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122066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5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03-28 1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左右手牵着两个时代
记得我少年时的上世纪80年代,香港歌坛有两个概念:“实力派”、“偶像派”。“偶像派”有讨好的外形,可以弥补歌艺的不足,他们能受大众欢迎,但在真正爱好音乐的人心目中,是多少带有贬义的。当然这个区分并不严格,因为在那个“前娱乐时代”,再怎么“偶像”,也必须要有歌艺的“实力”打底。那时候就像工业时代,一切都有规范,有秩序,或者用香港娱乐圈的一句行话:有诚意。
而当来到消费时代、“后娱乐时代”,这些游戏规则都改换了。上世纪90年代起,歌坛渐渐从耳之娱变为目之娱,娱乐圈渐渐从创造作品变为制造时尚,整个明星产生机制、消费者与舆论的切入点、社会的风气趣味与环境等等,都彻底不同了。新派偶像如快餐般纷纷涌现瞬间轮换,稀罕的“实力派”也要向“偶像派”作风靠拢———刚好与当年相反。
现在来说说张国荣。我少年时正逢他在歌坛的第一个高峰,与谭咏麟双雄并峙。我却有点讨厌其人。第一,与“实力派”代表谭咏麟相比,他是“偶像派”;第二,他的年少轻狂有时让人吃不消。1985年无线电视台“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的蔡枫华失言事件,就是因他而起。那次“十大”,红得发紫的张国荣一个人占了三首,获奖时欣喜若狂,口出“最讨厌陈百强” 的狂言。事后他解释说那是反话,但现场效果让人反感。典礼司仪、也是当红歌手兼演员的蔡枫华看不过眼,一时冲动不顾身份,对着直播镜头说出一句“请张国荣记住,一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的名言。结果,光辉夭折星途断送的是他蔡枫华。
后来让我对张国荣改观的是,他在1990年竟能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退出歌坛;让我真正喜欢上张国荣的是,他随后在电影领域中再开新天(1993年的《霸王别姬》),以及重返歌台后脱胎换骨形象大转。前一件是敢于舍弃、懂得放手,后一件是能作多方面尝试并都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提及这些是要说明张国荣不同于其他“派”的另一突出特点:炫人耳目标新立异的大胆包装,以及这包装背后反映的一种新风向———他尽显妖娆,将自己阴柔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正是在他坦然“出柜”后。作为个人,我们敬佩他的勇敢,欣赏他的妖冶。作为一种文化观察,我们应觉察到“后娱乐时代”的偶像特征:观众已将眼光投向那些能引发轰动的个人隐私。做包装的不只张国荣一个,即使“唯美男色”,也并非他所开创(前有罗文在)、并非他所独有(旁有黄耀明在),但他最为引人注目,关键还是这份私生活的背景。
如是,张国荣一身接续了两个时代:他有着源自“前娱乐时代”的“实力”和“规范”,又引领了“后娱乐时代”的“偶像”和“规则”。再没有人像他那么鲜明地集两种特色于一身。
我们看当今的香港明星,就以近来最热门的“艳照门”为例,男主角陈冠希、男配角谢霆锋,都是典型的“后娱乐时代”偶像,而他们的共同特点:俊俏,有男色之美;年少轻狂,叛逆世俗;有才气,够新潮,懂包装;不时发生新闻,直至最深的隐私曝光,个人生活被作为娱乐观赏……所有这些,跟谁最像?张国荣。
所以,我说张国荣承前启后。他的左右手各牵着一个时代。
当年我认为张国荣的自尽,其实是把生命定格在尚还美丽的时光。现在,让我再没心没肺地说一句:张国荣作为身兼两个时代本质特性、领两个时代风骚的人物,当“前娱乐时代”彻底消逝,“后娱乐时代”全面占据,他已完成衔接两个时代的使命,同样可谓死得其所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上面我将“前娱乐时代”与“后娱乐时代”对立起来,隐含褒贬之意;但其实,时代大势一直向前走,消亡与新生才是正道,无常与变化才是永恒,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我很能明白也接纳这一点,前面谈到我后期对张国荣的喜欢便是基于此。再比如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伤害的“艳照门”(而人们则像参加狂欢节一样享受着这些伤害),但正是这一事件所抖搂出的陈冠希们私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抖搂出他们应对事件的种种细节,使我再度深入认识了他们,因他们的表现而有了点好感———这是“后娱乐时代”才能带来的“好处”。时代就是这样吊诡。
张国荣的时代过去了。张国荣的时代正在铺开。从哪天起人们不辨别前后?从哪天起人们竟调乱左右?……哦,从那天起人们厌弃了右手,从那天起人们恋上了左手……在这个意义上,张国荣可说是“划时代”的。他不需要被纪念,也正因此才值得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