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14477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10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07-30 15: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香港电影事业一百年(1896---1996)
一、默片年代(1896-1929)
! x% X. R4 L" X9 c1896年,法国卢米埃兄弟的摄影师将电影传入香港。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的摄影师特别前往香港拍摄纪录片。但直至1900年2月,香港的重庆戏院才第一次正式放映电影,当时称为「奇巧洋画」,是上演 剧之後加设的节目。1901年,香港第一间电影院「喜来园」成立,开始常态性地放映风景短片和新闻纪录短片,自始有了「电影映演业」。
3 K, U% A2 ~$ h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是中国第一间电影制片公司。他们在香港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短片〈偷烧鸭〉,由梁少坡导演,黎北海、黄仲文、梁少坡等演出。他们几位都是香港人,自此开启了香港的「电影制片业」。但往後3年并没有其他的本土制片活动。8 S- y" a% K) w; o* ~/ [, x/ C
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创办人班杰门布拉斯基因经营失败,经香港到美国,在港遇见了黎民伟(黎北海的弟弟),便合作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一部戏曲短片〈庄子试妻〉,成为香港第一间制片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剧情影片。此片取材於粤剧〈庄周蝴蝶梦〉由黎民伟编导及反串演出庄妻、黎北海饰演庄子、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婢女、罗永祥担任摄影师。片成2本,可放映15分钟,曾被布拉斯基携回美国,与〈偷烧鸭〉一起在洛杉矶公映。「华美」只出品〈庄子试妻〉後便结束业务。
& s7 P- b* o0 G& Z 1915年,法国「百代公司」在港设立分公司,出租和出售各种影片及电影放映机等器材,电影放映日趋普及。
! B# U! Y3 n# w9 u8 ] 1916年,尖沙咀地区开设了第一个露天放映场,於晚上对大众营业。4 g5 G( O$ o( t, ]( G R
1920年,香港第二间电影院「比照电影院」效法外国开办「循环映戏场」,观众可随时购票入座观赏电影。
" q5 B2 s& v# P: y 1923年5月14日,黎民伟兄弟公开募股成立「香港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是香港第一间由港人成立的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公司,初期以摄制新闻纪录片为主。在1925年「民新公司」迁往上海前,一共拍摄了19部新闻纪录片和1部舞台艺术纪录片。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为〈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6届远东运动会〉。
* A( T8 w |" K$ q0 ] 1924年,「民新」在广州开办了香港第一间演员训练机构「民新演员养成所」,并开拍香港第一部剧情长片〈胭脂〉,由古典文学名着「聊斋志异」同名故事改编而成,黎北海编导,林楚楚担任女主角。影片完成後於1925年2月春节期间在香港「新世界戏院」公映,大受欢迎,首创香港电影的最高卖座纪录。香港电影事业自此逐 走上正轨发展。
3 F) ]: t' D L! R 在1925年香港大罢工前,先後成立了多间电影公司,包括:「两仪影片公司」、「光亚影片公司」、「大汉影片公司》、「四匙影片公司」、「满天红影片公司」等。出品过的剧情影片,包括:〈金钱孽〉、〈从军梦〉、〈做贼不成〉、〈艳福难消〉、〈两医生〉、〈乱世鸳鸯〉、〈忏红〉等。 除制片公司外,当时也成立了一间「明达公司」,代理美国各大影片公司的影片在中国和香港发行。「振业公司」则代理欧美各国的电影机械在中国销售。这两间公司都是由在香港和上海等地拥有最多电影院的「中国电影大王」卢根所创办的。自此,香港的「电影发行业」也逐 蓬勃起来。
