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无限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22|回复: 9
收起左侧

过往男旦 过往梅兰芳(2007-4-14 新京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04-14 1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26@94447.jpg

《霸王别姬》的主演张国荣和为其配唱的男旦演员温如华。


由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霸王别姬》在1993年,确实曾轰动一时,成为电影界谈论的焦点。在影片中,包括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吕奇等众多明星参演,而且同梅兰芳、杨小楼唱红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同名,更是备受戏曲界的关注。

  陈凯歌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要说清影片《霸王别姬》的主题很难,“可以说是想在生活中实现戏剧的梦想,这是很崇高的,也是很危险的事。《霸王别姬》基本上讲的是一个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我在其中想表达的惟其如此,剧本弥补了不完美的人生。人生不完美,但人如果想在人生中去实现戏剧的理想,这就会出问题,会有一点麻烦,所以《霸王别姬》会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个悲剧结局往往给人一种崇高感,一种美。”

  并且他认为,因为影片的剧本是根据李碧华的小说改编,“小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物命运线,而且京剧艺人本身跟社会就具有这种联系,所以就可能使这部影片反映出更多的东西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因此如果拍成行业片那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但在戏曲界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对此,北京京剧院男旦演员温如华先生也接受了记者采访,温如华曾为影片《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所扮演的程蝶依的所有唱腔配音。

  据他介绍,当时曾有人推荐过,找了一位唱旦角的女演员来配音,但最后陈凯歌还是坚持认为,因为戏中表现的是男旦,所以一定要找位男旦演员。“我在其中配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牡丹亭》等等唱腔。当时陈凯歌还特别强调,要求我把剧中人三十岁的嗓音,四十岁的嗓音,到解放后唱不了了都要分别表现出来。”所以,他认为陈凯歌导演在执导影片时,是非常细腻的,即使配音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会注意到。

  但温如华先生表示,身为一位男旦演员,他觉得影片《霸王别姬》对于男旦的表现并不准确,程蝶依这个人物在旦角这个行当里是没有代表性的,属于个例。因为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男旦演员都不是人戏不分的。这个影片会使一些京剧界以外的人对于男旦演员造成一种误解。

  而且他还表示,即使张国荣在世,也并不适合出演梅兰芳,因为他的个性同梅兰芳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梅先生是非常能够适应各种时代,心特别宽的一个人,但张国荣虽然在表面上很乐观,但可以感觉到他内心却是很压抑的,在《霸王别姬》中演程蝶依倒是比较合适。现在演艺界的很多明星都有这个问题,同旧时代如梅先生等名角儿的心态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也是现在的人演梅兰芳最大的障碍。

  电视剧多次策划多次难产

  1994年,为了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第一次以写实的手法拍了首部描写梅大师的电视连续剧《梅兰芳》,由原北影厂厂长宋崇执导,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演员拍摄于京、津之间。由京剧武生演员刘子蔚饰中青年梅兰芳,中国儿艺演员尚鸿幼扮演老年梅兰芳。本以为该片会一炮打响,可谁知在央视播出后,却是无人问津。

  据徐城北先生介绍,关于《梅兰芳》的影视作品曾策划过多次,但最终都没能成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梅兰芳的次子梅绍武先生曾主持策划过一部电视剧《梅兰芳》,最初找过徐城北合作,但因为很多方面无法沟通,最终没有成功,这部电视剧计划拍摄二十集。

  他当时的构想是从1937年抗战爆发,梅兰芳离开北平到上海开始写起,一直到1949年梅兰芳回到北平为止,解放后的那段故事就不写了。因为找不到表演舞台上的梅兰芳的演员,这段时期,梅兰芳流落到了南方,是梅兰芳一生中最贫民化的时期,他演不了戏。这个时期的梅兰芳最接近老百姓,也最容易争取到老百姓的认同。但梅家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梅先生是世界级的大师,应该和卓别林、高尔基、泰戈尔比肩,只能写其光辉的一面。梅兰芳直到现在也一直是被神化了,只有描写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这段历史,打破他神化了的形象,才能够生动。

  梅先生的一生,只有1937年迁居上海那一段时间没怎么演出。刚到上海时演了几场,排了《抗金兵》、《生死恨》两部戏。第二年回了一趟北平,还和程砚秋唱了十几天的对台戏。此后,梅先生就很少有演出了。当时确实有日本人邀请梅先生到电台录音,却被梅先生很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在此之前1919年,梅先生曾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过,所以日本人对梅先生很熟悉,也很礼貌。所以,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同于闻一多等人,没有那么激烈,同他的为人,他的表演风格都是一致的。所以,历次创作有关梅兰芳的作品,往往都是强化梅兰芳抗日的史实,这样就扭曲了梅兰芳的真实面貌。因为他在上海不能再演戏了,当时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痛苦的。要写就要表现他的痛苦,没有痛苦,就没有激发,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不感人的,这其中是有很多过程的。

