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1|回复: 3
收起左侧

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典故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09-01 15: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吝啬”一词的由来
      传说过去有两个人,一位姓吝,一位姓啬,为人特别小气。无论跟谁在一起,吝先生是一分钱的亏也不吃,啬先生是一分钱的便宜也要占。  久而久之,没有人理他们,自然也没有人和他们相处了。这可怎么办呢?一天,吝先生遇到了啬先生。
  他们俩想,别人不理咱们了,咱们两人交个朋友吧!吝先生和啬先生交朋友了,朋友总免不了在一起喝酒吃饭,这个钱谁花呢?经过两天两夜讨价还价,决定由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
  由于两人平时都十分小气,谁也不肯花一分钱,但同时又都想占对方的便宜。吝先生想白吃啬先生的菜,啬先生想白喝吝先生的酒。于是,中秋节晚上两人按约定准时来到了乌有山子虚亭。两人见对方都是空手而来的,他们相互相视了一会儿后,都哈哈大笑。
  吝先生首先打破了尴尬局面,用手做酒杯状,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
  啬先生哪里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
  吝先生手起嘴动咂得直响,自夸到:“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
  啬先生随即把两个指头送入嘴里,吧嗒着嘴说:“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法相比。”
  过往的游人看到这两个如痴如呆、荒唐可笑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游客认识吝、啬二位先生,便风趣地挖苦说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真是吝啬到家了。你们活着是吝啬人,死了也是吝啬鬼。”
  自此,“吝啬”一词便传扬开去,用来形容那些小气人。

“穿小鞋”的由来
      所谓“小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给小孩子们穿的娃娃鞋,而是旧时代缠了小脚的妇女们穿的一种绣着花的“小鞋”。  这种小鞋,是1000多年前,南唐后主李煜发明的“专利”。他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很长的白布缠足,把脚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金莲台上跳舞,让自己观赏享乐,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后来全国便兴起了妇女缠足的风气。缠足后,脚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
  从那时起,封建时代1000年来,汉族妇女一直保持着这种缠足陋习。
  旧时男女婚姻自己作不了主,全凭媒人之言,父母包办。媒婆们说媒时,都会提出要女方的鞋样子,为的是向男方提供女方缠足的证明哩!
  男方如果同意了这桩婚事,就要按女方提供的鞋样大小,做一双绣花鞋,连同订婚礼品,送至女方家中。结婚时,新娘就穿着这双小鞋来到婆家。这样的绣花鞋自然是合新娘的脚。
  如果把这双绣花鞋故意做得很小,让新娘穿着难受,这不是故意整治她吗?这就是“穿小鞋”的由来,它是出于宋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北宋时,有一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又丑又哑的有钱人,巧玉坚决不从。后娘也没有办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
  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
  巧玉出嫁那天,这双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轿。她又羞,又恼,又急,一气之下便上吊自尽了。人们非常婉惜。
  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打击报复行为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

从“万货”到“百货”
乾隆皇帝私服下江南路过扬州,那时扬州非常繁华,商贾云集不亚于江南,乾隆便在街上闲逛起来。  乾隆和手下的大臣路过一家很大的商号,此处买卖兴隆、人来人往。
  乾隆来了兴趣想进去看看,可是抬头一看店家招牌,心中十分不悦。此店名为“万货全”。
  在封建社会,“万”字是皇家专用的,怎么能随便做招牌,况且此店名口气太大,乾隆便想找茬教训老板。几人进到店内一看,货物琳琅满目确实挺齐全。
  乾隆脑筋一转喊来小二,问到有粪叉吗?乾隆想这么体面的商号自然不会出售龌蹉的粪叉。小二说客官稍候,转身跑到后堂库房,不一会儿抗来一枝叉子。乾隆一惊,心想没难住他,又道又高档一些的吗?
  小二说客官稍候,转身跑到后堂库房,不一会儿抗来七八枝款色各式的粪叉。乾隆心中恼怒,心想我还收拾不了你,于是便说道:“我要金粪叉!”
  小二也是明白人,知道来者不善,陪笑说客官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定做。乾隆道既然没有怎么能叫“万货全”。
  掌柜的一看几位衣着不俗,便请他们后堂叙话。到了后堂乾隆露了身份,手下人说你们的招牌冲撞了皇家忌讳,犯了欺君之罪,吓的掌柜连忙磕头下跪。
  乾隆其实也不想为难店家,便说你的店铺虽好可口气太大,不好!朕赐你一名“百货居”。此后再大的商店也只能叫“百货XX”,这也就是百货商店的由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1 15: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人”这个称呼的由来
我们为什么总把经营买卖的人称其为商人呢?究起商人的来历还得从范蠡说起。
  对了,就是那个传说中最后和西施最后双宿双栖的范蠡。
  春秋末期,范蠡曾为越国大夫、上将军。他的老家在南阳淅川,那时,淅川属于楚国管辖。范蠡不仅是治国、用兵之才,而且还是春秋末期有名的生意精。人称“陶朱公”,全国首富之一。
  那时候,用青铜铸造的器具很吃香。据说,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是商洛,商洛的青铜器上都铸着“商”字。商洛和淅川挨得很近,一条丹江河连着两地人,喝的都是丹江水。
  范蠡这个生意精,看准了行情,沿着丹江来到商洛,收购了大批青铜器。他雇了很多牛车,为了宣传自己生意的品牌,就在牛车上写着斗大的“商”字,拉着青铜器翻过秦岭,来到秦国都城做买卖。
  秦人看牛车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商”字,再看那一件件青铜器具明光耀眼,新鲜极了,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时间不长,就把器具抢购一空。
  从那时起,人们就把做买卖的人称作商人。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周朝建立之初,商朝子姓遗民的地位十分低下,他们即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生活非常艰难。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与日俱增。
  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地做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商人”。
  后人就称之为"商人"和"经商"。