% f. p+ N$ G. ^: Z8 y. S) M% V 1925年6月至10月,香港爆发了大罢工,在60多万人口中有25万人卷入了这次的行动。所有的娱乐活动在此期间一律停止,包括电影放映。电影公司「大汉」和「两仪」因而结束,「民新」迁往上海,「光亚」迁往广州。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元气大伤,至30年代才恢复。因此,1925年6月至1929年12月,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中止期。
. H0 h3 @9 n, e! i/ e6 }$ ` 30年代(1930-1939)( h* W$ M0 V, i9 ?) Q
1930年初,黎北海成立「香港影片公司」,拍摄了香港片的第一部大制作〈左慈戏曹〉自此结束了为期4年半的香港影业中止期。8 Q/ r8 E" I) }) `3 j# S
1930年10月25日,罗明佑和黎民伟等在香港成立「联华影业印刷公司」,创办资金100万港元,其中绝大部份为香港人投资。1931年3月,先在上海成立「联华上海分管理处」,後来更将公司发展中心转往经济文化条件较优越的上海,连公司的总管理处也移往上海,在香港只成立了「联华港厂」,并附设「联华演员养成所」。两年间出品了〈铁骨兰心〉、〈古寺鹃声〉、〈夜半 声〉等默片。
% s# m# @) ]: k# S 1933年,黎北海创立「中华制造声默影片有限公司」,摄制了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傻仔洞房〉,开始了香港影业的有声片时代。
" k$ ]" m2 p1 f7 i6 ]' S 同年,香港公映了第一部粤语发音的电影〈白金龙〉。这是 剧名伶薛觉先编导主演的时装片,改编自他的同名舞台剧,由他和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联合出品。这是影史上第一部粤语片,因此在香港公映时十分轰动,在南洋各地和广州也大受欢迎,替「天一」赚了大钱,也为「天一」在海外开拓市场的邵氏兄弟打下了他们在南洋成立「邵氏兄弟娱乐机构」的经营基础。〈白金龙〉的成功,导致邵醉翁於1934年亲到香港成立「天一港厂」,专门拍摄粤语片,供应香港和南洋各地的市场需要。香港制片业初期是由方言性的「粤语片」主导,至1937年共生产了157部粤语片。
0 e: P3 M3 D1 C6 H- k6 S) r 1937年,中国发生对日抗战。香港因为是英国殖民地,并未立即卷入战争之中。基於民族感情,香港电影界大量拍摄抗日爱国电影,其中以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义拍的〈最後关头〉最具代表性。: `+ j' a( X0 r0 i5 v1 w5 A& h2 ?
因抗战关系,一部份上海影片南移到香港,继续在港拍摄国语片。1938年,上海「新华电影公司」在港生产了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香港自此一直维持了「粤语片」和「国语片」双语并存的制片体系,一直至70年代才结束。
% F, q% v8 S* h8 R8 `# O4 F
0 f6 ~9 K. p/ L8 j, I二、40年代(1940-1949)
" t8 A/ x) k' A, o4 A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攻陷,开始了3年8个月的香港沦陷时期。由於香港电影工作者不肯侍敌,拒绝为日本拍片,因此电影制片业全面停顿。期间,只有日方在1942年拍摄过一部剧情片〈香港攻略战〉和一些新闻纪录片。+ Z) b' k( |4 H% a9 {) G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香港光复。但因制片场地在战时受到严重破坏,工作者从後方各地回港复员亦需一段时间,因此直至1946年末才恢复电影制作活动。这段长达五年的时间,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二个中止期。 香港光复後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片是〈情 〉,在46年末公映,第一部粤语片是〈郎归晚〉,在47年初公映。从此,香港电影事业逐 回复常规发展。第一间较具规模的制片公司「大中华影片公司」,於1946年成立。其後,「大光明」、「永华」、「长城」等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相继在港成立,拍摄了〈国魂〉、〈清官秘史〉、〈荡妇心〉、〈火葬〉、〈春雷〉、〈山河泪〉、〈血染海棠红〉、〈一代妖姬〉、〈花街〉等国语片,不但使国语片在香港迅速成长茁壮,在中国大陆各地公映亦广受欢迎,因此吸引了不少知名艺人南来香港拍片,奠定了香港电影业的兴盛基础。自1946年至1949年的光复期,香港一共出品了76部国语片之多。其中,李祖永创办的「永华影片公司」,更可以说是香港第一间大规模、现代化的电影制片机构。
