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 点
荣币 元
积分6143
交易积分 点
主题
回帖0
在线时间 小时
阅读权限235
|
信息时报
邵逸夫和方逸华
香港无线电视今年迎来35周年,除了大张旗鼓地庆祝之外,还会有两个重大的变化:其一是无线电视城将从清水湾的旧电视城搬至将军澳,设备一流的新电视城将正式投入运作;其二就是无线主席——香港一代影视大亨“六叔”邵逸夫将于台庆后正式退休,传位给爱妻方逸华。这两个重大的改变令这个“35周年”更显得意味深长。
新电视城投入运作
当年邵逸夫把荒山化为平地而建成的清水湾电视城,占地约3万平方米,是全亚洲最大的制作中心。而在明年,制作中心就会全面迁往地盘面积比现址大3倍的将军澳的全新电视城(总地盘面积约为89516平方米)。
将军澳新电视城于2000年3月动工兴建,耗资近16亿元,包括六座大楼及外景场地等,占地高达近9万平方米,是目前亚太区最先进的电视制作厂房之一,比旧电视城大足3倍有多。人称新电视城有两“最”:一是天线最多:包括大、小型共10组上行卫星天线,直径由1.8米至11米,发射和接收效果一流;二是录影厂房最高:12间戏剧录影厂,直播录影厂及综艺录影厂,部分更楼高13.5米,比一般9米高度还要高一截。
而在今年年底,原本在旧电视城拍摄的剧集已转师将军澳电视城,演员们对偌大的新厂房均赞不绝口,而堪舆学家更大赞新址旺星旺财风水一流。
“六叔”让位贤妻
香港影视大亨“六叔”邵逸夫将于11月19日无线台庆后,正式退休,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一位传与爱妻,也就是现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方逸华。六叔早已坦然确认此事,并称会对太太方逸华投以信心一票。
其实在家中排行第六、已有95高龄、人称“六叔”的无线电视台创办人邵逸夫,近年已鲜少在香港的社交场合露脸,除了每年的TVB香港小姐选拔颁奖典礼上会盛装参与外,只有偶尔赴内地参加捐献兴学的仪式,现今实际操盘TVB在华语电视圈攻城掠地的,正是邵逸夫结交40年后才正式结合的爱妻方逸华。
香港媒体对方逸华早已熟悉,这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今年已经60多岁,年轻时是红歌星,之后进入邵氏一路跟随邵逸夫,共同建立了庞大的媒体王国。尤其是近年来企业版图的扩张上,方逸华更是着力甚多;除了无线电视台外,TVB取得了香港第二张有线电视执照,预计2002年底可以正式营运,届时邵逸夫在香港的媒体王国的结构将更为完整。
这两位大人物的生平,无疑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一代娱乐大王
邵逸夫驰骋影视界76年
中国电影史上,邵逸夫及其一家是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演变都有邵逸夫及其一家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过中国电影的成长,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而作为电影制片人,看电影已成为邵逸夫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在70年代,他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近年来,他仍每天看两三部影片。对世界各地的影片以及其竞争对手的片子,他尤为注意。因此,邵逸夫更被称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邵氏兄弟打天下
邵逸夫祖辈原是浙江宁波的富商,从父辈开始向上海发展。20年代初,邵逸夫的父亲在上海经营漂染业,膝下4男2女。这4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都投进了娱乐圈。
4兄弟中的大哥邵醉翁,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开始大展拳脚。“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卖座率极高。他们所投的成本不仅很快收回,而且像一个雪球般滚起来,越滚越大,也就在这时,年仅17岁的邵逸夫,对电影开始入迷了。
身为“天一”公司营业经理的三哥邵仁枚,深谋远虑,看准了南洋市场,决心将邵氏事业向南洋发展。1925年,邵仁枚带着3部“天一”公司拍摄的影片,只身南下来到新加坡,由于邵仁枚具有生意头脑,善于经营,很快在新加坡打开局面,并立即通知当时在上海的六弟邵逸夫前来共同大展鸿图。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离开上海,南下新加坡,从此,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成为南洋和香港的电影巨擘。
1930年,美国和欧洲出现有声电影,邵逸夫看准了默片已没前途,有声电影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他横下一条心去了美国,购进了大批器材设备,回到新加坡即着手拍有声电影。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到1937年,兄弟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游乐场9家,游乐场设有舞台、剧场,每晚可娱乐观众数万人,几乎雄霸了东南亚影业市场。
