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7041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235
|
大洋网讯 在香港的时候,我亲眼目睹张国荣的灵车从北角殡仪馆的车库里开出,但我不那么确信他是否死了。
这似乎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你能相信你没有亲眼看见的东西吗?多数人看见的只是张国荣家属摆放在灵堂里的《金枝玉叶》中的造型照片。照片里的张国荣好像蒙娜丽莎一样微笑着,仿佛在说:猜猜,我死了没有?
我这么说不是准备开始一部推理小说的开头,我的意思是:让死人安息本就应该是活人的责任,然而,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死人似乎很难被简单定性为“脑死亡”的人,在我看来,张国荣的遗体虽然火化已经一周,但是我却仍然能够感到张国荣的幽灵在我们身边徘徊。据说,历史上有很多大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有了吃“红学”的说法,但是我不知道张国荣的“死因”是不是也能因此成为“显学”。这不是瞎说,不久前作为学问大家的李敖就在公众前散布消息说:张国荣是因为得了爱滋病而自杀的。先不说张国荣是不是一定得这个病,但如果李公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猜测,那么他至少应该标明出处,否则所谓“张学”很可能就是挂羊头的东西。
你看,我其实不关心围绕张国荣之死的说法究竟是怎么样的,我关心的是动机:李敖的话,我觉得符合他一贯喜欢出风头的个性,而更多人就不是那么单纯了:在香港期间,我看到一些杂志铺天盖地做了很多所谓的“死因大曝光”,花花绿绿,捕风捉影,他们看中的也是全香港无数痴心FANS的腰包。
说到这里,我似乎已经提出我的观点:我感到目前已经有些人正在合谋营建的是埋在“张学”下面的“张国荣经济学”。所谓“张国荣经济学”,其含义就是:一个人死后,他的使用价值并不会随着他的肉体而很快消失,相反还能够在他死后,通过附属产品产生衍生的经济效益。很难相信现在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功利,报纸调查,张国荣死后半个月,立刻上市的有关张国荣的图书达到了17种之多,比当年黛安娜王妃还要多。哥哥一生真的有那么多可说的吗?即使有那么多可说的,那些远在内地的出版社又从哪里拿到这些隐秘的文字?
也许有人要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说是“张国荣学”呢?直接说是“张国荣产业”不就行了吗?错了。产业仅仅是经济,而“学”就是文化的范畴了。你想,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企业哭着喊着要给张国荣提供墓碑,为了什么?为了在张的墓碑上刻上“某某公司赞助”字样?其实,这已经是“张学”的一部分,时髦的说法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还有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电影、小说、连续剧虽然还没有上市,但是只要“张国荣学”一旦成立,他们就可能顺利出笼———一旦有了“学”,有没有“张”,或者说“张”是不是已经死了就完全没有关系了。如果我预测准确的话,张国荣戏剧性的死亡以及围绕着死亡的种种虚构将会给下一本香港电影提供足够的素材。
以前有诗人说,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这话用在张国荣身上蛮确切的,张国荣说到底无非是一个风流才子,如今他虽然已经化做一缕魂魄,有人却还要用他骨头去造一个莫须有的牌坊,而未来那就是唱戏的台子或者卖肉的柜子——哥哥真的死不瞑目啊。(新闻晨报 李建中)
刘晓竹 / 文章来源:大洋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