; Z4 Y5 Z) `7 t3 ?* G/ `$ Y4 O, m# B7 A同时期香港粤语片的产量更加惊人,共出品了420部粤语片。1949年的年产量首次超过了150部,成为世界上电影出品最多的几个地区之一。此时期的制片路线主要为反映战时生活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写实电影,代表作有:〈珠江泪〉、〈几家欢乐几家愁〉、〈复员泪〉、〈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冤无路诉〉等。
' z- _6 g( n+ q' L |: P; y 在百花齐放的制片环境下,各种新的类型电影也纷纷出现,包括了後来成为全世界最长寿电影片集的〈黄飞鸿传上下集〉、改编自由电台广播天空小说的言情片〈梦断残宵〉、源自广东传统戏曲的粤剧片〈七月落薇花〉、武侠小说改编的武侠片〈七剑十叁侠〉、和改编自畅销漫画的〈乌龙王〉等。 1949年,苏怡、吴楚帆等知名电影工作者发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电影清洁运动」,对香港粤语片的品质改良有实际帮助。未几,这一批人士又陆续成立了「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五十年代影片公司」、和「中联」、「新联」等在50年代发挥了积极影响力的粤语片制作公司,促进了香港粤语片整体水准的提升。2 t! |) k- P: _# Y
50年代(1950-1959)
2 L$ M0 t8 E; r/ @; d+ T! @50年代的香港电影业的繁荣期。在这10年间,香港一共出品了2,130部剧情长片,其中包括:粤语片1,535部、国语片452部、厦语片137部、潮语片6部。此外还摄制了新闻纪录片30部。其中,厦语片是在1950年才首次在香港出现的新品种,首部作品是「一中电影公司」出品的〈相逢恨晚〉,由国语片名演员白云和鹭红主演。这些厦语片广泛发行於台湾和南洋等地,对50年代中期台湾崛起的闽南语片具有间接性的影响。至於潮语片,直至1955年才出现,首部作品是「 江电影公司」出品的〈王金龙〉,由夏帆和萧鸣主演。& V* a) e' M2 e1 R2 u% y
在电影技术上,50年代的香港影坛也有了新发展。1953年首次出现了「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两者的创始人和导演都是赵树 。首部立体电影是「丽儿影片公司」出品的〈玉女情仇〉:首部宽银幕电影是「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新玉堂春〉。 1952年,「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成立,象徵了香港粤语电影界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力量。这是一个有意识地以群体力量来作改革的电影机构,公司内的21位股东,全部是粤语片的制片、编导和演员,包括:李晨风、刘芳、秦剑、珠玑、吴回、王铿、李铁、白燕、容小意、黄曼梨、小燕飞、红线女、紫罗莲、梅绮、朱紫贵、李清、张活游、吴楚帆、马师曾、陈文、张瑛。从创业作〈春〉开始,该公司一共出品了33部剧情片,大部份是寓教於乐的文艺片,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代表作有:〈家〉、〈春〉、〈秋〉、〈紫薇园的秋天〉、〈危楼春晓〉、〈父母心〉、〈苦海明灯〉、〈爱〉等。「山联」、「华联」、「新联」等公司均为其兄弟机构。 在香港国语电影界方面,其制作规模和摄制品质的进步较粤语片更甚。主要是1949年大陆沦陷於共产党之手,大批知名的上海电影人南移往香港重建他们的影业第二春。自此,香港取代了上海,成为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地位至今未变。. T+ c! F* Z# ^& g/ D, J
由「天一香港分厂」改组而成的「南洋影片公司」,於1950年改以「邵氏父子公司」名义在港摄制国语片,属下的「南洋片场」改为「邵氏制片厂」,负责人为邵氏兄弟中的邵村人和他的几个儿子。「邵氏父子公司」对制片事业的兴趣不大,反而将发展焦点放在电影院,先後购下「北河」、「油 地」、「中华」(翻修後改为「丽都」)叁家戏院,并自建「新华」戏院。组成了「邵氏父子院线」,成为电影发行业和映演业的重镇。