  京剧交响剧诗新形式表现新主题

  2004年由张和平担任总策划,于魁智主演,北京京剧院出品,排演了一部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并在全国演出了60多场。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剧的创意来源于张和平局长。

  张和平局长常去登香山,每次都会路过梅兰芳先生的墓,所以一直希望为梅先生做些事情纪念一下,排这出戏就是他最初的创意,用京剧的形式,把梅先生的形象搬到戏曲舞台上,之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陈薪伊导演和她了。

  这部戏前期的案头工作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剧本反复地修改多遍,原计划就是想要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梅兰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把这部戏排出来。

  她认为,“梅兰芳这个题材,无论对于哪位导演和演员都是一个挑战,因为梅先生是一位中国文化上的伟人,甚至代表着中华民族。”她表示,就关于这个戏的演出的样式,也曾开了多次会议讨论,最后确定运用交响剧诗这种新的形式,“选用这种形式表现,首先是一种新的尝试,另外也是为了区别于现代戏的表现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虚写史实,运用“比兴”的手法,配合写意的形式。但其中的一些剧情根据需要虚写的,例如杨小楼在梅兰芳家去世,史实并不是这样的,但是剧中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杨小楼下地务农,都不为日本人演出这是史实。可是两件事又不是发生在一块的,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但在这部戏中就都放在一起了,所以说这部戏中人物的精神都是实的。

  她还介绍,之所以这部戏从抗战开始写起,因为这段时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是表现他爱国主义的一个亮点,主要为了表现他爱国的精神,爱国的情怀。他为了抵抗日本人,不给日本人演出,做出了很大牺牲。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解宏乾 孙琳琳 勾伊娜
发表于 2007-04-14 1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张图,又要亲哥哥一下了
发表于 2007-04-14 18: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家哥哥什么时候都说他不能演梅兰芳。
再退一步说,演员是什么样的人和角色是什么样的人是完全没关系的事情,为什么大家总是把这些事情混为一谈呢……真是无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04-14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跑出来回忆了 这位的话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嘛.
说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男旦演员都是人戏不分的, 那哥哥在全心全意演绎蝶衣时就难免要有些压抑.
他又哪里见过在香港欢天喜地和朋友打麻雀的哥哥?

再说,楼上的话不错.演员和角色完全是两回事,演的太像说你人戏不分,或者根本就是作回自己;演的不象又说你没演技.老实讲象哥哥这样敢于尝试好多不同角色的演员已经是凤毛麟角,他们到底还要怎么样?
发表于 2007-04-15 17: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ktgwd 于 2007-4-14 22:49 发表
再说,楼上的话不错.演员和角色完全是两回事,演的太像说你人戏不分,或者根本就是作回自己;演的不象又说你没演技.老实讲象哥哥这样敢于尝试好多不同角色的演员已经是凤毛麟角,他们到底还要怎么样?



我昨天都快让这个报道给气死了,照他们这个逻辑,我可以说:因为梅艳芳太大气了,不能演满身风情的如花,矢野浩二太善良了,不能演日本鬼子……
这都是什么GP逻辑……
发表于 2007-04-15 1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吧最近也在讨论这件事,找几个好的回帖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please912所举的例子,对哥哥表示不认同的基本为男旦,而张火丁等表示赞同的,大多为新成长起来的女旦.我在想,也许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蝶衣与世人对男旦的看法比较相似,但蝶衣身上的一些特质并不见容于社会,所以当这个角色广为流传的时候,也许身为男旦会怕世人认为实际的男旦生活即使如此,所以他们有抵触也是正常的.另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蝶衣影射梅大师,所以会造成一些梅派嫡传弟子及其他梅大师崇拜者的不认同.也许是蝶衣对他们的印象太深,所以他们看待哥哥是从蝶衣的角度去看的,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想见的.
而张火丁等新人,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蝶衣的一些不被世界所容的人物特点更容易接受,而对于蝶衣对追求也更加理解,并且他们并没有着眼于蝶衣这个角色看待哥哥,而是从更广的角度去看张国荣,所以对哥哥更多的是赞赏.

