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15|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国荣的时光》出版人手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02-23 17: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人本来就像个万花筒一样,仅仅让人看自己的一面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歌影迷也好、传媒也好,他们总是只看到我们的某一面,并且根据自己看到的这一面来判断,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
* A4 n, e) \5 ]7 A& A- w/ N
* t" |1 z6 M$ F! J3 q0 c# c——张国荣,为写真集《Leslie的所有》接受日本记者志摩千岁女士访谈,1999年。4 R) O; v: s% b. t
自从2003年张国荣离开我们之后,这四年来,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一群“后张国荣迷”。“张国荣”这个名字明明已经在演艺界出现了二十多年,他的演出从未间断,要接触他的作品一点也不难,为什么人们会在他去世之后才开始“发现”他、欣赏他呢?
0 [% w9 ~3 y0 }- k! n1 v3 B  N# b& _* P9 d: v
有人觉得这个“重新发现张国荣”(Rediscover Leslie Cheung)的现象很有趣、很奇怪,甚至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课题来讨论。“重新发现张国荣”意指重新认识他的作品、重新了解他的为人。Leslie Cheung张国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跟他交往过的朋友、工作伙伴的看法比较接近真实,但普罗大众对他的印象,则可能存在颇大的误解。
9 w8 R' g1 \$ P, ~( [  G8 C3 C- j- v+ n5 i/ r3 r
“在此之前,Leslie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难接受他人,自我防线坚固得如同禁欲主义者’的人,然而这却是十分牵强附会的印象。仔细想来,这种印象更多是来自《阿飞正传》里的旭仔、《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等角色所展现的Leslie梦死醉生般的演技,又或是通过香港的娱乐记者们自作多情且文字苛刻的报道,在心目中建立的一种对Leslie大致的主观印象。”3 s  k, v  E0 _2 j- }

; `+ y2 F7 Y/ w; F* }. |* t$ u- s——日本记者志摩千岁女士的这个经验,不知说出了多少人的同感?6 F8 U! `" ?4 X3 Y3 S( q) B; \, }

. |: r2 [8 Q; v6 ?+ l) \& x一般影迷、观众很容易把张国荣的演艺形象与他本人相混淆。如果有人问你:张国荣是个怎样的人?你的答案会是“不羁”、“阴柔”、“高傲”、“软弱”吗?——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张国荣本人,不是旭仔,不是程蝶衣,更加不是何宝荣。好友施南生女士(徐克夫人,著名女制片人)说,他把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色都做得很好,哥哥、弟弟、舅父、知己良朋、歌手、电影工作者、爱人……填词人林夕形容张国荣时也显得词穷,不得不投下一连串互相矛盾却又互相补足的形容词……导演陈可辛说张国荣的胸襟宽大,香港的娱乐圈与他相比都显得那么渺小……影评人林纪陶说现实中的张国荣比银幕上的还要“大”得多,我们“以为”的“张国荣”都是以偏盖全的结果……5 E4 B: h: n1 T$ ^, K) Y! ^
  p2 s- ?( w; E0 `1 |( Z# S3 f
电影是虚幻的,电影人的生活转移到传媒世界中,一切讲求故事性、戏剧性、追看性,要精彩、要有卖点,不知不觉间,我们步入了一个是非难定、真假难分的年代。
" O% `) J  N: C6 n( v# E
5 z/ A! t; S; m% z近十年来,香港传媒界起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竞争激烈,某部分传媒为了刺激销量,报道往往哗众取宠、夸大失实、捕风捉影、炒作成风,结果对艺人造成了伤害。更遗憾的是,大多数观众都是通过这些报道去界定一个艺人的,艺人的形象被扭曲丑化后,怎不令观众对他产生抗拒而不欲去欣赏他的作品呢?5 m' Y3 Y1 ^! n2 M  U" n
2003年4月1日的噩耗震惊了整个亚洲。这一个月内,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电台、电视台都纷纷推出纪念特辑和怀念节目,把张国荣多姿多彩的演艺表演浓缩后重新介绍给广大观众;报章、杂志及世界各地的网站,铺天盖地地报道他的死讯,同时将他的生平巨细无遗地作专题报道;他的好友及与他共事过的人纷纷发言、写文章,忆述他的事迹……好人好事深深感动到了许多人,广大读者也在匆匆的一个月内阅读了张国荣整整四十六年的一生!原来一向低调的他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他的表演如此具有深度和艺术性,由此造就了一群“后张国荣迷”,就连他从前的歌影迷也开始“重新认识张国荣”。
& h9 m) ^/ H9 n& b& w
: a! ~  p- Y1 o4 Z) t2004、2005和2006年的4月,不少张国荣迷凭着这些怀念文章得到慰藉,也凭着这些文章逐渐了解到“抑郁症”对于张国荣的折磨——原来选择自杀并不是出于软弱,原来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它不是短期的情绪,不是个性缺陷,也不是人格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患者极端痛苦,“发作起来时痛得好像要把他的筋肉都撕开了一样”,丧失劳动力,并且都有严重的自杀倾向——而张国荣在去世之前已与病魔搏斗了整年,他的经纪人、好友陈淑芬说:“你无法想象他多么希望他自己好起来,他一直在看医生”。然而经历过这样的生死挣扎,张国荣或许也知道,黑暗随时可能降临,他开始静静地做了许多事情,立了遗嘱,将遗产分给几位亲友,一部分捐给慈善基金,连身边的佣人、司机都做出了安排。导演徐克说:“我最后一个月见到Leslie的日子里,他表现得十分安详和蔼。回想那段时间,确实令人感到唏嘘。或许,当时他已对生命燃烧打算作出告别,但他却在这时候给予朋友们许多对生活鼓励的说话。”
( j* h6 ]+ k9 j5 M
/ J4 `& H& i9 w6 M- l事到如今,大家终于明白张国荣这样的选择并非出于软弱,而他生前的顽强也鼓励了许多同样遭受抑郁症折磨的病人。大家都希望多发掘有关他的一点一滴,渴望多看到朋友们诉说有关他的轶事,只为继续感受他的生的气息。大量发自内心真诚的文章浩如烟海,它们共同展现了同一个张国荣,立体而丰富,跃然纸上,言犹在耳,仿佛张国荣再在我们眼前活了一遍又一遍……6 f, m( W9 u9 Y& A
从2003年4月到2007年4月,时光荏苒,一转眼已经四年。这几年间,Leslie和他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被解读、被研究,许多新的“荣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称呼他们为“荣迷”,而非“歌迷”或“影迷”,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歌迷”或“影迷”来定义,他们对于偶像的追随,并不仅仅出于对某首歌曲或某部电影的喜爱,而是代之以对于某种人生态度的信仰。Leslie对于“荣迷”们的意义,不只是几首歌、几部电影,而是在于不断有一些新的窗口被打开,比如艺术,比如修养,也比如,一些人生态度。而自从开始与Leslie接触之后,我们的生活都在发生奇妙的变化,许多从前难以想象的事,都变成了现实,仿佛当偶像世界里的精神信仰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一个人的勇气会溢出他自己想象之外。
9 b# o5 f( k" b; F* h% G3 i; z- n$ z7 [0 ^5 i4 n: ^' l  q% f
香港词人林夕曾说,事物会消失,事件会永存。同样地,人会消失,人格却会保留下来。即便今时今日,张国荣这个人已经离开我们,他的人格,却仍然可以让我们一路追随。我们希望通过各种书籍的出版,将所有关于张国荣的珍贵记忆,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张国荣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