# C9 B& D* M8 _% E% s6 k* u 1955年,「永华」因财务不继而衰落。星马「国泰机构」的娱乐业钜子陆运涛决定承接「永华」原有的厂房和电影器材,大举拍摄国语片。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在港成立,创业作为林黛主演的〈金莲花〉,公映後广受欢迎,成为後来居上的国语制片界霸主。 F( V& B0 B" w
原来在南洋经营戏院业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兄弟,眼看「邵氏」出品的国语片在竞争上屈居下风,遂由邵逸夫亲赴香港,收回委托「邵氏父子」的制片权,於1957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收了在清水湾新建的「邵氏影城」制片厂,自行拍摄影片。於是,香港的国语制片界首次出现了「电懋」与「邵氏」两雄对峙的竞争局面。0 Y8 _% j; U7 ^( {( k5 V! F" F! L
在激烈的竞争下,香港国语片的摄制水准突飞猛进,成为亚洲各国唯一可以跟日本竞争的地方。例如「电懋」出品的〈四千金〉获得第5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邵氏」出品的〈江山美人〉接着又获得第6届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此外,「新新影片公司」出品的〈阿Q正传〉,在第11届瑞士罗卡洛国际电影展中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使关山成为香港的第一位「国际影帝」。 另一个影响香港电影业发展的重要事件,是「自由电影界」的出现。5 @5 n: U* J7 ~' t1 B
1950年,「长城影业公司」改组,主持香港电影业赤色活动的左派人士司马文森进入「长城」,控制制片和编导部门,强迫公司员工及演员参加「读书会」,导致人心不安。着名演员白光、洪流、王元龙等先後离开「长城」,加入较早前退出「长城」的张善琨所创办的「远东影业公司」,拍摄〈雨夜枪声〉等片。自此,香港电影界明显地区分了「左派」和「右派」的政治立场。1953年,左派影人又在「永华」组织读书会,发动斗争老板李祖永。香港政府终於采取行动,将司马文森、刘琼等20多名左派影人全部驱逐出境,左派活动才为之收敛。
2 \, Y1 B; j/ J) U) Z 自大陆沦陷後,港产电影逐 丧失了这个广大市场,很多影片都不能运入中国大陆放映。相对的,台湾於50年代逐 趋於稳定,成为国语电影的一个主要市场,使香港电影界对台湾日益重视。而此时,中华民国政府亦把握此有利形势,积极争取香港自由影人。1953年,香港影人首次组团赴台参加国庆及为蒋公祝寿,又在1957年成立了「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往後,所有输入台湾上映的香港电影,必须是「自由总会」的会员出品,左派电影公司的影片一律被拒於门外。而「长城」、「凤凰」、「新联」(合称「长凤新」)等3家左派电影公司则与中国大陆维持政治与经济上的合作关系,拍摄另一类的商业电影。) m4 ~* `9 F+ j2 d& l
除上述的大型电影公司外,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在50年代亦十分活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公司有:「亚洲影业公司」、「新华影业公司」、「龙马影业公司」等。一批香港本土培养出来的幕前幕後电影工作人员乘势崛起,成为电影制片界的生力军,并在往後的一、二十年主宰了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代表人物包括了:导演李翰祥、秦剑、楚原、李晨司、陶秦、王天林、易文、和演员林黛、尤敏、葛兰、乐蒂、关山、陈厚、雷震、萧芳芳、谢贤、凌波、李湄、陈宝珠等。) J5 [% J# ~- Y; ?1 V, N
60年代(1960-1969)5 w2 t0 x& Y) S! f) \' } q
1960年,「邵氏」出品了香港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千娇百媚〉,是林黛主演的歌舞片,公映後创下当年最高卖座纪录。同年,粤语电影界也出品了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大富之家〉,也是当年的粤语片卖座冠军。从此,香港电影竞相走向彩色片摄制的豪华制作路线,但以宽银幕影片作为主流则直至60年代末期才实现。
, A7 S: y3 ^/ \5 _/ l 在这一年,香港电影年产量首次突破了300部大关,其後几年的年平均产量亦达260部以上,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繁荣期巅峰。在制作上,逐 倾向娱乐性浓厚的商业片,藉以迎合战後出生的年轻一代观众。在50年代曾经一度蔚为电影主流的家庭伦理片及社会问题片逐 没落,武侠片和喜剧片两大类型跃升成为香港电影制作主流,并将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80年代。 B; A; t/ l' k8 Z5 C0 h