以上的想法只是看了please912举的这几个例子就事论事而已,因为没有看过更多的,难免有偏颇,莫怪我啦  

  
作者: 蝶儿拖拖  2007-4-14 11:49   回复此发言   

--------------------------------------------------------------------------------

这帖子让人看了不舒服,可再一想,这般心胸狭隘,也懒得与他们计较。

谁也没说哥哥演的蝶衣,就是中国京剧里男旦的形象代表,蝶衣的故事是蝶衣一个人的,可不是代表了京剧里的男旦形象。再说,电影就像唱京剧,都是高于生活之上的艺术,京剧里他们可以化身一变跨越性别,咿咿呀呀唱尽女子的矫情,为什么电影里演一出就不能了?

如此这般,倒真是这些所谓艺术家的不是了。而且,似乎他们把对程蝶衣的偏见忌讳迁怒到张国荣先生头上来了,我记得在哪里看过一篇报道,梅葆玖先生在采访里,明确地表达了对张先生的不屑之意,简直可以说构成了人身攻击。而相反,张先生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喜爱以及对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尊敬,特别是对梅兰芳先生的尊崇,都是众所周知的。

如此把对一个电影角色的忌讳迁怒到演员本身,并耿耿于怀,又是多么宽阔的胸襟不成?

不要说张先生在世也未必合适出演梅兰芳这样的酸言酸语,好象是张先生如在世,会巴不得要去出演一样。正因为张先生足够尊重梅兰芳先生,他在世时已经明确讲过,自己不会去演梅先生。

而且,把张先生当成一般的明星,只能说这些人太表面看人。在京剧界,梅先生是世界级的大师,而在电影界,张先生则是翘楚,难道说,电影就比京剧下贱了那么多?哦,京剧是艺术,电影就是垃圾?电影明星也有足够担当艺术家的称谓的。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一个人的被记着,被怀念,被评价,并不因这样少数的声音而定型。现在评价张先生还为时过早,那些对张先生怀有偏见的,过了五十年你们再回头看吧,不过前提是,你们得活到那个岁数才可以。  

  
作者: 61.187.64.*  2007-4-14 23:53   回复此发言   

--------------------------------------------------------------------------------

再看那些跟张先生接触过的京剧界人物,有谁不对他的人品赞不绝口的?

我从来没有因为看过《霸王别姬》,就认为京剧界的男旦们就都是那个样的,他们这样急急地要证明自身“清白”,反而有此地无银之嫌。用得着这样吗?  

  
作者: 61.187.64.*  2007-4-15 00:02   回复此发言   

--------------------------------------------------------------------------------

评分

参与人数 1荣币 +100 交易积分 +50 收起 理由
lktgwd + 100 + 50 积极参与评论,回复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04-15 1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我不敬地说句实话,梅尚程荀四位先生,既然列为大家,则品行必有过人之处。而既然四位并列,那荀家拍个《荀慧生》都是有心有意,荀皓对娄宇健态度还好的不得了(娄都称荀皓老爹)。你梅家凭什么对他人指指点点,就因为梅是名旦之首,还没完没了说我们哥哥

后人如此小家肚肠,难怪男旦面临绝种。

借please912 的一段话 ,拜托梅家别再拿别人炒作了:

如果哥哥在世,梅的后人可能会因为哥哥的取向问题而强烈反对他演梅兰芳,梅后人的想法就是要把梅兰芳塑造成一个主旋律的完人,见京剧梅兰芳,他们没有找男旦,而是找了老生于魁智来演梅兰芳。他们最希望表现的显然不是梅兰芳自成一派雌雄同体的艺术探索,而是着重梅兰芳的爱国情操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即他们极度反感把梅兰芳的职业定位在演员、戏子这一类上,更希望把梅兰芳塑造成一个文人、一个爱国人士。黎明演半生缘时,还是很有文质彬彬稳重的气质,这肯定能让梅后人满意,他们不怕演员木,需要的只是一个相貌品质名声都算清白的皮囊,他们可以完全驾驭演员,惟怕演员太灵、难搞,有自己的理解和主见,这就有可能和他们对着干,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拍戏当中不给面子叫嚣换人都是有可能的。从最近日子的梅兰芳选角就可以看出,都是梅后人在向媒体评论这个评论那个的,完全是凌驾于导演和电影之上的样子。

如哥哥在世是否愿意接演这我们不得而知了,虽然他悟性很好,把程蝶衣的舞台风采和红色恋人中未发病海归时的儒雅风度结合起来并不是难事,只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都能演梅兰芳,只要不怕演砸了;人人又都演不了梅兰芳,因为梅兰芳那样的人物是不再的。”换言之,任何一个人演梅兰芳都只能是一个演绎者而已,意义等同于一个道具,神龛中的一尊泥像,只不过有的手工较好,栩栩如生,有的比较粗糙罢了。哥哥是太聪明的一个人,但是有一个悖论是张国荣未必会担心自己演绎经典会被人挑刺和比较,这从不是他考虑的问题,新上海滩他不是也演了,演戏方面他是从不怕挑战或者被人骂的,明哲保身不是他的信条,没准一激将他也就上了,主要还是看角色有没有挑战性,是否是他没有尝试过的。