“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这一词语,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场合看到。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它是有历史典故的。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螺蛳壳里做道场”
公元1142年,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抗金名将岳飞父子和岳飞的女婿张宪在风波亭杀害了,狱卒隗顺,因同情忠臣一心为国反而无辜蒙冤而死,便打算早险掩埋岳飞等人的遗体,但该埋在什么地方呢?思来想去,忽然心里一亮:为什么不把他们埋在螺蛳壳堆里呢?
  原来,在钱塘门外,有不少穷人靠螺蛳为生。他们在小河边支起锅,将螺蛳倒入沸水中煮熟,然后用弯针挑出螺蛳肉,晒干出卖,日积月累,废弃的螺蛳壳在河边越积越厚,有的地方竟有二三尺厚。
  当晚,隗顺便悄悄地将岳飞等人的遗骨背出城外,扒开螺蛳壳,把他们掩埋了,然后又把螺蛳壳盖在上面。这一切做得人不知,鬼不觉,毫无破绽,立即命人四处搜查,因为隗顺埋得巧妙,所以没有人发现。此后,每到清明节,隗顺都要到那里祭拜一番。
  一晃过了20年,宋孝宗即位后,任用主战派张浚发动抗金战争。张浚等人上书,请求为岳飞昭雪,宋孝守为收买人心,便以重金寻访岳飞等人的遗骨。这时,隗顺已经去世。隗顺的儿子看到告示,便悄悄地在告示旁贴了一张条,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欲觅忠臣骨,螺蛳壳里寻。"
  宋孝守得知后,立刻派人到螺蛳壳堆里去寻找。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岳飞等人的遗体,于是,朝廷选择了黄道吉日,把他们的骸骨迁葬在栖霞岭。为了超度亡屡,进行又请了120个和尚到原葬地做全堂水陆道场。
  临安的百姓痛恨奸贼,敬仰忠臣,听说进行为岳飞等人做道场,便成群结队原葬地祭拜。途中,人们相互询问:"今天究竟在哪儿做道场?"知道的人便说:"螺蛳壳里做道场。"于是,这句话便传开了。
  如今,螺丝壳里做道场,比喻在很小的空间里架构事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1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露马脚”的起源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
  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版本。
  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假作麒麟。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
  另一说源于明代,也是关于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的。那就是大脚马皇后。
  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方便行军打仗。
  当时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
  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鸡鸣狗盗”原非鼠辈
鸡鸣狗盗如今总是拿来形容一些鼠辈盗贼,但是它的源头却来自战国时期孟尝君手下的三千食客……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能人所不能,未尝不是一种保全生命的技艺。只是如今这鸡鸣狗盗之词也只能用来形容一些卑劣的行为了。

“逐客令”的由来
现在我们常说逐客令,是对些赖着不走或不怀好意的人提出的。但听到“令”字,大家就应该知道它原本是高官或皇帝所下,而这位位发逐客令的名人又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秦始皇。不过在他发逐客令时,他还是一个诸侯王——秦王。
  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正好遇到有个韩国人郑国(郑国是人名)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投奔秦国的人,大都不过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
  当时李斯也列入被驱逐的名单之中,李斯于是上书写了一篇著名的《谏逐客令》,劝谏秦王收回成命,由于这篇文章言辞在理、语句恳切,被秦王所接纳,秦王就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秦王成为了秦始皇,并任用李斯做丞相。
  这篇《谏逐客令》也名扬天下,而“逐客令”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成为俗语。

最早被形容为吊儿郎当的人是位皇帝
形容人游手好闲、做事草率轻忽、放荡不羁的样子为「吊儿郎当」。你可知道最早被形容为「吊兒郎當」的人是誰?
  唐玄宗曾经是位开明的君主,但是随着经济富裕和社会安定,唐玄宗骄侈日甚,疏于理政又追求声色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杨国忠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佞臣;又重用安禄山,后因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安禄山恐其对己不利,藉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很快攻陷洛阳。唐玄宗怆惶逃到四川。
  到了四川唐玄宗心灰意冷,有一天,他听到屋檐下的风铃叮当叮当的响声,便问贴身侍臣高力士:「你觉得这吊儿(风铃)的声音是什么意思?」
  高力士见皇帝有气无力的样子,机敏地笑道:「这铃声好像在说三郎郎当!」
  「三郎」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郎当」是形容铃声,比喻唐玄宗颓唐、潦倒、不想讨伐叛军的样子。高力士是希望藉此提醒唐玄宗振作奋起指挥平叛。
  后来人们套用这个典故,把「吊儿」(风铃)和「郎当」(铃声)连用,形容人不能振奋,不务正业的样子。
发表于 2007-09-01 16: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应改成俗语的由来岂非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