双雄对峙的「邵氏」的「电懋」公司,在60年代初期的竞争逐 白热化。「电懋」在面对「邵氏」的大型歌舞片攻势,本来筹备拍摄〈武则天〉和〈杨贵妃〉等大型古装片作为对抗。不料「邵氏」得悉後抢先开镜,集中人力物力赶拍推出,使「电懋」不得不放弃拍摄。1963年,严俊和「电懋」合作,由李丽华和尤敏两位大牌明星主演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且已开镜在先。不料,「邵氏」这部只花了半个月赶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抢先推出公映,竟然到处轰动卖座,掀起了国语影坛的黄梅调电影热潮。而「邵氏」与「电懋」之间的恶性竞争演变成双包案影片接连不断,成为香港影坛一大奇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促成导演李翰祥离开「邵氏」,前往台湾自组「国联电影公司」,带动了台湾民营电影公司的兴盛发展。不料,在幕後资助「国联」的「电懋」首脑陆运涛,於1964年赴台湾参加亚洲影展期间竟因飞机失事意外去世,对「电懋」和「国联」的业务发展都打击很大。
) n8 q2 P2 _# z% @6 g: y. | 1965年,「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仍维持国语片的制作,但在市场竞争上已不是「邵氏」的对手。邵逸夫起用原为宣传部主任的邹文怀主持制片重任,又积极培养新演员,开设「南国演员训练班」,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参加电影演出。其中的一些毕业学生被称为「十二金钗」及「新十二金钗」,日後成为香港电影超级巨星的有:李菁、郑佩佩、秦萍、方盈、胡燕妮、何莉莉、潘迎紫等。 因「邵氏」在黄梅调电影走下坡後,全力发展「新派武侠片」,促成了动作片男演员的崛起,并逐 反过来成为支配国语影坛的主要力量。「邵氏」首部新派动作片是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故事改编自30年代着名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其後,编剧出身的张彻起用新人王羽主演〈虎侠歼仇〉,接着再合作〈独臂刀〉,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从此成为武侠片的黄金拍挡。3年後,王羽脱离张彻自任导演,张彻便陆续捧出新人:姜大卫、狄龙、罗烈、及70年代的:陈观泰、傅声、戚冠军等弟子,成为最受瞩目的一股武侠片创作力量。! }, p {" @+ K! Z# z' ^
另一方面,左派电影公司在60年代曾企图振作,争夺几乎被「自由电影界」垄断的国语片市场。1964年,「凤凰」赴中国大陆拍摄外景的武侠片〈金鹰〉在港上映首次创下100万港币的最高卖座纪录。1965年出品的〈云海玉弓缘〉亦大受欢迎,且在片中首次设立了「武术指导」一职,对香港武侠片及功夫动作片的水准提升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可惜在1966年,中国大陆发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直接受到影响。1967年5月,香港社会发生暴动,电影事业大受打击,「长城」、「凤凰」、「新联」3家公司更停止了影片生产,直至「文革」结束後才合并为「银都机构」,再度展开正常的制作活动。(关於这个部份,请参阅本书「香港银都机构的来龙去脉」一文)。+ u( x1 D$ M' V, \: c
至於粤语电影界的发展,明显可见受到「战後婴儿潮」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载负传统道德观念主题的影片日益减少,而强调年轻人享受青春及时行乐的娱乐片日 增多,有不少影片在故事内容和编导手法上可以看出鲜明的欧美电影色彩。陈宝珠和萧芳芳成为60年代当红的明星偶像,她们都主演了不少洋溢青春气息的歌舞片,例如:〈含欢歌舞庆华年〉、〈我的爱人就是你〉、〈迷人小鸟〉、〈花月佳期〉等。此外,导演龙刚针对青年问题拍摄的社会写实片,如:〈英雄本色〉、〈飞女正传〉、〈窗〉等也受到了广泛重视。