又如果Leslie没有去世,霸王别姬没有重新被翻出来讨论,电影梅兰芳根本不会受到投资商和娱乐媒体太大的重视,陈凯歌也未必会有兴趣靠拍《梅兰芳》来一洗无极之辱,他最感兴趣的是孟小冬和杜月笙的故事。想拍梅兰芳的是丁萌楠,这个专拍传记的导演,而电影《梅兰芳》扮演者的情况和他所拍的《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鲁迅》中的扮演者一样,只是作为主旋律影片中的特型演员而存在,并不会像现在那样受到太多重视。事实上,梅兰芳并不是一个被比较的标准,或者是否某人能够胜任扮演梅兰芳等等,这都不是关键,真正暗藏的标尺是张国荣这个名字。
发表于 2007-04-16 2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上面这一段话实在忍不住眼泪了,其实我不是个太容易哭的人,或者按林夕的说法,我的眼泪都唔係咁便宜。
但是这件事情从头到尾,简直就像一出闹剧,拍电影是拍电影,这些人凭什么跳出来随便伤害别人……难道因为有着特殊的身份,就可以随便左右导演左右编剧左右演员左右宣传左右社会舆论?而哥哥本人的意见,早在10多年前就再明白不过了。

一早京剧界对《霸王别姬》在世界受到的赞誉就很是不屑,这一切我都能理解,但是事到如今,斯人已逝,再拍《梅兰芳》,拉上其作“宣传”,还指指点点胡说八道,这如何能够让人心平气和再来看他们的品格?

这世界从来都不缺少武断,一如《梅兰芳画传》那恶毒的开头,一如对哥哥从不知疲倦的妄言。
 楼主| 发表于 2007-04-16 2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天是红河岸 的帖子

我觉得7楼引的please912的评论很有道理.

梅兰芳先生的一生有很多光辉的方面,不止在戏曲方面.他的爱国情操也是家喻户晓.好象我自己就完全不懂也没听过戏曲,了解梅大师最先是因为他蓄须明志的故事.

看导演要着重表现他的哪一方面.主要是弘扬京剧大师的舞台魅力还是突出他的高尚人格.一部电影陈导很难表现出那么多东西.目前也没有演员能够准确表现全部,导演和演员只可能把握好某部分.表现梅大师人戏不分,雌雄莫辨的魅力应该不是他们这次表现的重点.这种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因为创作或者说幕后策划没有这样作的决心和魄力,也是因为实在没人吧.

梅家后人说不会有太多演员的舞台戏曲表演,这部分主要是放以前的资料片段.所以这次黎明的舞台发挥相对来说小的多.选择他主演是为了着重表现梅的生活和人性方面吧.陈导应该是会花很多篇幅描写梅和孟的故事.那么这个文艺青年,除了个子有点太高,黎明应该可以胜任.


哥哥如果在世是不大可能接演的.他说过不会演梅,现在这样的策划也不是他会感兴趣的.
不过如果哥哥肯演,只是如果,那么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就完全不同了,他肯定会有好多自己的想法.他也有能力把类似于靳的风骨和蝶衣的痴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梅大师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修为.

放眼电影界,有能力作到这样的,只有哥哥.

说到这些最近的不知是回忆还是炒作...

演员是否对戏曲专业的问题....这是拍电影不是唱戏好不好?,拍片的卡士,是很重要的.好莱坞大制作也是这样.多亏了哥哥和巩悧的演技和知名度,否则霸王别姬能不能这么出名还是个问题.那些当初落选的就不要这么酸了吧.


居然有那么一些人,连霸王别姬这样一部在国际扬威,宣传中国国粹的好电影都驳斥,不懂他们的心态到底是想弘扬国粹还是孤芳自赏.哥哥是演绎了一位戏痴男旦,不是唱了一出京剧,他拍电影,MV,出流行唱片,开世界巡回演唱会,还要作曲,准备作导演....他的生活丰富又忙碌,他得抑郁症也是多年在娱乐圈的积累,一个程蝶衣只是他的众多角色之一,看看哥哥后期的恋战冲绳,星月童话,枪王........人戏分不清楚的,到底是谁呢?


这样的踩着别人却又得靠人家来宣传,拿已逝的人来抬高自己,实在是令人不齿的行为.梅大师如果看到了,也会为这些后辈的行为掩面吧....
发表于 2007-04-18 19: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我刚才发在聚荣堂的一句回复搬回来:

只看哥哥不看文,不理他们这些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