在香港建立电影王国
1959年,邵逸夫将新加坡的业务交给了邵仁枚,来到香港开始创立他自己的电影事业,他一边在钻石山租借片场拍摄影片,一边与香港政府接洽买地事宜。香港政府官员对他说,地少,供不应求,一定要买地的话,可以把清水湾卖给他,那是一座小山。邵逸夫别无选择,他毅然地把这座小山买了下来。他买下后,将这座小山削低了18米,使高山化为平地,再在上面建立制片场,这项工程,光是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走出东南亚,打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港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对传播中华文化有莫大之功。
转投电视雄视港岛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以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邵逸夫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精明的邵逸夫收缩制片业务,结束了一部分电影院的营业把更多的金钱与时间投资在无线电视上,当时曾有人批评他选择错误,然而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1980年,邵逸夫出任“无线”董事局主席,他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至今无线电视台TVB的翡翠、明珠两个频道,收视率长期稳居香港第一。这种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为邵逸夫的媒体集团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至少100多亿港元
事实上,对于邵逸夫而言,他的财富保守估计至少也有100多亿港元。根据《资本》杂志的富豪排位榜,邵逸夫的财富曾进入香港前10名之内,难怪邵逸夫自己说:“下一代也用不完了。”
而他每次捐款也是“大手笔”,9月8日是美国三藩市的“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对该市福利的贡献。从1973年开始,邵逸夫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据保守的估计,邵逸夫对内地前前后后捐献了超过21.5亿港元。
人物
邵氏集团主席接班人:
红颜知己方逸华
邵逸夫有两位妻子,方逸华乃是第二位。
先说说邵逸夫的第一位发妻黄美珍。他在1926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管理电影业务,并在那里结识了南洋华侨富豪余东璇及其女友黄美珍,及后更与黄美珍情投意合,可幸余东璇不但没有动怒,而且成人之美,邵逸夫遂于1937年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二子二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产,同时,邵逸夫的4个子女陆续淡出邵氏的管理层。
方逸华则是直到1998年67岁时才与91岁的邵逸夫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的。
方逸华1931年出生于上海,随母亲长大,早年是个红歌星,在南洋一带很受欢迎。当年方逸华还是位女歌星时,一首《花月佳期》虏获了邵爵士的心,被邵逸夫提拔进邵氏,从艺人经理步步攀升至今天的董事,两人联手掌管昔日电影王国邵氏公司。方逸华对内善调停,对外善交际,搞管理又是一把好手,因而在邵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入90年代,方逸华已是60多岁的老人,她的功绩有目共睹,在邵氏集团股东们的眼中,邵逸夫百年之后,最合适的接班人就是方逸华。
方逸华一直是“六叔”工作上的左右手,那么多年来可谓风雨同路,相守到白头,只是过去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正式名分”。据了解,香港从1972年取消一个男人可以取一妻三妾的大清律例,而在1951年10月7日,方逸华曾以“妾室”名义与邵逸夫注册。这次两人去赌城注册,非一时兴起浪漫,而是人称“六叔”的邵逸夫,在六婶去世后,希望给她一个实在的地位与身份。
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当年两人注册结婚,令邵逸夫的巨大家产在日后分配一事上备受揣测。其实邵逸夫早就作好了分配,他给两子两女的财产,早已成立了信托基金,而给方逸华的主要是邵氏与无线电视台股权。事实上,1937年成立的邵氏基金会,股权由两间公司持有。基金会只持有电视广播公司约5.4%的股权,其他权益则由邵逸夫其他公司持有,也就是说,即使“六叔”先走一步,方逸华完全可顺理成章地获得至少一半的邵逸夫的资产。
|
|