7 R# X6 \6 p2 R0 u4 X7 K 由於「越南战争」爆发,中南半岛政治局势日趋动 ,香港粤语片逐 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而香港的第一家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在1967年开播,基本上取代了粤语片在香港平民百姓生活中原有的「主要娱乐」地位。不少粤语片演员被吸收进入「电视」这个新兴媒体,粤语片的发展很快便从繁荣转向衰落。具体表现是影片的年产量急降,在1968年跌至87部,1969年更跌至71部比繁荣期的产量减少了叁分之二。部份粤语片为挽回市场颓势,尝试拍摄色情片,如〈舢舨〉等。但因当年香港电检尺度仍相当严格,社会道德风气亦比较保守,所以并没有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应。: e' e+ j6 {1 @, ]7 R9 R
70年代(1970-1979)4 |# J2 C0 h4 I6 r8 T( O/ D
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局面,延续了40年的「国语片」和「粤语片」双语并行的制片环境,因粤语片在1971年3月起全面停产而彻底改观。在长达1年半的时间里,香港上映的中国电影全部以国语发音,而最大部份香港人使用的粤语在银幕上消声 迹。直至1973年,楚原为「邵氏」执导了一部反映香港社会问题的讽刺喜剧〈七十二家房客〉,全部用粤语发音,公映时竟大受欢迎,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自此,港产片又纷纷使用粤语发音,输往海外放映时再视需要配上国语发音,形成同一部影片有「粤语版本」和「国语版本」的新制度。甚至台湾和大陆出品的国语片,为了吸引观众的原故,也有不少采用粤语配音上映。8 h* _0 |& ?# |8 `) K' x
在电影工业方面最大的变化,是「邵片」副总经理邹文怀脱离「邵氏」,於1970年率众成立「嘉禾电影公司」,初期惨淡经营。翌年,因起用自美国回港发展的李小龙主演功夫片〈唐山大兄〉而轰动一时。其後,李小龙凭〈精武门〉及〈猛龙过江〉成为香港第一位国际巨星,并应邀主演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龙争虎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嘉禾」亦趁机迅速成长崛起,取代了已於1970年结业的「国泰」,跟「邵氏」分庭抗礼。1 q d+ `) _: C
另一方面,於台湾创办「国联」失利的导演李翰祥於1972年重投「邵氏」,发掘年轻的电视喜剧演员许冠文主演电影〈大军阀〉,使他一炮而红。许冠文於1974年转投「嘉禾」,自任导演,并拉拢其弟许冠杰合演反映港人好赌心态的喜剧〈鬼马双星〉,成为当年最卖座电影。许氏兄弟自此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喜剧巨星,他们合作主演的系列喜剧〈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等,亦成为反映香港商业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 o" H# }$ y/ e6 {/ A# U 香港的动作影片,从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於1972年首先打开世界性电影市场之後,再经李小龙电影的推波助澜,港产动作片於70年代成为畅销全球的电影商品,远至非洲都有港片市场。「功夫」一词透过港产功夫片的广泛传播,成为欧美、日本等地观众朗朗上口的「外来语」,并掀起了全球各地的「功夫热」。香港影坛的制片主流从60年代的古装刀剑武侠片,转变为70年代的民初及时装拳脚功夫片,甚至影响欧美也出现了功夫电影的新类型。在李小龙於1973年意外去世之後,武术指导及武师出师的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纷纷转任导演,对香港动作片的推动居功亦伟。其中以自导自演的成龙成就最高,自1978年主演〈蛇形刁手〉和〈醉拳〉成名以来,已成为自李小龙之後最受欢迎的国际巨星,迄今20年而不倒。当然,这一股功夫片热潮也产生了很多跟风滥拍的粗制滥造之作,使香港片的商业信誉遭受不少批评。
/ i7 ?* ^% W9 F+ b 自严浩导演的〈茄喱啡〉开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人,结合了自学成功的本土电影青年,於70年代末期纷纷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它们包括了: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谭家明的〈名剑〉、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于仁泰的〈墙内墙外〉等。此後,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崛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後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A3 \! E$ O1 ]
