别易装”的美学与文化
; n7 m, u7 V( v+ U9 _& |5 z4 {颠覆“恐同意识”的易装演出:《霸王别姬》/ ]' ?( b+ Y5 S
舞台上的“扮装皇后”(DragQueen)7 f* }; H: Y, y% s5 o5 B6 Z7 N$ V8 z
音乐录像的情欲流动与再造
3 S: L2 ~% g# o" ~0 x. X结语
" J4 l! E! X4 o2 q% q第二章:怪你过分美丽情色、性相与异质身体
8 g* L8 x5 z. j7 T; c引言:从“性爱张力”说起. l; {! K( {4 C7 n8 B: V1 l/ }
变动的色相?异质的身体! J; v6 N9 a/ I: H" C
早期电视剧集的“反面人物”
& M! w* O* B9 x% K- h* n) C“男男”色调:《梦到内河》与《金枝玉叶》
: n) E) o3 Z! K9 e4 ]肉搏的战场:《春光乍泄》与《色情男女》
+ E1 G0 \; R- i4 M结语
; A% ~1 ?# u9 e* ?$ v1 \第三章:照花前后镜光影里的“水仙子”形态
% l0 c# |' K4 v) M/ K. _引言:“水仙子”的倒影1 t" v1 S W# p g! E
从神话学到心理分析
2 [( p1 ^/ \, z f6 x v反叛的孤儿:《烈火青春》与《阿飞正传》5 U s( ^) I2 m: i! Z) v
放逐与匿藏:《东邪西毒》与《夜半歌声》0 ^( ^9 w6 l6 Q/ M
人戏不分、雌雄同在:《霸王别姬》4 |% N- l! o, L3 ?; @# \' w
结语
- v" N4 m4 R- Z第四章:生命的魔咒精神分裂与死亡意识的末世风情$ X* j* i+ S3 Z) h% o
引言:“红蝴蝶”的魅惑
- s) v5 n7 m V4 u5 G- n《枪王》的精神分裂
6 i) u [( f0 K9 N0 z% k; J3 P8 j《异度空间》的记忆黑洞, Z' M# o Y; D) h$ u5 l2 E
晚期歌曲的末世风情5 i6 i7 {/ M4 Y7 @* q: |: W
结语
3 s' {. z( H* O3 H第五章:你眼光只接触我侧面
$ d8 C$ _( a- o2 e生前死后的媒介论述 z+ S) j5 y0 q$ i
引言:从自杀的遗言说起( |1 v, E' F9 z- i4 M
香港传媒的负面报道3 ?+ O/ e, u. d* h7 O
“媒介杀人”与“狗仔队”文化
/ A. I; W5 D1 m3 a结语4 S' l9 y2 ?8 k S% U9 w2 m( S9 j
第六章:这些年来的迷与思歌迷文化与艺术成就
* A. O/ a; H8 ?: j引言:一个“迷者”的自白- p$ j: Q1 b6 }0 p' L0 \
拆解媒介论述的偏见* J- T5 Y; L7 G2 a0 D e/ h
建构“歌迷文化”的内涵
, P: \+ @& Q2 W7 y% r6 |3 O香港“哥迷”的在地活动# A- g, B) Y' ~$ h" [' \2 n
是什么让你喜欢张国荣
9 Y% @/ ^$ ]% l: Q$ V5 g& T“张国荣”的六个面向
& R6 `4 s$ ^4 J Q! c2 ?5 p M后记5 ^8 j; Q+ O3 I# h' M- \5 z
后记:蝴蝶的陨落8 z% |" x. j: \% i8 h
四月的蝴蝶难记兴亡事花月总留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