左派电影公司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後,再度恢复营运。「长城」於1977年开拍动作片〈生死搏斗〉和爱情喜剧〈巴士奇遇结良缘〉;「凤凰」则开拍一连串的武侠片,并以杜琪峰导演的〈碧水寒山夺命金〉首先重返中国大陆拍摄外景,开启了港片赴大陆拍摄外景的新风潮;「新联」则因传统粤语片式微而停止生产。
$ i# K1 y# n- W" e80年代(1980-1989)6 V/ \! f8 @: p2 {
由麦嘉、石天、黄百鸣等叁人合组的「新艺城电影公司」於1980年推出创业作〈最佳拍挡〉(台湾更名〈光头神探贼状元〉)创下香港电影票房最高卖座纪录,使「新艺城」被公认为香港制片界的「第叁势力」。「新艺城」出品的影片在台湾亦大受欢迎,他们便趁机在台成立「新艺城台湾分公司」,投资本土电影拍摄,出品了〈海滩的一天〉、〈搭错车〉等片,对「台湾新电影」的发展有直接贡献。
2 h* t9 j$ ]: m5 F' ]9 U 相对之下,「邵氏」的制片业务日 萎缩。邵逸夫决定将业务重心转移当时因港剧录影带蓬勃发展而欣欣向荣的「无线电视台」,於是在1985年暂停制片业务,将戏院院线出租给成立不久的「德宝电影公司」。於是,在80年代中期,「德宝」与「嘉禾」及「新艺城」成为香港制片界鼎足而立的叁大势力。
+ [* H0 o/ B' u4 p 经过10多年发展而事业基础已趋稳固的「嘉禾」,并不满足於只做一家「香港的电影公司」,它要壮大成为一家「国际性的电影公司」。除了不断加强传统国语片的制作规模和娱乐水准稳占国语片固有市场外,自1980年开始,投资拍摄英语发音的国际性娱乐片,将成龙和许冠文有计划地推向国际。第一部成龙主演的功夫动作片〈杀手壕〉并不成功,但翌年拍摄的大堆头赛车动作片〈炮弹飞车〉却在国际市场上反应热烈,为「嘉禾」赚取了1亿元港币以上的纯利。因此,成龙个人虽未能如愿成为可以打入欧美市场的大明星,但「嘉禾」仍继续他们同时投资拍摄中国片和外国片的双线发展计划,终於在90年代以〈忍者龟〉系列电影震惊美国影坛。
$ B, P' M5 r/ z* @& N$ E) J 80年代影响香港电影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1982年9月,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前往中国大陆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从此,香港居民人心浮动,社会上普遍出现了一股对前途感到不安的焦虑感。当「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将於1997年交还给中国大陆政府之後,香港更出现了自1967年暴动以来最大的移民热潮。这种大众心态反映在电影中的结果,是逃避主义的胡闹电影盛行,成为80年代香港电影制作的主流。同时,以执法者为主角的「警匪片」和以黑社会份子为主角的「英雄片」在1983年後大举出现,反映了港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绿林世界的向往。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I2 Q1 t7 Y. W4 a6 v
此外,直接反映「九七焦虑」的政治电影和移民电影也陆续出现。许鞍华导演 〈投奔怒海〉,本来是一部反映越南船民问题的非主流电影,可是在中英谈判「九七问题」的期间(1982年10月)推出公映时却大受欢迎,卖座超过了同时上映的「新艺城」纯娱乐片〈小生怕怕〉,足以反映港人对「九七问题」的重视。而〈家在香港〉和〈我爱太空人〉等片,更直接探讨因「九七问题」而引起的移民潮。「政治因素」在香港商业片中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
* P% R5 Q' z: T$ o$ } 同样的,「大陆因素」对港片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广。「长城」、「凤凰」、「新联」叁家左派电影公司於1982年合并成立「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迎合香港本土市场拍片,又拉拢自由电影界人员合作,使香港影坛的左右分界线又日 模糊。在内容上,港片对大陆发生兴趣的是对外禁闭很久而刚刚开放的珍贵文物和河山美景。李翰祥赴大陆故宫拍摄实景的清装宫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 听政〉,在1983年公映时大受欢迎即为明证。其後,港片陆续出现了一些反省「香港人」与「大陆人」关系和探讨「回归心态」的作品,其中以1985年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最具代表性。而随着大陆人赴港工作和探亲者日多,香港社会上出现了「阿灿」、「表叔」、「表姐」等称呼大陆人的特有名词,港片中也逐 出现了以大陆人为主角的电影。其中以周润发主演的〈公子多情〉最具代表性。踏入90年代之後,这类影片的数量更多,其中以郑裕玲主演的〈表姐,你好 〉(台湾更名〈表姐,您好〉)系列为典型。
) O( `8 Z5 k4 r3 S1 ~' r- A90年代(1990-1995)
1 i" C( w4 S; R9 o) a/ w8 |随着「九七」日近,香港社会的「末世色彩」越浓,反映在香港电影中最明显的事例,是「赌片」兴起,「无厘头喜剧」蔚为主流。
8 \* r( f1 g0 E 周润发主演的〈赌神〉,在1989年与1990年之交於香港公映,创下了3,600万港元的最高卖座纪录,在海外亦造成轰动,例如台北市上映的票房就打破了1亿元新台币的大关。港片的卖埠价格随着水涨船高,也大大拉抬了几位超级巨星的片酬。此时,正逢「新艺城」与「德宝」两大公司陆续停止制片,以「永盛电影公司」为首的多家独立制片公司乃各出奇谋,力图填补其遗下空缺,幕前幕後工作人员的酬劳纷纷被抢高到一个历史新水平。其中,明星片酬往往占据了制片费的一半,卖座演员同时接拍几部影片的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种杀 取卵式的末世景象。" e+ W$ [3 u* l1 ]/ e
1990年8月,周星驰因主演〈赌圣〉一片成为90年代首席喜剧巨星,连续4年以〈赌圣〉、〈逃学威龙〉、〈审死官〉(台湾更名〈威龙闯天关〉)、〈唐伯虎点秋香〉占据香港最卖座电影的首位,且在影坛上掀起了一股「无厘头电影」的新风潮。其中,集合了10位大明星合演而内容空无一物的喜剧武侠片〈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堪称走火入魔的无厘头电影代表作。' u+ D! r* D+ ?6 @9 t# k
另一方面,曾经沉寂一时的古装武侠片因徐克导演的〈笑傲江湖〉及续集〈东方不败〉、和〈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推出而重新走红,武术指导程小东和袁和平亦发挥推波助澜之功。由於外埠市场(以南韩和台湾为主)左右了影片类型和演员组合,甚至有些发行公司乾脆投资在港拍片,遂使银幕上的江湖侠士一时之间泛滥成灾,武打明星李连杰和文艺女星林青霞都在这个时期创造了演艺生涯的第二春。不过,由於影片产量过盛,内容同质性太高,这一股武侠片热潮发展至1993年末便迅速走下坡,很多影片的票房都一蹶不振。外埠市场的萎缩导致港片卖埠价钱大不如前,南韩和台湾等地片商都对港产片采取抵制及压价措施。恰好此一时期的美国电影在〈侏罗纪公园〉席卷世界票房的强力带动下重新主导了香港的电影市场,使香港电影的制作业务自1994年开始便有如「屋漏偏逢连夜雨」,影片大量减产,卖座普遍低迷,陷入了战後的最严重低潮。
" \! n- [/ l2 I# f 与此同时,香港影坛跟中国大陆和台湾电影界的合作 日益密切,两地或叁地合作生产的影片越来越多。一种结合叁地资金和人才拍摄的「大中华电影」已逐 成形,其中以1993年初在港推出公映的〈霸王别姬〉最具代表性。此片荣获法国坎城影展金棕榈大奖,在两岸叁地的中国市场上映时均大受欢迎,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创下卖座佳绩,反映出香港电影必须结合海峡两岸电影界力量才有生路。此外,香港电影公司与大陆各制片厂合作的「合拍片」自1992年大陆电影政策放松之後也日 增多,「合拍片」在大陆电影市场并已连续3年成为卖座电影的主流。
- ?; w k; b# d% I ~5 u至於一些财力不大的制片公司,则尝试走低成本文艺片路线,以香港本土市场为考虑重点,企图在夹缝中走出一条生路。其中,於1993年末上映的〈新不了情〉於影业低潮中创下了3,000万港元的高票房,翌年又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为不少低成本电影的制作者带来了希望。1994年4月上映的〈我的春天有个约会〉,则开创了舞台剧电影的新风潮,也使投资拍摄这部创业作的「寰亚电影公司」增加了他们制作低成本文艺片的信心。「寰亚」在1995年9月宣布成立一个「电影投资基金」,计划在五年内集资1亿港元资助华语电影制作,并陆续开拍〈女儿红〉、〈黑骏马〉(上映更名〈在草原的天空〉)、〈日光峡谷〉、〈新月外卖〉(上映更名〈月满英伦〉)、〈致命记忆〉等片,是香港影坛面对景气低迷的另一种应变方式。4 D% C8 L- X& c) s/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